孤独的坚守

2016-10-20 07:17黄军峰
名家名作 2016年4期
关键词:二王王羲之书法作品

黄军峰

孤独的坚守

黄军峰

《赠花卿》

锦城丝管日纷纷,

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郭立军/作

给郭立军先生的书法作品写些文字,是件颇为头疼的事情。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写过数十位书画家,至于郭立军先生的书法艺术,我始终不敢触碰。原因就在于:他的作品没有过于张扬的个性,我不想把一些套到任何人头上都能说的俗话作为应付;他长年累月坚守“二王”之道,关于“二王”的论述不胜枚举,写出新意来实属不易。

起笔的冲动源于不久前的一次闲聊。郭立军先生数十年如一日的定性坚守,有敬仰,有真诚,有态度,应写;其谦逊独立的思考,有深度,有想法,有内容,该写;其艺术成长的路径,尊传统,循墨道,够沉实,得写。如果说前些年郭立军先生的书法作品宛若一位清秀纯真的少女,那么他近两年的作品,更像一位少妇,那是岁月洗礼青春之后的另一番风韵。我一直坚信,任何艺术的成长急功近利来不得,投机取巧更来不得。郭立军先生的书法之路步履沉实,砸地有坑,业内人赞道不已,业外人拇指高翘,这时我突然觉得,压抑很久的想法,就要泄洪了。

从最初的颜柳到后来的“二王”,再到王铎、何绍基、任伯年、邓石如,等等,郭立军先生的书法作品,猝然给了我无限想象的空间:他让我们看到了披星戴月,书房里挑灯独悟的那个人;让我看到了书法艺术的包容及一位成功书法家宽厚的心胸。那是沉醉于文房四宝之中情与欲的升华和洗礼。他写的是敬畏,敬畏那片最优美的天地;他写的是性格,那个不骄不躁、沉实厚重的人。

相信但凡有些书法常识的人,一提到这门艺术,不能不想到王羲之和王献之。这些年来,很多顶着“书法家”头衔的人,论及自身的艺术成长,也总要或多或少拿“二王”来说事。似乎,学习书法,没临习过“二王”,就掉了架子。但是,如果细细观察不难发现,真正在艺术上衷于“二王”,且数十年不离不弃的人,实在凤毛麟角。

实话实说,作为书法艺术的膜拜者,最初接触书法我也临过《兰亭序》,我也痴迷于“二王”。只不过没有他执着,没有他有悟性,没有他的心态平和,所以,半途而废,急功近利,最终只能弃而敬之。郭立军先生则不然。我最初知道这个名字就是因为“二王”,这些年来始终如此。他多年致力于一个根基,我觉得这实属难得。更难能可贵的是,是其一幅幅清秀雅致的小品。写这样的作品,没有定力与难能可贵的心性,来不得。原因就在于,他既把书法当成职业,又当作兴趣的支撑,抛去功利,他只是那么孤独地写着,没想到,写着写着就写出了境界。

《东林寺酬韦丹刺史》

年老心闲无外事,

麻衣草履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

林下何曾见一人。

郭立军/作

真可谓:有意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阴。

其实,当今的书法艺术总让人费解。这其中,有夸大其词者,有急功近利者,有道貌岸然者,林林总总无外乎一个原因,那就是利欲熏心。这些年,我很少关注书法展览,那些自命为书法家的“大师”,总喜欢以丑为美,总喜欢花样百出,且要硬生生地与古人挂钩,美其名曰循古、金石之类,也许我知浅识薄,总觉得这样有些别扭。郭立军先生却并非如此。我觉得,郭立军先生的书法造诣归结于他的为人上。或者说,他的书法里隐隐流淌着的,是带有文人气质的孤傲,更有带着雅士的随和。更奇妙的是,他的书法在安静之余,却又不乏乖巧和灵变,一个方块字的某一笔,只经他稍加“修饰”,立马变得乖巧、俏皮、可爱、喜气,那感觉妙极了。

修养往往决定一个人在艺术上的现在与未来。

郭立军先生与书法结缘那年,仅有八岁。其老家雄县之人大都喜欢文物古玩,瓷器上的名人题字成为郭立军先生与书法的“初恋”。也因为如此,他这一生与书法接下了不解之缘。

当时,村里一位老先生告诉他,写字时,在手腕上挂一秤砣,功力会大增。那时他年纪尚小,就便挂了七八个铜钱在手腕上,增加手上的负担,想要以此来增强手腕的控制能力和手臂的力量。结果不到一周,他的手腕就肿了。郭立军先生突然发现,这并不是练习书法的捷径,书法练习非一日之功。任何事情都要脚踏实地,没有捷径可走。从此以后,郭立军日日研习,从未间断。

求学时期,对郭立军先生练习书法影响最大的便是河北大学的熊任望教授。熊教授是国学大家,他告诉郭立军,书法一定要深入古人,认真临摹揣摩古代的经典作品。书法切入所取的格调一定要高,不能只盯着近现代人的作品。这为郭立军先生之后的书法研习指了一条明路。

路通了,但还需要走。可是对于郭立军先生而言,他的书法之路也诚如人生之路一样,总少不了荆棘和牵绊。

有段时间,郭立军先生写了很久仍找不到行草书的节奏。自己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甚至痛苦到不想再写字。可他知道,一旦放弃就等于中断艺术修行。后来,他遇到了安徽省书协的副主席王亚洲,向他请教行草书的书写节奏问题。“可这是人家研究多年的经验,怎么会轻易传授给我呢?他只对我说,你就临帖吧。”郭立军并不死心,又多次去家中拜访,到第四次时,王亚洲老师终于被感动,决定告诉郭立军其中的奥秘。王老师业余时间特别喜欢吹笛子,在笛曲方面造诣很高。他只为郭立军播放了一首他自己吹奏的笛曲《挂红灯》,郭立军瞬间顿悟。那一刻,他明白了书法的节奏不是来自于书法,而是来源于音乐。王亚洲老师的点拨,化解了他很长一段时间以来的疑虑。

……

在深深浅浅的聊天中,很多事情,郭立军先生轻描淡写。我知道,在这轻描淡写之中,蕴含着的,是一位书法家一路走来的不容易。只不过这些,对于一个钟爱书法艺术的人而言,总显得那么微不足道。

这些年来,郭立军先生始终没有间断过对“二王”的研究。在此之前,我以为他不过是以“二王”起家的书法家而已。聊过之后我才发现,原来他对“二王”的理解如此深刻。我想,作为一名书法家,这样的品格不能少。只有将经典与传统融化于内心,不断在经典之中寻找灵光点,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每一次都是一种超越和成长。

《书谱》中有这样一段话:夫自古之善书者,汉魏有钟张之绝,晋末称“二王”之妙。而王羲之云:“顷寻诸名书,钟张信为绝伦,其余不足观。……吾书比之钟张,钟当抗行,或谓过之。张草犹当雁行。然张精熟,池水

《题大庾岭北驿》(右图)

阳月南飞雁,

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

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

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

应见陇头梅。

郭立军/作尽墨,假令寡人耽之若此,未必谢之。此乃推张迈钟之意也。考其专擅,虽未果于前规;摭以兼通,故无惭于即事。”

在郭立军先生看来,王羲之的书法风格是遒美,其实这很表面。王羲之的书法方圆并用,刚柔相济,篆隶皆备,变化无端。其随心所欲,行所当行,止所当不得不止。而且,在许多笔画中你可以看到其中篆书的笔意、隶书的笔意,以至于有刀刻之痕。既有魏碑风,也有折钗股,也有飞白书。虽然各种元素的运用只占其书写总量的一部分,如果不细心,也许你分辨不出来,但仅仅这一些开始的应用已经足够达到丰富多彩、美不胜收的程度。这不仅是技法问题,这是审美,也是人的内性之美。

现在人常言,书法艺术“取法乎上”。郭立军不排斥这样的说法,但他更注重的是内在情感的表达。试想一下,王羲之写《兰亭序》考虑过技法吗?王羲之写的,是内心的表达,是人性的化身,是完完全全自我情感的呈现。

书法的背后是人,表现人才是书法的真正目的,是书法的最高境界。人的个性、人的观念、人的情感、人的品质和修养,总之是人的内在的东西才是书法家所要真正表达的东西,它才是书法取之不尽的真正的艺术源泉,而技巧只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一个典型的例子是弘一法师晚年的书法,形式简单,用笔纯粹,极少变化,却境界高远,人皆爱之。这是与他所追求的佛法修道之境界相一致的,佛道之内修而明达,纯粹而高远,正与此风相吻合,所以这样的形式就是最好的形式。

很长一段时间,郭立军先生读《心经》,写《心经》,日不能歇,频频成作。同一种内容,每次看到,感觉却都不一样。突然明白,郭立军是不是在佛经里悟到了什么?可能吧,但最重要的是,有些悟是后天的,有些悟是先天的,尤其是在书法艺术上,孰轻孰重,我不敢断言。有一点毋庸置疑,郭立军爱书法、爱写字的这种路子和方式让我汗颜,让我喜欢,起码我从他写字的这种态度上,明白了很多。

我相信,几年之后,会有更多的人,尤其是以书法为职业的人,能看透其中的玄机。我更坚信,这样矢志不渝地走下去,郭立军先生的书法作品一定能写出自己,写出关于书法艺术的另一道风景……

郭立军简介:

郭立军,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书协理事,河北省书画艺术研究院副院长,河北省第十一届青联委员,河北师大历史文化学院书法客座教授,东垣书社副干事长,河北电视台《品真》栏目特约艺术嘉宾,河北省资本研究会特聘艺术顾问。其书法作品多次在国家级大赛中获奖,并被文化部《中国书画人才词典》授予“当代优秀书画人才”称号。

猜你喜欢
二王王羲之书法作品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下册)
王羲之送字
书法作品选登
战“疫”书法作品选登
《王羲之 兰亭序》
秦淮“二王”往事录
揭秘共和国首张A级悬赏通缉令始末
《王羲之 丧乱贴》
我行我秀
书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