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宜兴紫砂泥

2016-10-21 15:21范洪明
文艺生活·中旬刊 2016年7期

范洪明

摘 要:紫砂陶土 其主要成份为石英、赤铁矿、高岭土、云母。紫砂泥料分为紫泥、朱砂泥、本山绿泥等三种,而以紫泥为主。 三种泥料皆可单独成陶,又能互相掺合配制成不同色调。

关键词:紫砂泥;甲泥;紫泥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20-0041-01

宜兴市南部是苏浙皖三省接壤的山区被称为界岭,也有把它称为宜栗山脉,这个区域富有丰富的矿藏和竹木薪炭,其中最特別的是蕴藏在泥盆系中的石英砂岩上部的原生沉积型粘土质岩,所以拥有这些优越的自然条件,便成为陶都的物质基础。

宜兴紫砂泥的品种繁多,一般是把它分为;白泥、甲泥、嫩泥。白泥是一种一会白色为主,颜色单纯的粉砂质铝质粘土,甲泥是一种以紫色为主的杂色粉砂质粘土,嫩泥是一种米黄色、灰白色为主的杂色粘土。紫砂泥产于厚度为八米左右的三号矿层中。紫砂泥在甲泥的矿层的中上部,以夹层形式存在,顶底板均为其他品种的家泥矿层,紫砂矿形态呈薄呈状,透镜状、矿层厚度在几十公分到一米左右,它的稳定性差。有时不延续而灭尖,它的原料外观呈紫色、紫棕色、紫黑色,这都是由于亿万年前的地壳运动,造成地质结构带来并发生扭曲,断裂,呈穴状的出现。紫砂泥的地质特征及因素基本上与甲泥的质地一样,甲泥主要有矿物成分与紫砂泥相类似,但铁质含量的变化极大,白泥主要矿物成分为高岭石,水云母,多水高岭石杂质部分有铁质及少量的石英,白泥的特点就是具有很高的可塑性,良好的结合性,土粒度细、杂质少、粘度高、化学成份稳定,具有良好的绝缘性,白度高。

紫砂泥是我们宜兴当地特有的一种细润的泥土,制作出来的紫砂陶一般经过三个过程会成型;精选、精炼、精制,然后再放进窑中烧制而成。做出把好的紫砂陶当然必不可少的就是好的紫砂泥。因为本身对紫砂壶有一定的兴趣,于是我也自己去了解了一定的紫砂泥知识。

紫砂泥料分为紫泥、朱砂泥、本山绿泥等三种,而以紫泥为主。 三种泥料皆可单独成陶,又能互相掺合配制成不同色调, 由矿里采掘而来的泥料,外观类似岩石,不能用水直接膨润,经陈腐后能风化成细碎的颗粒,传统的加工方法是用石磨碾碎过筛,加水拌和后经人工翻复捶炼直至达到理想的可塑性制成成品泥,现在是采用抛球式雷蒙粉碎机粉碎,过筛后加水拌和经真空练泥机制成成品泥。

紫泥的颜色是红色质地很柔软细腻,做出来的陶艺品容易成型,可塑性比较强,而且渗透性良好,其材质有着独特的双气孔结构,空气对流通畅,是用于泡茶的好帮手。而紫泥的特点:湿泥的干燥收缩率相对较小,变形也小,在我的了解中关于它最大的特点就是;不需要加配其他粘性或脊性原料就能单独成品,成品中有双气孔结构,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壶口壶盖配合紧密,减少混有黄曲霉菌的空气流入,相对推迟茶叶变质发馊的时间,因此能较长时间地保持茶叶的色香味;其冷热急变性能也好,就算用在烫的开水冲泡后,再急入冷水中也不会发生炸裂的情况。所以说紫泥是一种品质极优的陶土,和他之地相类似的还有大红泥、红麻子、本山绿泥、地槽青、红皮龙、红棕泥、降坡泥、乌泥。紫砂陶瓷工业中的重要原料就是"甲泥",紫砂陶土主要产于甲泥矿内。

紫砂天然陶土具备了制陶所必须的化学及矿物组成成份, 其主要成份为石英、赤铁矿、高岭土、云母。类似中国南方瓷器原料的特点,属于粘土─石英─云母系, 因此不须另行调配制成,单种原料即具有理想的可塑性,泥壤强度高,干燥收缩小,有利于烧成紫砂器的前提条件。

《宜兴陶瓷》中记载到紫砂泥和甲泥仅一墙的距离,它们的化学组成、矿物组成和颗粒组成不同。甲泥为宜兴日用陶器的主要原料,紫砂泥则为用作紫砂陶器的生产,他们区别就是深藏在岩石层下,藏于甲泥之中所以才会称为:“岩中岩,泥中泥。”甲泥是一种富硅高铁的沉积矿床,且顶底板为细砂岩或粉砂岩,而称夹泥。因其泥块坚似铁甲,故俗名“甲泥”。红泥位于嫩泥矿层底部的泥料,是一种土黄土红灰白色为主粘土,本地绿泥在紫砂泥中储藏的不多,而且含铁量较少,矿物呈暗绿色,灰白色,烧成后呈米黄色,团山泥则是本山绿泥混杂共生在一起的,其中,紫砂你可以加本山绿泥锻炼成团泥,烧出来的成品的颜色是米黄色,紫砂泥不同的泥中不同的泥中各有各种的特色,但是我自己觉得紫泥才有资格算得上是我们宜兴紫砂中最独一无二得天独厚的,他的矿物组成属于粘土,石英、云母系。成为当中具备了制作陶瓷器所以必须含有的化学成组合矿物组成,有一定的合理的化学。矿物。颗粒组成。紫砂泥中的“砂”就是石英颗粒,有“骨”架作用,是粘土、云母、赤铁矿合并一体。而且不需要添加其他的紫砂原料的混合相配,然而它也具备了一定的有优点:可塑性好、生坯的强度高、干燥收缩小性良好的工作性能。

当紫砂泥在窑中烧制成品的时候不同颜色的泥土烧制出来的紫砂壶颜色也不同,这也是宜兴紫砂壶这么吸引人得原因之一,紫砂泥 由于矿区、矿层的不同,加工过程的差异和差别,以及烧制时温度等和一些因素,其发色变幻莫测,变化微妙,巧夺天工。

参考文献:

[1]韩其楼.宜兴紫砂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

[2]姚迁.宜兴紫砂陶艺[M].台北:台湾南天书局,19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