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的早晨

2016-10-20 07:17王金平
名家名作 2016年4期
关键词:卫国

王金平

希望的早晨

王金平

《希望的早晨》姚卫国/作

姚卫国背着行囊,阔步从家里走了出来。

秋天的这个早晨,太阳从东边升了起来,广阔高远的天空,像纯净蔚蓝的大海,漂浮的片片白云镶嵌其中,恰似海上流动的朵朵浪花。牛城这个古城的喧嚣,经过夜晚的过滤,清晨变得宁静而恬淡,空气清新而爽快,阳光让大地披上了一层金色,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色秋天。

姚卫国在邢西汽车站与刘飞碰面了,这是先前约定好了的。他俩蹬上了长途客车。不一会儿,客车驶出车站,一路向西,驶进了太行山。

客车在山路上蜿蜒而行,车窗外,田野里,那形状不一的地里,粗壮的玉米秆和肥实的玉米叶消瘦了下来,原有的郁郁葱葱的墨绿色变成了金黄色,玉米地里不再那么密不透风,而是稀稀落落,你拉着我的手,我扶着你的肩。成熟了的玉米,就像有了孩子的女人,怀里抱着一个胖嘟嘟的宝宝。

姚卫国对这些并不陌生,他是在内丘农村长大的。中学时期,他还不会画画,不过他喜好音乐,在那个样板戏的年代,京剧是他的最爱,村里召开群众大会,大钟敲过之后却没人去,大队干部想了个法子,让姚卫国在会场上唱京剧选段,结果群众喊着“看小孩唱戏”,争先恐后地跑来了。1974年姚卫国高中毕业后,他回生产队当了一名记工员,到内丘推排子车拉沙,开拖拉机,干各种农活。期间,他对农民画、中堂画产生了极大兴趣。街上要写大标语,大队干部把任务交给了姚卫国。有一天,公社书记下乡见到了,指着墙上的字,问身边的支部书记字是谁写的,说这字写得好。公社开大会,公社书记点名让姚卫国去写标语。公社招“八大员”,姚卫国便成了其中之一,名为农技员,其实专门搞宣传,走村串街,写写画画,咿咿呀呀。

客车沿路从太子井向西到龙泉寺,经城计头过茶旧沟。

姚卫国是《散文百家》副主编,并担任美术编辑,也算是职业画家。而真正入门绘画,就是在城关公社工作期间,在时任内丘县文化馆馆长南运生的美术班,学习素描、色彩等。就在这几年中,南运生造就了一大批像姚卫国这样的画家,同样也成就了南运生本人,后来成为了河北画院院长。

在中国招生制度改革的第一年,姚卫国考到了赵庄师范(威县)美术专业班。从农村走进了艺术专业学堂,姚卫国与其他酷爱艺术的学子一样,刻苦认真,为了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他们利用一早一晚,不知疲倦地读书作画。

毕业后,他被分配到内丘县金店联中,担任音乐、美术教师。1981年文教分家,他被调到文化局下属的文化馆,在美术辅导组,并管理资料。这期间,他开始对民间文化,诸如邢瓷、古民居、木版画进行详细地研究,他撰写的《内丘民间木刻版画——纸马》等论文,在《河北群众文化》《中国民间工艺》《中国美术报》发表。他参加省群艺馆组织的写生班、创作班,随梁占岩先生先后到涉县写生,到西北高原采风期间,他的《太行山老农》获得了全国青年长安杯书画大赛的优秀奖。

文化馆的工作是繁杂的,他经常带着文艺队下乡演出。有一次,坐着大卡车到尧山庙会演出,正演着,用门板搭的戏台突然塌陷,他赶快指挥人员进行抢修;又有一次,他们代表县政府到邵明驻军进行八一慰问演出,姚卫国唱了一首《霍元甲》主题歌,“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在军乐队的伴奏下,这民族强音铿锵有力,唱完,掌声在水泄不通的部队大礼堂里经久不息。

客车到路罗的雨林沟,拐向西北岔路。姚卫国看到山坡上的片片梯田,那一株株饱满的谷穗,就像聚在一起的金黄珍珠,充满着成熟的喜悦,谦虚地弯腰低着头,在这收获的季节,承载着农民沉甸甸的希望。

他们在杨庄下了车,并在杨庄住了下来。

杨庄在邢台的西边,与山西省交界。这里峰谷交错、谷深沟险,西边是陡峭的山坡、高耸的崖壁,那赤壁丹崖上的山脊,蜿蜒曲折似天然长城。在杨庄写生时,姚卫国发现几个戴红领巾的小学生,有的肩挎书包,有的手持书本,沿着小路朝坡上爬去,原来在坡台上,也就是在村庄的最高处,是英谈小学。姚卫国举目望去,他看到有小学生在学校院里玩耍,院里东侧,竖起一根木杆,上面挂着一面鲜艳的红旗,在秋风中猎猎飘扬。

在这贫困的大山里,这里寄托着农村无限的希望!

姚卫国想起了自己当教师时,每个星期20节课程,小学、初中美术课较少,大部分是音乐课,他面对学生满脸喜悦,脚踏着风琴,兴高采烈地和学生一起唱歌。他还兼少先队辅导员,课外,辅导学生素描、速写。

出身农村的姚卫国,与这里的农民一样不富裕。他调到地区文联后,先后租住过四次房,为改变自己的生活条件,达到一定的学术高度,他停薪留职“下海”干了两年装修,白天干活,晚上到邢台市文化宫上夜大,用自己的坚韧和毅力,完成了河北师大美术系大专和本科学业。1997年,他自费到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跟顾森老师学习美术理论,1998年在北京画院,跟杨刚老师学水墨画。“对任何能够打动你的东西产生激情和冲动,通过千锤百炼,才能形成自己的风格。”杨刚老师的谆谆教导,至今仍在耳边回响。

在杨庄,他们白天写生,晚上与农民聊天。姚卫国听当地农民说,往南四五里地,有个叫英谈的村庄,别具太行特色。于是,他俩早起徒步,一路欣赏着自然风光,来到了这个大山深处的小山村。

这是个明媚的早晨。

英谈三面环山,东面临河,山清水秀,环境优美,静谧宜人。村庄依山而建,随地形呈品字分布,以蹲财为分水岭,分为东庄、前英谈和后英谈,特别是后英谈,由古寨墙环绕全村,村落一城四门,有大小石拱桥36座,清泉溢流,三路八巷,以德和堂、汝霖堂、贵和堂、中和堂为主题的院落的四堂建筑,成为英谈村落文化的精髓脉络。

村寨犹如欧洲中世纪的城堡,一切都是红石头所建。古老的城墙,对称的箭楼,房屋、小楼都用石块砌成,石街、石巷、石壁、石堾、石桥、石井、石碾、石磨、石槽、石墩,连房顶都是石板铺盖,它们都镂刻着岁月的绵长,诉说着近千年的世事沧桑。

村寨如在画中,真像人们所说的世外桃源,让姚卫国感动不已。

中午,他们走进了英谈村中路兆建家,这农家小四合院古朴而宁静,院里的东墙上,挂着几颗圆盘北瓜,西墙上挂着几枝红丢丢的柿子,房顶上是一垛黄澄澄的玉米穗,晾晒在金秋的阳光下,更加显得金灿灿的。路兆建媳妇,在石头垒的灶前不停地添柴火,手工擀面,野韭花,炒菜是豆角、瓜和黄鲜鲜的笨鸡蛋。

听路兆建说,英谈所在之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占领太行就可囊括三晋、跃马幽冀,挥戈齐鲁、问鼎中原。英谈原是唐朝黄巢起义军留下的营盘,明朝永乐年间,山西路姓举家来此落户,繁衍成寨,陆续建造了具有明清风格的建筑群落,随着岁月的流逝,原来的营盘,改叫成了英谈。民国时期,曾是河北省政府所在地,冀南银行所在地;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总指挥部曾设在此地。

姚卫国和刘飞坐在街里的石头垛上,回望这层层叠叠的古寨,激情澎湃,或许这就是北京画院杨刚老师所说的“激情和冲动”吧!

他俩支起了画架,对照着错落有致的村庄画起来……

回到邢台以后,姚卫国根据素材和记忆,整理出数十幅“石村系列”画。为表现所需容量,他打破比例、透视、空间等程式化的法则,改变客观写实的方法,改变传统的干勾湿染、阴阳向背等笔墨手法,反映石板房特有个性,树立画家的风格。

那段时间里,太行深处的山村石寨,经常萦绕在姚卫国的脑海里,特别是美丽的英谈,让他无法释怀。

在市委北院家属楼5层的两室一厅里,房间少,姚卫国没有自己的画室。他将毡子铺在客厅,铺好宣纸,半卧在地板上画着:那连成一片的石板房,如同神奇的宫殿,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雍容华贵,在大山的衬托下,显得神秘莫测。一条弯弯的小河,将村分成两半,而石拱桥,又像纽带一样,把山村紧紧地系在了一起。村委会、小卖部、卫生所、戏楼、小庙、石碾、石井,大都集中在河沿两边,弯弯曲曲的石板街道,崎岖不平的石板小巷,如诗如歌,如幻如梦。

《石寨印象》姚卫国/作

这是一个普通而又生气勃勃的早晨。站在村头辘轳红石条上的一只公鸡,像个“金号手”,昂首曲颈,那高亢的啼鸣之声,恰似一支清新的晨曲。一位老农悠闲地从石桥上走过,他手举鸟笼,要将笼中的鸟儿放飞自然,一只小狗跑在前边,与老人做伴。有头黄牛,正从石皋下走出,走向田野。河沿上,有位农妇在执箩筛面,旁边的毛驴,正吱吱呀呀地拉着石碾。木杆上架着几个喇叭,此时紧绷嘴巴,默不作声,唯恐打破这宁静而扰乱了清新。有户农家主人,打开窗扇,让新鲜的空气吹进去,让金色的阳光照进去。房顶三角木架上,晾晒着一串串红柿椒,垂挂着一节节玉米棒。天空中,一群小鸟在飞翔、盘旋,在“啾啾”地鸣叫。还有那一截截台阶、一棵棵树木、一个个木梯,有安装的电视天线、多频道接收器、石槽边吃草的毛驴……在村庄最高处的中心地带,是一所希望小学,高高的木杆上,飘扬着鲜艳的五星红旗,一组列队的学生,面朝红旗,举起右手,在行少先队员礼。“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气魄豪迈的《国际歌》声,缭绕在上空。

多少农民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教育是山村的希望!就是这希望激情迸发的姚卫国,将这幅画作一气呵成。

这幅《希望的早晨》,画面构成,大胆吸收民间艺术的特点,将空间“压平”,在平面上表现多层次和立体状态;笔墨语言单纯,通过点、线、面方向变化,表达物体的具体形象;节奏明快,集中和散漫兼有,韵律十足;利用中国生宣纸渗透性能,颜料中添加天然矿物质,有效地控制墨色,增强了趣味性;黑白布局,采用中国画的“黑白颠倒”画理,把黑洞洞的门口、窗口、井口变为白色;根据画面需要,还将天空、河沟留白,增加画面的透视感。姚卫国这种笔墨技法的创新,拓展了空间感,让人们展开了想象的翅膀,无疑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暮归》姚卫国/作

因创意、笔墨新颖,在庆祝新中国成立50周年河北省美展邢台(郭守敬纪念馆)分展中,这件作品引起一片哗然。在河北省大展中,省美协副主席、省画院院长南运生评价,此画达到了从形式到内容完美的统一。省美协副主席梁占岩,说它有版画的底蕴,有水印木板的特点,又彼此非此。经过一级级专家评选,姚卫国《希望的早晨》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并获河北省银奖,让名家大腕唏嘘不已。

中国诗书画出版社副社长顾绍骅在《对中国画的认知、创作、发展的浅识》(系列)论文中,在中国画用光方面,特意列举了《希望的早晨》,他写道:“在一片暗灰色建筑物中,到处可见白色亮点,把一所希望小学照亮。大大小小的亮点,似乎汇成了优美的旋律,奏响希望小学新一天的晨曲。闪烁的众多亮点,使画面富有动感,表现出早晨生机勃勃的景象。作者用大大小小的亮点包围的、饱和度不相同的偏灰紫小色块来构成画面,打破了传统重彩画的平面光画法,使画面显现出强烈的节奏感。”

姚卫国用人生积淀和地域之便,将自己真挚情感深深融进笔情墨趣中,用极具人文特色的太行石村,承载着自己的心灵,也承载着太行人对生命、生存意识的理解和追求,表达出画家内心崇尚的纯净清幽、恬淡优雅、朴素空灵、充满诗意的栖居之地,他是用绘画形式把英谈推介给全国人民的第一人。

又一个清晨,姚卫国站在阳台上,望着东方的地平面,随着一轮金色的太阳冉冉升起,又有一幅佳作在他脑海里浮现出来……

姚卫国简介:

姚卫国,笔名古岳,生于河北内丘。毕业于河北师大美术系,结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北京画院 。现任邢台市美协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 。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北美协常务理事,河北画院国画院研究员。

其作品《石村系列之三》获全国写生画展佳作奖,河北省金奖;《希望的早晨》入选第九届全国美展,获河北省银奖;《石村之秋》获纪念“讲话”发表60周年全国美展优秀奖;《山月》获首届全国青年中国画年展优秀奖;《谷雨前后》入选第六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广州收藏;《釉色石寨》入选第七届中国美协会员精品展,海南收藏;《康居》入选第八届全国工笔画展,北京收藏。 《生命密码》入选第十二届全国美展。

猜你喜欢
卫国
后驱商用车高速座椅抖动控制策略
按兵不动
胡盛海
卫国的生存之道
青莲
两只蝴蝶
两只蝴蝶
夜不归人
弱国不天真
何以听力会减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