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的有效开放

2016-10-21 16:09洪海军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6年4期
关键词:开放性课本语文课堂

“开放”是本轮课改的重要基因和鲜明旗帜。语文学科中,课程的构建理念、教法和学法的指导等,都要求由过去的封闭单一走向开放多样。开放的成就是可喜的,但不可忽视的是,对于“开放”这一理念不正确的认识和操作,也出现了众多堪忧的情况。

一、语文教学的开放失其“形”与“实”

语文在开放中被虚化。由于对开放内涵的不正确理解,使得语文教学的内容被泛化了,在语文这块田地上好像什么都能种,人文、文化、科普、道德教育等等都在这块田地上“疯长”。语文学科教学特征变得模糊,教学内容变得空虚,失去了应有的充实,语文课变得“暧昧”了,语文味儿变得“稀薄”了。语文学科被“虚化”,是开放性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开放”被形式化。开放,强调鼓励和保护学生的探究精神,课堂上要有“不一样”的声音,这既是课改的内涵需求,也是某些行政部门考核的标准,于是教师不敢不开放。然而各地违规组织的不规范的考试以及升学率的客观存在,使得标准答案依旧大行其道,“不一样”的答案得不了分。这些都钳制着课堂,使得“开放”成了课堂上的应付之事,于是,课堂便成了这样的一幅景象:在开放中开始,在“一统”中结束,强颜欢笑,姿态忸怩。

显然,今天的语文开放性教学还有一些保守的“老样子”,有些打着开放“旗号”的课其实没有什么大变化。课堂没有呈现出应有的开放之“形”和开放之“实”,也就没有了期待中的开放之“效”。

二、语文教学的开放应有其“形”

提升课堂的效率,必须改善授课的形式,改变以往单一的传授、问答式,依据教学内容创设开放性的教学手段,包括以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强调生成性教学的各种新教法。这不仅是课改的需要,也是学生主体性地位的体现。今天的学生,需要多样的形式来吸引,“悦学”才越有“进”。

开放性的教学活动首先应基于学生来设计。过去的教学设计多关注如何去教,是基于教师设计的,没有对学生开放,忽略了学生也是课程的重要资源。有专家认为:“不仅学生的个体素养是有效的资源,学生也是课程开发的主体,他们的参与交流碰撞,能生成新的语文课程资源。”(袁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11页,让多彩资源丰实语文课堂——论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1510)。过去的语文课堂,呈现的只是教师的讲授,强调学生“听”、“记”,忽略了对学生“说”的能力的发展,其弊端明显,课堂效率低下。

相反,如果安排课前小演讲、课堂的辩论、专题的读书汇报会和朗诵会等活动,来让学生“说”,让他们主动收集素材,主动提升“说”的能力,就能将语文学习的活动带进一个广阔的世界,丰富他们的学习生活。同时,学生讲演内容本身也是有效的语文素材,可能是对课本教材的有效补充,也许拓宽了全班学生的视野。再如安排课本剧的表演,这是调动语文学习能力的一个综合工程,当前,许多著名中学都组建了自己的戏剧社。

这些开放性的教学形式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有着不可小觑的作用,有实效之功。因为它打通了学习与生活的衔接,其“形式”常常能带动学生的“内涵”发展,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社会,有利于将知识转化为能力,增强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使其学会倾听,懂得合作。

开放性的教学活动也需面向教师来设计。开放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激活课堂,也应该有利于教师教出特色,形成风格。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绝不能否定教师课程开发的重要地位。虽然不建议教师过度地依据自己的喜好安排教学内容和设计教学方法,但教师的特长也是教学中不可缺少和不可多得的资源,忽视对这种资源的利用对于教学是莫大的损失,也不利于教师的个性和风格的形成。这就需要教师“知己知彼”,合理应用。例如,在《季氏将伐颛臾》一课中,某执教者以诵读贯穿教学之中,先通过诵读指导,让学生试读,指出不足,教师示范后学生再读。接着,提高要求,让学生回顾文本,细读文本,揣摩对话者的心境,再次展示诵读,课堂有序推进,氛围良好,学生在诵读中积极主动地进入文本,有张有弛,润物无痕。执教者还针对子路和冉有的回答,分别用了两组不同的语气示范,一组是由强到弱,一组是由弱到强,让学生来评价哪种处理更合理,学生再次回归文本,言能有据,最终明确后者更好:语气先是稍弱,体现人之常情,这是出于对老师的尊重,而后语气加强,使文章具有了戲剧性,冲突走向剧烈,最后是据理力争,毕竟在冉有、子路看来,攻打颛臾也是有现实的政治利益可图的。整个教学过程完整而不失张力,紧扣文本又不失灵动。

三、语文教学的开放应有其“实”

“语文课堂教学开放”既指语文课堂教学模式的开放、教法的开放,更需要语文课堂教学内容的开放。现实教育体制和实际情况的诸多限制,使得我们不可能过多地“走出去”,不可能频繁使用课堂之外的阵地和时间,这就要求我们在开发教学资源时务必立足于课本、课堂,立足于身边,以开放的心态“智选”和“开发”有利于学生成长的教学资源。

挖掘生活的“资源”,打通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今天的语文课堂教学内容,不能局限于课本或者是试卷,应当引进生活的活水,将课本与生活、语文与生活打通。比如,引进有意义的时事新闻,指导学生写时评文;引导学生关注风俗民情,关注底层百姓的生活,写出百姓的心理,增强文章的“生活味”。同时,将课本所学投射到生活中去,让课本内容也鲜活起来。今年江苏高考的满分作文《王大爷的早餐店》,其选材和写作的风格,就是与苏教版必修二“低层的光芒”板块中的《老王》成功的衔接,这就是将所学运用到生活中,用课本的视角来审视生活。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关注岁时习俗的兴衰,关注山川河流的变化,增强写作的时效性和文化忧思。也不要忘了引导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关注琴棋书画,花草虫鱼,茶道棋道,挖掘其中的人文内涵,使之成为自己的独特素材,让写作显得灵动而有个性。开放性的语文教学无疑应该将这些课本之外丰富而宝贵的资源引入学生的学习视野,推动语文的有效学习。

挖掘教材的“潜力”,打通教材与时代的联系。教材编者从选文的系统性和体系的完整性考虑,通常会选取一些特定时代的篇目,其主题思想是特定时代和背景下的产物。这些内容理所当然应该成为教学内容,但如果把教学内容限定于此,不敢“越教参半步”,那就显得过于保守了。比如《黔之驴》,联系作者此时的遭遇,可知柳宗元作此寓言,讽刺的是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又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进而说明,貌似强大的东西并不可怕。学生在学习之前,可能就对“黔驴技穷”一词有所熟悉,明确其意义也不是很困难,如果教学依旧照此展开,课堂就显的“老气横秋”了。黄厚江老师在教授这一课时,为驴“平反”,他引导学生思考:驴被用来推磨、犁地,而不是与老虎争斗,那么它的命运会如此悲惨吗?进而让学生关注到“好事者”身上,揣摩出“好事者”可能暗指统治者,“驴”暗指作者自己,独辟蹊径,让学生明白了此文也是有意说给当朝统治者听的,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心情。不仅如此,如果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就会发现生活中也有一些“好事者”的存在,不顾实际情况,全凭主观臆断办事,最终酿成种种恶果。这样的开放性视角,不仅使得经典焕发出了新的意义,还能成为有效而有个性的写作素材。

这样的课例很具有启发意义。开放性教学,应更多地把“开放性”体现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大胆删除那些繁难偏旧、脱离时代和生活的内容。开放性的语文教学,应该能让学生用所学的内容去观照和解释我们的生活,进而去改善生活,改善自己的“三观”,学以致用,“通过对教材资源的学习、放大,领悟教材以外的东西,从而获得学习方法,形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习惯,综合提高语文素养”(袁菊《中学语文教学参考》,第11页,让多彩资源丰实语文课堂——论中学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201510)。再也不能在我们的课堂教给学生“屠龙技”,让学生走出课堂之后一片茫然。

四、总结

开放式语文课堂教学的效果短期内可能不能很好地从考试分数上体现出来,但从长远看,它是一种高效教育。语文教学,显然也不仅仅是为了完成一场考试,叶圣陶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就指出语文教学的“第三种弊病”,“就是读书作文不是为了增长知识,发表思想,抒发感情,而是为了应付考试”,进而提出要让学生“一辈子能禁得起这种最广泛的意义的‘考试即‘考验,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学期考试和升学考试”。教师开展开放性教学,必须开放语文教学的思想,必须立足于学生成长,为学生发展负责,围绕这一目标选择适当而有效的教学手段,选择和开发有意义的教学内容,达到“形”与“实”的和谐统一,而不是将“开放”作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口号喊喊而已。

[本文是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课改背景下语文课堂教学的开放性研究”阶段成果,课题立项号:D∕2011∕02∕433]

洪海军,教师,现居江苏如皋。

猜你喜欢
开放性课本语文课堂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巧用应答器,提高小学语文课堂实效
浅谈游戏化教学提升低年级语文课堂实效的策略研究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基于思维能力培养的语文课堂生成资源运用例析
“表现性”语文课堂风景——建瓯市东峰中学课改观摩侧记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
精选课本题改编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