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户调查的江汉平原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2016-10-21 02:28王萌萌黄善林聂学海刘璐璐徐四桂
水土保持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耕种农地农村土地

王萌萌, 宋 戈,2, 黄善林, 聂学海, 刘璐璐, 徐四桂

(1.东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哈尔滨 150030; 2.东北大学 土地管理研究所, 沈阳 110819)



基于农户调查的江汉平原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意愿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王萌萌1, 宋 戈1,2, 黄善林1, 聂学海1, 刘璐璐1, 徐四桂1

(1.东北农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哈尔滨 150030; 2.东北大学 土地管理研究所, 沈阳 110819)

农户是参与农地流转的主体之一,实现土地合理流转必须以尊重农民意愿为前提。以江汉平原为研究区,运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对研究区278户农户土地流转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 研究区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较低,流出土地的农户比例为17.99%,流入土地的农户比例为25.17%;(2) 影响农户土地流出意愿的主要因素是农地收入功能、外出务工劳动比例和耕地面积,农地收入功能越高,外出务工人数越少,耕地面积越多,农户的土地流出意愿越强;(3) 影响农户土地流入意愿的主要因素是户主文化水平、农地政策了解程度、是否具备耕种能力、农地收入功能、耕地质量和村集体经济状况,户主文化水平越高,对农地政策越了解,耕种能力越强,农地收入越高,农户的农地流入意愿越强,而耕地质量越高,村集体经济状况越好,农户的农地流入意愿越弱。

问卷调查; 农村土地流转; 农户意愿; Logistic回归模型

自1978年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我国农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不仅在短期内解决了农民温饱的基本问题,也为我国经济的后续发展奠定了基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这种平均分配土地的小农生产模式已逐步显现出不足与不适应性,影响了我国现代农业发展和农地适度规模经营的进程。20世纪90年代起,我国对农村土地政策进行不断调整,但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发展仍十分缓慢,农村土地的有效供给与需求严重不匹配,甚至出现了一些农户宁可撂荒土地也不流转的现象。为此,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均提出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鼓励有条件的农户流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加快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推进农业现代化。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对于农村经济和农业发展有着积极促进的作用,已成为当前社会发展的必然。

关于农地流转,国内外学者分别从农地产权制度、交易费用、制度环境、规模经营[1]、生存伦理[2]等不同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目前,国内对于农村土地流转的研究多以农村土地流转现状与问题[3-4]、模式[5-9]与机制[10]、土地流转市场[11]以及农户行为等角度,对于农地流转意愿研究多集中在农地流转倾向、流转土地的目的、不愿放弃耕地的原因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本文以素有“鱼米之乡”美誉的江汉平原为研究区,通过运用随机抽样和问卷调查两种方法,应用逻辑回归模型,从农户角度分析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影响农户土地流转的现实困境和制约因素,为深化我国农村土地改革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1 研究区概况

江汉平原位于长江中游,西起枝江,东迄武汉,北至钟祥,南与洞庭湖平原相连,是中国中部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为了更科学地收集江汉平原地区的社会经济数据,本文将江汉平原重新定义,其行政区划包括荆州市、仙桃市、潜江市、天门市和洪湖市。江汉平原土地总面积约2.8万km2,其中耕地面积0.71万km2,耕地质量较好,以灌溉水田为主;年平均气温为16℃,年平均降水1 100~1 300 mm,受地势影响,易出现洪涝灾害;年均日照时数约2 000 h,无霜期240~260 d,活动积温5 100~5 300℃,适合水稻、小麦、棉花等作物的生长,可发展双季水稻。至2014年底,江汉平原人口总数为1 022.2万人,其中:城镇433.04万人,乡村589.1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42.36%。

2 数据来源与处理

2.1数据来源

为了对长江中游地区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现实状况进行研究,笔者于2015年1月(民工春节返乡期间)在湖北省天门市、仙桃市、潜江市、荆州市开展了农村实地调研。调查方式主要采用农户访谈和典型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样本选取荆州市江陵县、天门市、仙桃市和潜江市四个市(县),共计19个村,每个村选取20户农户;在选择样本农户时,充分考虑到农户的特征类型,尽可能选择多种类型的农户样本,以保证调研结果更加接近实际。调研共计回收问卷316份,其中有效问卷278份,问卷有效率为88.0%。

2.2农户土地流转意愿问卷处理

本文就农户流转土地意愿的问题,在问卷上分别设计了“您家有没有耕种别人家耕地的意愿?”以及“您家有没有将自家耕地转给他人耕种的意愿?”两个问题,样本结果表明:湖北省中部地区31.65%的农户愿意耕种别人家的耕地(流入意愿),而22.30%的农户愿意将自家耕地转给他人耕种(流出意愿),既不愿意耕种他人耕地也不愿意将自家耕地转给他人耕种的农户占样本数量的49.28%。在不愿意他人耕种自己土地的216户农民中,有137户农民也不愿意耕种他人的土地,持消极的土地流出意愿农民比例为77.70%;而愿意他人耕种自己土地却不愿意承包他人土地的农民则占样本总量的19.42%,既有土地流入意愿又有土地流出意愿的农民仅占2.88%,即愿意流出土地的农民大多数都不想再流入土地。

统计分析样本后,得出以下结论:(1) 具有流出意愿的农户比例要明显高于具有土地流入意愿的农户,农户的土地流入意愿比土地流出意愿高9.35%;(2) 50.72%的农户愿意流转土地,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比不愿意流转土地的农户高1.44%,两者基本持平,仍有大量农民并不希望实现土地流转。

3 模型构建和变量选择

3.1模型选择

研究设定农户面临两种选择:不愿意流转和愿意流转,分别用0,1来表示,即因变量是一个二分变量,因此选用SPSS的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分析。

Logit回归模型所用的概率公式如下:

式中:P为农户愿意流转农地的概率;α为常数项;βP,βF,βL为农户个体因素、农户家庭特征要素、地区环境因素的系数向量;XP,XF,XL表示各个自变量。

3.2研究假设与变量选择

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不是静态的,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这些因素成为本文研究选择的自变量。研究表明[12],影响农民土地流转意愿的是土地流转的成本收益比较,无论是农民自身的因素,还是家庭方面的因素以及社会环境差异[13],都可能造成农民土地流转的成本收益的波动,进而影响土地流转意愿。因此,本文选取农户个体特征、农户家庭特征和区域特征作为研究的3个维度。相应地选取农户个体特征的年龄、性别、文化水平、农地政策了解程度、是否具备耕种能力6个变量,家庭特征层面的家庭务工收入、家庭男性比例外出劳动力比例、和学生人数、耕地面积、耕地质量、农地细碎化程度和机械耕作难度8个变量,区域特征的村距县城距离、集体经济状况、村内企业数、政府是否干预4个变量,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来研究这3个维度的18个变量与农民的土地流转意愿的关系。自变量赋值与分布情况及相关研究假设见表1。

注明:*为虚拟变量;**为定阶定序变量,可近似看为定距变量。

3.3农地流转意愿模型建立

通过以农民的土地流出与流入意愿分别作为因变量,以所引进的三个层面的共18个变量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选择用“进入(Enter)”的方法,对江汉平原地区278个农户样本进行统计,其结果如表2所示,其中B,S.E.,Wald,Sig.,exp (B)分别代表模型的回归系数、标准差、Wald(卡方值)、显著性、发生比率,因统计自由度值均为1,故表中未列出。由表2可知,在农地流出模型中,农地收入功能、外出务工劳动比例、耕地面积3个变量比较显著;在农地流入模型中,户主文化水平、农地政策了解程度、农地收入功能、耕地质量等6个变量比较显著。

4 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4.1农户土地流出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在土地流出意愿模型中,能够显著解释土地流出意愿的自变量分别是农地收入功能(Sig.=0.000)、外出务工劳动比例(Sig.=0.001)和耕地面积(Sig.=0.043)。三者在土地流出意愿模型的预测结果与研究假设相符:农地的收入功能(B=-0.590)越低,农民的土地流出意愿越强;外出务工劳动比例(B=1.716)越高,农民土地流出意愿越强;耕地面积(B=-0.151)这一变量的统计结果说明家庭中拥有耕地面积越多,农民土地流出意愿越弱。

表2 农地流转模型参数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在5%和1%的水平上检验显著。

农地收入功能和耕地面积与土地流出意愿的关系呈正相关。在调研过程中发现,多数农民认为农地带来的收入较低,与务工收入相差较大。农民追求利益最大化时,更容易放弃经营土地,因此,农地收入功能越弱的农户,土地流出意愿越强。对于拥有较多耕地的农户来说,他们的农业收入较高,在农业规模经营方面更具有优势,不会轻易转让土地,所以耕地面积越多的农户,土地流出意愿越弱。外出务工劳动比例与土地流出意愿的关系呈负相关。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对劳动力有着巨大的需求,许多农村中青年劳动力迅速涌入城市,家庭外出务工劳动比例不断升高,这使得留守在农村的大部分是年纪较大的老人以及年幼读书的小孩,他们没有能力经营更多土地,因此,这部分农户对流出土地具有更强的意愿。

4.2农户土地流入意愿影响因素分析

在土地流入意愿模型中,更具有显著意义的土地流入意愿自变量共有6个,分别是户主文化水平(Sig.=0.044)、农地政策了解程度(Sig.=0.010)、是否具备耕种能力(Sig.=0.039)、农地收入功能(Sig.=0.002)、耕地质量(Sig.=0.018)、村集体经济状况(Sig.=0.019)。除户主文化水平与耕地质量两者以外,其余4项在土地流入意愿模型的预测结果均与研究假设相符。模型结果表明,户主的文化水平(B=0.412)越高,土地流入意愿越强;农民对农地政策了解程度(B=0.675)越高,土地流入意愿越强;具有耕种能力的农户更倾向于流入土地;认为农地收入功能(B=0.436)越强的农户,土地流入意愿越强;耕地质量(B=-0.676)越差的农户,越愿意流入土地;村集体经济状况(B=-0.526)越好的农户,其土地流入意愿越弱。

户主的文化水平、农地政策了解程度、是否具备耕种能力和农地收入功能与土地流入意愿的关系呈正相关。通常情况下,户主的文化水平越高,越有机会从事其他非农工作,而放弃经营土地,本文的统计结果则与之相反:在十八大三中全会以后,国家给予农村土地市场及农村土地规模经营更多关注,文化水平较高的农户能更加准确把握国家农业的发展方向,因此,他们更有可能选择流入土地,从事大规模农业经营。对农地政策有更深入了解的农户,会受到国家政策的鼓励,选择流入土地,扩大农地经营规模。具备耕种能力的农民较不具备耕种能力的农民更容易流入土地,会耕种的农民更能合理利用土地,获得更高的农业收益,而且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生产效率也随之提高,农民可以在能力范围内经营更大面积的土地,因此,具备耕种能力的农户土地流入意愿越强。

耕地质量和村集体经济状况与土地流入意愿的关系呈负相关。农户拥有的耕地质量越差,家庭的农业收入就相对越少,因此,这部分农民希望流入更多农地来提高农业收入。村集体经济状况越好,越能够吸纳本村的剩余劳动力,由于务农的农民从事兼业劳动的机会增多,使得农户的土地流入意愿减小。

5 结论与建议

以稳定家庭承包经营责任制为前提,逐步实现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是我国重要的农村土地政策,也是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14-17]。本文通过对江汉平原地区农民进行问卷调查得知,当前农民的农地流转意愿整体上处于较低水平,流出土地的农户比例为17.99%,流入土地的农户比例为25.17%。基于此,对农户土地流转意愿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并给出相应的建议:

(1) 从影响农户土地流出意愿的角度分析,农地收入功能、外出务工劳动比例和耕地面积对农户土地流出意愿有显著影响。农地收入功能与耕地面积与土地流出意愿呈负相关关系,而外出务工劳动比例与土地流出意愿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因此,政府应该定期组织农民就业培训,提升劳动技能,让更多农民拥有非农就业的机会,鼓励耕地面积较多的农民扩大农业生产规模,积极流入土地,发展现代农业,提高农业收入。

(2) 从影响农户土地流入意愿的角度分析,户主文化水平、农地政策了解程度、是否具备耕种能力、农地收入功能与土地流入意愿呈正相关关系,耕地质量、村集体经济状况与土地流入意愿呈负相关关系。因此,政府部门应该从提高农民文化水平、加大土地流转政策的宣传力度、增加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的角度出发,鼓励种田能手扩大种田规模,发展以规模化农业生产为标志的现代农业,提高农地收入。同时加快建立起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体系,消除农民对退出土地后如何生活的疑虑,减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程度,加快农民土地流转的步伐。

[1]Van den Berg M M, Hengsdijk H, Wolf J, et al. The impact of increasing farm size and mechanization on rural income and rice production in Zhejiang province, China[J]. Agricultural Systems,2007,94(3):841-850.

[2]Scott James.农民的道义经济学[M].程立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3]卢泽羽,陈晓萍.中国农村土地流转现状、问题及对策[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6(4):114-119.

[4]楼惠新,张建新.论经济发达地区农村土地流转问题[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2,23(3):215-218.

[5]郝丽丽,吴箐,王昭,等.基于产权视角的快速城镇化地区农村土地流转模式及其效益研究:以湖北省熊口镇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34(1):55-63.

[6]黄珂,张安录,张雄.农地城市流转配置效率的时空差异分析:以武汉城市圈为实证[J].水土保持研究,2015,23(1):201-206.

[7]盛宝柱,汪源浩,吴运传.安徽农村土地流转状况及探索[J].中国农学通报,2005,21(6):485-489.

[8]李勇,杨卫忠.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创新参与主体行为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14(2):75-80,111-112.

[9]凌斌.土地流转的中国模式:组织基础与运行机制[J].法学研究,2014(6):80-98.

[10]庞亮.我国农村土地信托流转机制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13.

[11]李涛,叶依广,孙文华.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流转的交易成本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12):10-15.

[12]陈钊,万广华,陆铭.行业间不平等:日益重要的城镇收入差距成因:基于回归方程的分解[J].中国社会科学,2010(3):65-76,221.

[13]吴兆娟,丁声源,魏朝富,高立洪.丘陵山区地块尺度耕地社会稳定功能价值测算与提升[J].水土保持研究,2015,23(5):245-252.

[14]乐章.农民土地流转意愿及解释:基于十省份千户农民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0(2):64-70,111.

[15]李娟娟.中国农村土地流转与劳动力转移的关联分析[J].改革与战略,2011,27(7):108-110.

[16]许恒周,郭忠兴.农村土地流转影响因素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农民阶层分化与产权偏好的视角[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21(3):94-98.

[17]王春超.农村土地流转、劳动力资源配置与农民收入增长:基于中国17省份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农业技术经济,2011(1):93-101.

Study on the Willingness of Rural Land Transfer and Its Influencing Factors Based on a Household Survey in the Jianghan Plain

WANG Mengmeng1, SONG Ge1,2, HUANG Shanlin1, NIE Xuehai1, LIU Lulu1, XU Sigui1

(1.CollegeofResourcesandEnvironment,NortheastAgriculturalUniversity,Harbin150030,China; 2.InstituteofLandManagement,NortheastUniversity,Shenyang110819,China)

The rural households are the main body participating in agricultural land transfer. To achieve a reasonable transfer of land, the wishes of farmer households must be respected as a precondition. Taking Jianghan Plain as the study area, we applied the Binary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to analyze factors affecting the land transfer willingness of 278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study area. The results were as follows. (1) Land transferring willingness of rural households in the study area was low. The proportion of the sample households having willingness to transfer-out agriculture land was 17.99%, and the proportion of sample households having willingness to transfer-in agriculture land was 25.17%. (2)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willingness of rural households′ transferring-out agriculture land were farmland income function, migrant labor ratio and arable land area. If one rural household thought that the agricultural land would have the stronger income function, had fewer migrant workers, had more arable land, it is more willing to transfer-out the agricultural land. (3)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willingness of rural households′ transferring-in agriculture land were the head′s cultural level, understanding level of agricultural policy, the ability to cultivate, farmland income function, quality of arable land and the village′s economic status. If the head′s cultural level of rural household was higher, the more understanding of agricultural policy was, the stronger the ability in cultivating was, the higher income of farmland was, it is more willing to transfer-in the agricultural land. If the rural household had the higher quality of arable land and lived in a village with better economic status, it is less willing to transfer-in the agricultural land.

questionnaire investigation; rural land transfer; rural households′ willingness;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

2015-12-31

2016-01-12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301148,41071346,41571165);教育部学科点基金博导类(20112325110007)

王萌萌(1993—),女,山西省怀仁县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土地资源利用。E-mail:shinegarden121@163.com

宋戈(1969—),女,黑龙江省庆安县人,博士,教授,研究方向为土地利用与管理。E-mail:songgelaoshi@163.com

F321.1

A

1005-3409(2016)04-0099-05

猜你喜欢
耕种农地农村土地
莘县农村土地托管的实践与探索
“谁来耕种”之问真的无解?——集约经营之后,榆阳农民如同“甩手掌柜”
时尚耕种——种植自己服装的人们
首次大修的《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了哪些内容?
耕种者
小田变大田破解农地零碎化
健全机制推动农村土地确权
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
当前农地出租趋势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