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十字少年”特色办学品牌之塑造

2016-11-01 09:24马超俊
江苏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学校文化品牌建设

【摘 要】“红十字少年”是我校的特色文化建设的主题,我校在建设特色文化中积累了诸多经验,具体而言,在顶层设计上要确立特色文化的建设方向,要从整体上推进特色文化的建设,还要注重特色文化的品牌建设。

【关键词】“红十字少年”;学校文化;品牌建设

【中图分类号】G62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62-02

【作者简介】马超俊,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南京,210018)校长。

南京市洪武北路小学位于长江路文化一条街北面的北门桥,学校的前身之一估衣廊小学始建于1887年,是一所真正意义上的百年老校。2000年11月学校成为南京市红十字会的冠名单位,正式挂牌“南京市红十字会小学”,也是江苏省唯一一家以红十字会冠名的小学,使得这所百年老校焕发了蓬勃的生机。

时光荏苒,百年已过。洪小人在历史与未来的结合点上找到了创新发展的路径,走出了一条“红十字精神浸润尽责教育”的学校品牌提升之路。“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建设就是学校创新发展之路上的一项重要举措。

一、重视顶层设计,确定特色文化建设方向

在特色文化项目建设之初,学校非常重视顶层文化的设计,由于学校历史上经历过几校合并,不同学校的文化在一起交融,需要找到一个新的契合点,从而形成符合时代精神,具有一定包容性的顶层文化。经过全校教师的多轮研讨,请退休教师座谈和专家把脉,最终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得到广泛认可的顶层文化设计,其中最核心的理念就是:红十字精神浸润尽责教育。我们的育人目标是:把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负责任品质,传承红十字精神的时代少年。在此基础上学校确定了《“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建设》这一特色文化项目。旨在传承学校尽责教育的历史,凸显红十字会学校的办学特色,以《“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建设》这个项目为突破口进行学校的品牌提升,从而达到“提领而顿,百毛皆顺”的效果。经过几轮的开发、论证、答辩,此项目终于获批“江苏省中小学特色文化项目”。

二、强调整体推进,彰显特色文化建设魅力

在历时一年多的项目筹建过程中,学校始终强调整体推进,从精神文化、物态文化、活动文化、课程文化和制度文化等五大领域齐头并进,无一不注重彰显特色文化建设的魅力。

(一)精神文化

以红十字精神为引领,在少年儿童心中播下“红十字”的种子,围绕红十字会七项基本原则(人道、公正、中立、独立、志愿服务、统一、普遍),研制体现核心素养的、符合儿童认知特点的校本化理念系统。

“红十字文化”已成为我校特色文化的标志之一,“红十字少年儿童”也成为我校学生的重要特质,我校1-3年级学生为红会预备会员,4-6年级学生和教师是正式会员。本项目旨在“在红十字背景下传扬红十字精神(即人道、博爱、奉献),培塑人道行为,开展提升生命价值的教育活动。”重点聚焦于“人道”,培养少年儿童从小学会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

(二)物态文化

学校在物态文化建设中注重挖掘红十字主题元素,从而实现环境育人的目标,进行“场、馆、站、中心”的建设。

1.场:主要指学校公共场域中的“红十字少年”环境文化场地。如学校层面进行红十字广场、红十字教育七彩长廊、红十字知识走廊等建设。班级层面有班级红十字救护站建设等。

2.馆:2012年投资八十余万的地震知识馆在我校建成,该地震知识馆由市区科技局、地震局、人防办共同投资兴建,由四大区域组成。其以互动直观、生动活泼的宣教形式深受欢迎。学校将对此进行升级改造,将特色场馆的升级建设与“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建设整合。进一步打造“红十字少年”资源体验馆,突出以下主题体验:红十字知识学习体验、自救自护技能体验、学校红十字历史文化传承体验、红十字会大、小会员互动体验等。

3.站:学校将大力进行“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平台建设。建立“红十字少年”主题网站、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等现代化信息平台,同时将现代化信息平台与学校已有的红十字广播、宣传画册、校园电子屏、橱窗等宣传平台整合。

4.中心:在校内建设一座社会服务角色体验活动中心。中心内设有小小环保站、小小警务室、小小食品安全检测站等,让儿童体验志愿服务的精神。

(三)课程文化

课程文化的建设是本项目重点关注的内容,我们在原有的学校课程规划的基础上,围绕项目主题,打造开发了一批“红十字少年”特色课程。本项目所指的课程是狭义的课程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1.《我是红会小会员》品牌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我是红会小会员》是我校独有的品牌课程,有课程方案、有学生读本、有时间保证。课程内容包括:红十字基本知识普及、自救自护基本技能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等。

2.《少年法学小学堂》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建构与实施以“红十字少年法学小学堂”为品牌的保护儿童的法学课程系列。课程主要是以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绘本、漫画、口袋书等方式,引导学生学法守法用法。编写“红十字少年法学小学堂课程方案”和“红十字少年法学小学堂”相关读物。

3.学科教学中“传扬人道”主题性微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将红十字精神中的“人道”渗透在各学科教学中,有选择有计划地开展课堂创新实践,以国家教材里面的内容为一个点,如语文学科《水》一课,引出关注水资源的系列文章,引导学生珍惜、保护水资源,将“传扬人道”与国家课程有机融合,进行一系列微课程开发,覆盖各学科,打算开发一百个“传扬人道”主体性微课程。

(四)制度文化

在制度文化建设中,注重传承学校已有的制度,并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编写了更易被儿童理解和接受的《新三字经》和童谣等。

1.规范实施我校《红十字会工作制度》。

《红十字会工作制度》的实施,保障我校“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建设规范有序地推进。

2.研制与实施“红十字少年儿童”行为条例。

每个年级根据学生实际,提出10“要”,10“不要”的行为条例,共60“要”,60“不要”。例如:一年级学生外出时,要告诉父母,不要自行外出。“行为条例”既是引导,也是评价。为了让每一位学生能够了解和接受“红十字少年”行为条例,采用少年儿童喜闻乐见的歌谣形式呈现,如:低年级唱响《红十字儿童拍手歌》,高年级诵读《红十字少年三字经》。

三、注重内涵发展,打造特色文化建设品牌

“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建设项目的确立,为我校今后品牌文化建设的发展指明了方向,这将成为我校品牌提升的一个主要抓手。“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建设可以理解为素质教育的根本任务在我校的具体落实,是立德树人的校本行动,是我校对外宣传、对外交流的一张闪亮的名片。

作为一所红十字会小学,我校的“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建设的主张是:走进红十字,对少年儿童的生命安全和生命成长尽责。基于儿童立场、激发儿童情趣,让儿童在红十字精神的引领下学会尽己之能,行己之责,从小事做起,践行“人道、博爱、奉献”,基于红十字、超越红十字,建构特色鲜明的小学教育文化。

我们的项目目标指向明确:

(1)营造“红十字少年”儿童文化氛围,加强文化环境建设和课程建设,形成特色文化品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和社会美誉度。

(2)让学生逐步认识、理解、传扬红十字精神,从小学会爱护人的生命、关怀人的幸福、维护人的尊严,培塑人道行为。

猜你喜欢
学校文化品牌建设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提升企业品牌核心价值的营销策略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