卑尔根的“弹硌路”

2016-10-28 08:34熊枚
上海房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石库门石块马路

文/熊枚

卑尔根的“弹硌路”

文/熊枚

北欧挪威卑尔根市中心的马路,一个街区连着一个街区,几乎全是用规则的似方形面包的石块铺砌的“弹硌路”,简直是工匠们精心雕琢的一幅幅画作,比上海人儿时记忆中的碎石块铺砌的“弹硌路”精致多了。

卑尔根马路上的人行横道线,不需用白色油漆涂刷,而是直接以不同的石块原色铺砌成不同图案来区分,一目了然。马路地面覆盖平整美观,且石块间相互嵌挤,密实得可承受重载,车跑起来也完全不打滑。素有“雨城”之称的卑尔根,路面排水透水性能如海绵,消纳雨水功能特好,下雨时根本看不到路面积水,这样的“弹硌路”很环保实用。卑尔根路边的上街沿大都不高出路面,或用深浅颜色不同的面包石区隔,或以横竖走向不同的排列作区分。“桥归桥,路归路”,泾渭分明,行人行走安全有保障。

上海的“弹硌路”大部分用不规则的碎小石块铺砌,鲜有用似方形面包的规则石块的。而其他城市,如哈尔滨中央大街有“弹硌路”,是将70公分高的石条竖着插入地面铺砌而成的俄式“弹硌路”,它同俄罗斯莫斯科红场“弹硌路”一样,检阅的坦克都可压过路面,照开不误。眼下,上海市中心已很少见到“弹硌路”了,近30年间,它们几乎全被柏油马路所取代。在美国领馆的附近,有条百来米长的桃江路,大概是市中心唯一“弹硌路”样式的路面。其实,无论卑尔根,还是上海,或哈尔滨、莫斯科等,“弹硌路”虽然不尽相同,但都是从地中海引进的罗马时期的石造文明。埃及公元前2-3千年建造的金字塔,最大神庙卡尔纳克神庙,10米高的每尊800吨的门侬巨像,公元前6世纪的雅典卫城和公元初年的罗马竞技场,公元前4世纪希腊的雅典娜巴特农神庙……这些都是挺立至今的石造文明遗产,是欧洲崇尚石头、信仰上帝的一个历史侧影。

在人类文化中,石造文明历来是相互“引进”的。西欧诸国,以及包括挪威在内的北欧,原也不擅石造建筑,是后来引进罗马帝国的营造技术与样式,才逐渐以石代木的。古罗马文明是欧洲文明的真正母体。同样的“引进”也重复于东方。魏晋南北朝时,中国才有略具规模的石造,它们皆受外来佛教影响,如大型龙门造像等。近150余年里,不产石材的大都市上海,在开放通商口岸及租界形成后,也曾一度“引进”西方石造文化、营造技术和欧洲城市建筑样式,如上海外滩万国建筑博览群、上海石库门民居,及沪上曾经的碎石块铺砌的“弹咯路”等。

其实,人类初始文明与石头有不解之缘,但人类新旧石器时代低下的生产力,只能进行小型石造,如制作石斧、石针等粗糙原始工具,中国也不例外。不同的是,后来中国形成了极具特色的精致小巧的玉制品文化乃至印石文化等,最多也就是大型的魏晋佛造像或唐石狮而已,没有朝“巨石阵”那般通体巨大的建筑方向发展……

本人赴地中海沿岸西班牙、法国等地旅游时,见到那里随处建造的石头城堡、石库门房子和石块铺砌成的“弹咯路”,都有似曾相识的感受。追根溯源,上海的外滩万国建筑以及“弹咯路”、石库门民居,均源于地中海沿岸欧洲诸国的建筑风格,它们是中西建筑文化的结晶。

猜你喜欢
石库门石块马路
传承红色基因 从石库门开启
没有风
人来车往的马路
翻石块
补缺口
抢救并保护上海的文脉石库门
过马路
触摸石库门,找到真正的上海
过马路
这份爱穿越马路2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