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改革模式研究

2016-10-21 16:17屈铭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体育

屈铭

摘 要: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体育教学也实施一系列改革,”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是一种新兴的教学方法,具有多方面的优势。内容首先分析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其次研究了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体系,为高校体育教学建设提供依据。

关键词:课内外一体化 体育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3(a)-0001-02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和科技生产力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必须及时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以便能为社会培养需要的综合性人才。体育作为高校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教育目标、模式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然而受到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目前高校体育的弊端日益显现,如学生参与体育积极性不高、课外体育形同虚设等,因此亟待建立一种高效的新型教育模式势在必行,“课内外一体化”模式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提出的。基于此,笔者结合理论和实践经验对“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改革模式进行研究。

1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优势

1.1 成绩评定变为“过程型评价”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在给定学生成绩时,不是传统的按照每次体育技能考试结果给成绩,而是根据学生对体育的态度、习惯、表现和技能考试成绩等结合起来按照一定比例给定期末考试成绩,是变“应试教育”为“素質教育”的有立尝试。

1.2 鼓励学生个性发展,提高参与积极性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能够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立不同的理论和技能辅导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实际状况和爱好选择对应的体育内容,克服了传统体育教学范围窄、参与性差的缺陷,学生的需要得到满足,学生就会积极主动的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1]。同时课外体育有利于学生相互交流和交往,提升了学生的人际交往水平。

1.3 促使教师更新知识结构,提高执教水平

课外体育离不开教师的参与,学生多样化的需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为了能够满足学生的各项需求,必须要不断学习体育理论、体育文化等,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自己的体育素养。除此之外,由于课外体育形式多样,比较自由,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教师通过交流及时发现学生的需求并给于满足,克服了以往教师上完课就走,学生想见教师只能等到下一节课的弊端。

1.4 课内、课外相互独立,自成体系,体育效果明显提升

传统的体育教学多在课堂进行,课外体育活动几乎很少有组织性,学生难以有效的巩固课堂所学的体育知识,而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强调课外体育必须有组织、有计划、有要求,不仅能使学生能够很好的巩固课堂知识,还能锻炼学生体质,为学生进行专业课程的学习提供基本的身体保障。

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体系

2.1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涉及到”课内“、”课外“两部分,以课内、课外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采取合理的教学模式和组织管理,已达到学生强身健体、提高体育素养,养成良好体育锻炼习惯的目的,两者总体教学目标完全一致,都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种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

2.2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

根据教育部的最新要求,高校学生的体育教学不少于三个学期,学生在校时间三年半,因此体育教学课程的设置可按照不同阶段开设必修课、运动实践课、选修课、课外俱乐部及校外体育运动五种形式。具体设置可如下:第一至第四学期,开设选项课;第二至第四学期开设运动实践课;第三学年和第四学年开设选修课;每个学期都举办课外俱乐部和校外体育活动。对传统体育结构进行创新,强调以学生兴趣为基础,采取课内、课外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样不仅有利于实现体育技能的教学、健身过程,还能实现体育行为、习惯和情志养成过程的统一[2]。同时学校要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允许体育课程的动态调控:首先,建立合适的课程体系结构,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建立特色的课程体系;其次,体育教学内容要具有多样性和可接受性;最后,非竞技、娱乐体育项目在课程体育中的比重要提升,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节,以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热情。

2.3 “课内外一体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

体育课程内容的设置要突出四性:第一,知识性,体育教学内容要有基础知识,专项理论知识、生理和心理、传统养生等;第二,健身性,体育教学内容要能够强身健体、促进健康;第三,技能型,突出一两种专项技术,运动机能等;第四,娱乐性,教学内容要能让学生身心愉悦、提高技能等。课外教学体育内容必须要体现健身性与文化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学生的内容要和学生学习需求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热情,教学内容也要立足现实、面向未来,既要向他们传授体育技能、知识,还要让学生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养成终身体育的锻炼习惯,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4 “课内外一体化“教师队伍建设

要提高体育教学课堂效果,素质过硬的教师队伍是必不可少的,学校可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师资源,将教师开展的各项课外体育活动,训练竞赛等计入,工作量,尤其是竞赛若获奖要对教师进行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若学校可进行新教师的招聘,招聘教师一定要严格要求,要符合”一专多能“的需求,要对新教师及时进行培训让他们尽快适应教学工作[3]。对体育教学方式也要进行创新,每月、每周组织固定时间开教学研究会,让教师互相交流自己的教学经验,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时和大家进行讨论,找出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体育教学既要重视体育技能教学,也要重视健身知识,向学生渗透终身体育的健身理念。

2.5 “课内外一体化“学习情境设计

课内外体育教学目标除了要强身健体,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外,还要结合学生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加强学习情境设计和创新。每学期开学之初,学校可以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大概掌握学生希望学习的体育技能及水平,然后根据调查结果合理开设体育学习项目,若学校现有教师的技能难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可聘请兼职教师来满足学生的需求。学校通过调查问卷了解学生特长后,估计学生成立社团组织,鼓励社团成员在课外进行体育锻炼,或聘请专业教师对他们的活动进行指导,还可以邀请这些社团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积极他们锻炼的积极性,逐步让学生养成持续锻炼的行为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锻炼技能。

2.6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保障机制

学校要重视体育教学工作的建设,要给与适当数量的经费支持,体育设施、器材的购买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采购,尤其是学生课外体育设施、活动环境要及时得到改善。对于已经有损坏或不能达到质量标准的设施要及时进行更换,若学校是在缺乏经费,可联系公共体育场馆,和其进行沟通协商,以便能向学校学生提供一些便利,尽量满足学生的需求。

3 结语

总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实现体育课内和课外的有机结合,相互统一,有效提升体育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健康的身心,这种教学模式能及时顺应体育教学改革的需求,未来一定会成为体育改革的主流方向。

参考文献

[1] 唐月琴,金永.课内外一体化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构建研究[J].搏击:体育论坛,2009(5):36-38.

[2] 马彦萍.课内外一体化改革在体育课程的实施分析[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6(2):192.

[3] 戴霞,谢戴西,秦春波,等.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课程环境的优化配置——以深圳大学为例[J],体育学刊,2015(6):75-79.

猜你喜欢
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改革体育
高职业院校公共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探究
开展高职武术“课内外一体化”俱乐部的可行性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高校网球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初探
俱乐部式教学对高校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影响
体育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