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虚拟范畴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016-10-25 03:08程波涛
现代语文 2016年8期
关键词:虚拟

摘 要:国外将“虚拟”看作与动词的屈折形态相联系的一种语气类型,国内对“虚拟”的性质、范围等认识还存在争议,对虚拟范畴的典型成员“假设”的理解有分歧,汉语违实假设的研究还不够。“虚拟”是一个具有跨语言普遍性的全句功能语法范畴,形态只是其句法实现手段之一,需要从类型学的视角对其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

关键词:虚拟 假设 违实假设

一、虚拟范畴的研究现状

国外把虚拟看作跟动词的屈折形态相联系的语气范畴(mood)。Richards(2000)认为虚拟语气是指“用以表示假定、意愿、希望等的动词形式。与陈述语气相反,虚拟语气往往指非真实或假设的情况。”戴维·克里斯特尔把mood(modal、modality)列为一个词条,沈家煊中译本分别将其译为“语气、语态(情态的、情态)”并指出语气(或“情态”)是由动词词形变化表示的一组句法和语义对立,例如直陈语气(无标记形式)、虚拟语气、祈使语气。所以,国外对虚拟语气范畴的研究多局限在形态型语言,以动词的形态为依据将虚拟句分成了不同的类型,但由于不同学者判定的标准不同,所以概括的范围也有差异。大多数传统语法学家认为虚拟语气有7种“基本形式”,以动词“be”为例,有“be”“were”“shoud be”“should/woud be”“had been”“shoud have been”以及“should/woud have been”,而Quirk(1985)只承认“be”型和“were”型(单指“were”这一个词)两种虚拟语气形式。至于“were”以外的其他动词过去时形式,因为它们或主动词或助动词与陈述语气的过去式形式一样,所以夸克等认为属于直陈语气。

英语虚拟语气可以用在条件句、宾语从句、同位语从句、表语从句和定语从句等句法结构中,但虚拟条件句无疑是研究虚拟范畴的典型句法结构。Quirk(1985)把英语条件从句所表达的条件分为直接条件和间接条件,直接条件有“开放条件、假设条件、修辞条件”三种。开放条件又称“真实”“事实”或“中立”条件,开放条件句表达的条件可能是真的,也可能是假的,说话人对条件的真实性持中立态度;假设条件又称“封闭”“虚拟”或“反事实”条件,假设条件句表达的条件是虚假的,说话人对条件的真实性持否定态度;修辞条件句形式上与开放条件句相同,但却表达假设条件句的意思,是一种无语法标记的假设条件句。其中后两种条件句是研究虚拟范畴的主要句法结构形式。

由于汉语的动词没有丰富的形态变化,主要运用语气词和语调来表达语气,所以,汉语语气的研究一开始就没有考虑动词的形式,而是跟情态交织在一起进行的,如贺阳(1992:59-66)和齐沪扬(2002)把modality(情态)置于“语气”范畴中来分析。崔希亮(2003:332-333)则把语气放在情态中来研究,他使用的“情态”是“概括意义”,“既包括了mood(崔文把它称为‘态)、又包含了modality或者modal grams”。他把汉语的情态范畴分成三个组成部分,第一部分叫作直陈情态,跟说话人的主观态度有关,比如“推测、判断、假设、疑信、商量、征求意见”等,在汉语里通过“语气”范畴来表达;第二部分叫作事件情态,跟事件本身的状态有关,比如事件的时间属性,诸如“开始、持续或进行中、完成”等时间概念,在汉语里主要通过情态副词、动词本身及动词的附加成分表达;第三部分叫作能愿情态,跟说话人判断有关,例如“可能、能力、义务、权限、意愿”等,在汉语里通过能愿动词来表达。

国内汉语学界对虚拟范畴的研究也主要从语义入手,寻找其句法形式。最早提出“虚拟”这个语法概念并对其进行专门研究的是石毓智。石毓智指出,陈述语气和虚拟语气是普通语言学中常见的一对概念,陈述语气表示的是事实,虚拟语气表示的多半不是事实。虚拟句通常表示非现实性或者可能性,狭义地讲,它只指疑问或者不确定的事件,广义的定义则指任何非现实的动作行为或者事件。钱乃荣(2004)按照石毓智(2001)提出的广义虚拟语气的概念研究了新老上海方言中的虚拟句。邢向东(2006:167-194)也把虚拟看作语气范畴,并根据语义将其分为“愿望、假设、犹豫、纵予”四个下位类型。一般汉语语法教科书提到的虚拟多指假设复句或假设让步复句。陈国华(1988:10)将虚拟条件句等同于假设条件句,并且仅指反事实假设。看来,汉语学界对虚拟范畴内涵和外延的认识存在较大分歧,广义的虚拟包括表示可能的、不确定的和反事实的情况,等同于非现实。狭义的虚拟仅指反事实的情况,并把表示虚拟范畴的句子称为反事实句或违实句,是非现实中的典型成员,接近于国外对虚拟的界定。由于汉语缺少系统的虚拟标记形式,仅凭意义确定一个语法范畴难免存在宽窄不同的理解。但假设条件句无疑是表达虚拟范畴的主要句法结构。

二、汉语学界对“假设”理解的分歧

国内最早提到“假设”概念的是马建忠,他在《马氏文通》中说到:“言效者,则假设之读乃其效之因也。……拟议设想者,皆以言事之未定,而或假设其事以观其效之有无或理之向背也。”吕叔湘(2004)指出:“‘要是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是假设句的句法:第一小句提出一个假设,第二小句说明假设的后果。后者是否成为事实,视前者为转移,也可以说是以前者为条件,所以这种句法也可以称为条件句。”我们以十二部语法著作为例来看一下学界对假设和条件关系的认识:

上述著作中把假设复句作为独立的一类列举出来的有邢福义、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刘月华、黎锦熙、黄伯荣和廖序东。其他作者都把假设句看作条件句的一个小类,张斌还把假设条件单独列为一类。

吕叔湘(2004)指出:“假设句和条件句也未尝不可分为两类,这完全看我们对‘条件二字作何界说。通常说到‘条件都是指可能实现的事情(未知的,且多数是未来的),要是明明和已知的事实相反,就只说是假设。”这里的假设是违实假设,是狭义的假设。但国内通常说的假设包括违实假设和可能假设。endprint

另外,汉语学界所说的假设句多指上文所说的假设条件句,但有时还包括假设让步句。如黄伯荣、廖序东把让步句看作假设句的一个小类,称为相背假设。邢福义把“虽然”类关联词引导的转折句归入了让步句,称为容忍性让步,而把“即使”类关联词引导的让步称为虚拟性让步。刘月华等也把“虽然”类关联词引导的转折句归入了让步句,称为事实上的让步,而把“即使”类关联词引导的让步称为假设的让步。

综上所述,学界使用的“假设”,其外延存在宽窄的不同。有时仅指违实假设,有时包括可能假设和违实假设;有时仅指假设条件句,有时包括假设让步句和假设条件句。概念使用混乱。

三、汉语违实假设的研究现状

可能假设和违实假设在英语里区分比较明显,违实假设主要通过动词时态的后移(backshift)来标记,表达现在和将来的假设要用过去时形式,表达过去的假设要用过去完成时。有些语言有专门的违实标记,如阿拉伯语主要有“in”和“law”两个条件标记,前者用于非违实条件,后者用于违实条件。希腊语的条件句的主句用“ɑ?n”标明是违实条件(Traugott等,1986)。由于汉语不像英语、法语等语言有虚拟式来标明违实假设句,所以关于汉语有没有违实假设句是有争议的。邵京(1988)介绍了美国心理学家Bloom的研究及其与美籍华人学者Au之间的争论。Bloom认为中国人不习惯于考虑纯属虚设的情况,并指出造成这一差别的原因是汉语与英语以及其他一些印欧语言不同,在结构上缺乏反事实标记。Au自己设计并实施了五次试验,得出的结论是:某种语言是否能够进行反事实的假设和推论,并不取决于某种语言是否具有反事实形式标记,对Bloom的结论进行了反驳。这场争论之后,一些学者开始思考汉语的违实句。陈国华(1988)从形式上探讨汉语违实句,指出汉语违实句的形式标记有:从句动词的体态、“早”之类的直指词、主句句尾的语气助词“呢”和“了”、某些条件从属词如“要不是、若非”等。蒋严(2000)进一步讨论了汉语违实句的形式特征,即时间后移、时态脱节、句末助词“了”、副词“真的”、前件取否定命题、质位变换法等,并指出违实的产生是这些标志与知识共核、交际语境和语用原则互相作用的结果。王春辉(2016)通过对实际语料的考察,将违实条件句分为语用类、常理类、当下类和过去类四类,认为违实义的可及性因素有百科知识、语境、标记过去时间的词语、否定、结果小句中的句尾“了”,并指出汉语违实义的达成多数情况下是多种因素的组合。综上所述,仅凭单一标记形式很难断定出汉语的违实假设句,另外,其标记形式多是词汇、语用手段,语法手段很少,所以从语法形式上来界定汉语违实假设句问题很多。即使有些汉语方言中有违实标记,也不具有强制性。看来,汉语中的违实假设和可能假设从形式上区分是比较困难的。

四、存在的问题

国内外语言学界普遍把虚拟看作一种语气范畴,但内涵不同,国外语言学界认为语气是指通过动词的形态提取出来的句法概念,一般分为三种类型:陈述句、祈使句、虚拟句。由于汉语的动词没有相关的形态变化,汉语语法学界的主流观点是:语气由句末语气词来表达,其意义取决于所依附句子的功能类型,从而导致语气类型跟句子功能类型相同,即普遍认同的四分说:陈述、疑问、祈使、感叹。汉语传统的语气四分中没有虚拟语气,这也是导致汉语虚拟范畴研究比较薄弱的一个重要原因,甚至有人否认汉语中存在虚拟语气。徐杰(2010)借用音系学将音系现象划分为线性音系和非线性音系两个层次的分析思路和理念,指出:句法中同样平行地存在线性的句法结构和非线性的句法功能特征两个层次。前者包括主谓关系、动宾关系等等;后者包括“焦点”和“话题”等依附于各句成分的功能特征以及“疑问”“否定”“虚拟”等属于全句的功能特征。并进一步指出语法学意义下的句子功能必须带有特定的语法形式,能给句子带来语法效应,即能触发句子在“句首、谓头、句尾”三个敏感位置进行添加、移位、重叠等句法操作。上述理论为虚拟范畴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虚拟标记形式可能是动词的屈折范畴“I”,也可能是标句词“C”。英语是通过屈折词缀“I”的时态与实际的脱离表明句子是虚拟语气,其虚拟条件主要通过动词时态的后移,表达现在和将来的虚拟条件要用过去时形式,表达过去的虚拟条件要用过去完成时态。例如:

(1)If I had the time,I would go with you.

(2)If they got married,they would not be happy.

(3)If you had listened to me, you wouldnt have made so many mistakes.

汉语则是通过添加标记词“C”来表达虚拟语气。例如:

(4)要不是昨天下了一场雨,庄稼就旱死了。

(5)我蛮好勿要走个啦,我走脱,伊想勿通,伊大概自杀勒啦。我要是不走就好啦,我走了,她想不通,她大概自杀了啦。(上海话,例引强星娜,2011)

(6)这场雨要早下上几天时价这场雨早下几天就好了。(神木方言,例引邢向东,2006)

目前研究假设标记多集中在单个标记的用法、来源等方面,对汉语假设标记的类型特征关注较少。虚拟是一种具有跨语言的普遍性语法范畴,需要从类型学的视角对其句法实现方式展开全面深入的研究。这方面比较有代表性的成果有:董秀英、徐杰(2009)借用生成语法理论,对假设性虚拟范畴的句法操作形式进行了跨语言考察,发现加标是不同语言表达假设的主要句法操作手段,根据添加位置的不同,假设标记又分为前置标记和后置标记。这种位置的差异与不同语言的动宾语序类型是和谐的,VO型语言倾向于使用前置标记,OV型语言倾向于使用后置标记;王春辉(2010)跨语言考察了条件标记的类型。但这种具体实证性的研究成果还较少,也不够深入。

综上所述,汉语虚拟范畴仍有很多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例如:关于汉语假设标记的模式及不同模式的语用差异问题;汉语方言中的反事实假设标记形式及其来源问题等都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我们寄希望于更多的学者关注汉语虚拟范畴及相关问题的研究。endprint

(本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3CYY065]和河南大学优秀科研人才培育基金项目[0000A40307]的资助,谨此致谢!)

参考文献:

[1]Richarda,JackC.Longman Dictionary of Language Teaching

& Applied Linguistics.Beijing:Foreign Language and Reseach Press,2000.

[2]戴维·克里斯特尔编.现代语言学词典[Z].沈家煊译.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2.

[3]Quirk,R.,Greenbaum,S.,Leech,G.and Svartvik,J.A

Comprehensive Grammar of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 and New Youk:Longman,1985.

[4]贺阳.论汉语书面语的语气系统[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1992,(5).

[5]齐沪扬.语气词语语气系统[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

[6]崔希亮.事件情态和汉语的表达系统[A].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

[C].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7]石毓智.肯定和否定的对称与不对称[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

学出版社,2001.

[8]钱乃荣.上海方言中的虚拟句[J].方言,2004,(2).

[9]邢向东.陕北晋语语法比较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陈国华.英汉假设条件句比较[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

(1).

[11]吕叔湘.吕叔湘文集(第1卷)[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

[12]Traugott,Elizabeth Closs & Meulen,Alice ter & Reilly,

Judy Snitzer & Ferguson,Charles,A.(eds).On Conditionals[M].Combridge: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6.

[13]邵京.语言差别与思维差异——汉英反事实假设研究综述[J].

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

[14]蒋严.汉语条件句的违实解释[A].语法研究与探索十[C].北京:

商务印书馆,2000.

[15]王春辉.汉语条件句违实义的可及因素——一套复合系统[J].

汉语学习,2016,(1).

[16]徐杰.句子语法功能的性质与范围[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

文社会科学版),2010,(2).

[17]强星娜.上海话过去虚拟标记“蛮好”——兼论汉语方言过去

虚拟表达的类型[J].中国语文,2011,(2).

[18]董秀英,徐杰.假设句句法操作形式的跨语言比较[J].汉语学

报,2009,(4).

[19]王春辉.汉语条件句标记及其语序类型[J].语言科学,2010

(3).

(程波涛 河南开封 河南大学国际教育学院 475001)endprint

猜你喜欢
虚拟
虚拟现实技术在汽车教学中的应用
MOOC教学模式下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教学探析
京剧艺术的审美特征分析
小议《元曲选》中的“死科下”
数字媒体艺术在虚拟展示空间中的应用探究
论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在口腔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融合与分离:作为一种再现的巫术、文字与影像世界的构成
数字媒体的时代特征
慧眼哲思对“虚拟”
与“虚拟”保持一定距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