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访登瀛书院旧址

2016-10-28 08:34郭树清
上海房地 2016年9期
关键词:校舍崇明旧址

文/郭树清

踏访登瀛书院旧址

文/郭树清

登瀛书院旧址,位于崇明五效镇北侧。登瀛书院由邑人龚涧夫在科举时期的清同治八年(1869年)创办,系本县明清时期七所书院之一,迄今已有140余年历史。当年,为了改善崇明东部地区童生无学可上的现状,龚将祖遗启东县永昌沙土地及海门县小安沙土地的地租,作为学习成绩优异者的奖励金,并聘请地方上著名学者为导师。附近的童生约二三十人,每年两次来院会试,讲经论典,吟诗作赋,五效镇便成为下沙的文化中心。登瀛书院自创办至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有宋荪庵等8名学生考取了秀才和癝生。

清光绪三十一年,随着科举应试制度的废除,书院改为学校(即登瀛小学),原来的院舍不够用,于是增建朝东屋两大间、朝南屋一穿堂两间以及一些生活用房,还租用街南民房一间也作为教室。1912年,由于启东学生相继来校投宿攻读,校舍向北扩建,又增添二埭校舍——四教室、一图书室,并报县批准于1914年成立崇明第一所完全小学。1938年,日军侵华,崇明沦陷,师生流散,学校停办。1939年,沈玉堂等6名爱国志士重整校园,4个班级恢复上课,翌年,镇西刘敬如三复式完小并入本校,学生增至280多人,至1948年又有一批乡塾并转,学生多达320人。新中国成立后至1958年,全校共有13个班,500多名学生,校舍亦作了调整和扩大,其规模为全公社之冠。

1959年9月至1961年7月,我从四效小学转到登瀛小学读书。那时的登瀛书院是校务办公室,四厢房的传统民居,坐北朝南,造型别致,翘角重檐,有正埭屋,厢屋十余间,房屋结构为瓦顶砖墙木架,清砖白缝,墙基深阔,木柱立于础石,花岗石阶沿,七路头拔廊,格字门窗,古朴典雅。庭院内砖石铺地,假山喷泉,小桥流水,曲径通幽,花木葱茂,错落有致,布局协调,建筑风格明快。每逢中秋佳节,桂花盛开,满园飘香,沁人肺腑。然而,自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旧建筑几经改造扩建,已基本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幢幢式样新颖的现代化校舍。

登瀛书院旧址,坐落在新校园南侧,现存房屋面阔23米,进深9.5米,建筑面积218.5平方米。书院旧址与一路之隔的新校园之间,环境宜人,氛围幽雅,令人着迷。放眼望去,传统与现代,古典与时尚,装点得富有韵味。校园内的几棵松树根如盘龙,冠如华盖,茁壮挺拔,绿意盎然,繁茂的枝丫透过校舍楼顶,伸向蓝天,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据称,这是当年建书院时种植的。凝视着这拔地而起的苍松,仿佛莘莘学子比肩而坐,在聆听师长宣讲。松树,耸立在校园内,叙述着学校的发展,记载着学子的辉煌,也浓缩了历史的沧桑,从而让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古建筑保护的意义和价值,更使我们敬畏和珍惜古建筑的历史文化及其给后人提供的复古、怀旧、记住乡愁的精彩华章和情境体验。

走出校园,学校门前的那条小河,河水清清,拔动着河边一片片青青的芦苇和一簇簇争芳斗艳的野草花。沿着河沿漫步,一幢幢造型别致的农家小楼以及那绿树花草倒影水中,在阳光下,水波荡漾,金光耀眼;偶遇飞鸟掠过水面,溅起一串透亮的水珠。闻花香,听鸟鸣,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体验着静谧与闲雅,一种古朴纯真的生活情感顿时充斥于故乡游子的胸中。我怀念我的童年,我怀念我学生时代的老师同学,我更怀念建立在登瀛书院旧址上的登瀛小学。

猜你喜欢
校舍崇明旧址
新民学会成立会旧址:觉醒青年发出“建党先声”
绿色厚植,生态崇明
会泽加固改造C级校舍让师生工作学习更安心
东方县旧址修复一期工程已完工
走马观花东北边业银行旧址
丹阳市南门幼儿园的校舍改造
当上海菜系碰撞崇明特色
重庆处置“超期服役”临时校舍
崇明模式 梦想照进现实
农村闲置校舍处置利用的思考——基于乐清市的农村校舍闲置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