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乡土资源,让幼儿“游”向乐园

2016-11-01 09:24肖莹莹戴晓磊
江苏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自主发展乡土资源

肖莹莹 戴晓磊

【摘 要】乡土教育资源是重要的资源,对儿童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幼儿园利用地域优势,以乡土资源为载体,积极创设具有乡土特色的主题环境和区域活动,有效促进了幼儿自主发展。

【关键词】乡土教育;乡土资源;自主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36-03

【作者简介】1.肖莹莹,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江苏盐城,224799)园长,高级教师;2.戴晓磊,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经济开发区中心幼儿园(江苏盐城,224799)教导主任,二级教师。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的教育要“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游戏是幼儿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越是贴近幼儿生活的、具有感性的资源越具有教育的价值。我园地处县城东郊经济开发区内,开发区地域文化资源丰富,处处蕴含丰富的教育资源:自然资源(田野、湖泊、鱼塘、芦苇、各种野菜与野花、蒲公英、稻草、麦秆各种农作物、家禽家畜等);名胜古迹(朦胧宝塔、双湖公园等);风俗民情(淮剧、杂技、吆喝声、“何老大”酱油、藕粉圆、草炉饼等);民间艺术(纺纱、织布、扎扫帚、编篓子等);名人轶事(左丞相陆秀夫、著名外交家乔冠华);民间游戏(斗鸡、翻花绳、丢沙包、跳皮筋、滚铁环、打陀螺等);本土经济(新农村建设、工厂生产、家乡变化等)。我园充分挖掘乡土资源的教育价值,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探索出一条以乡土资源为载体,让幼儿学会“游”向乐园的新思路,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发展。

一、创设乡土环境,打造自然乐园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激发其好奇心与探究欲望。四季交替,每个季节充满了神奇的秘密,值得孩子们去感知探索,幼儿园要认识到大自然中的教育价值,为孩子们创设亲近自然的环境。因此,我园种植季节性的花草树木让幼儿感受生命的轮回,开辟饲养角饲养家禽家畜,孩子们充分运用各种感官,用眼睛看一看、耳朵听一听、鼻子闻一闻、动手做一做,感受花草树木、动物的特性,了解它们的生长过程,培养其观察和感受事物的能力,积累丰富的事物变化的感性经验,在探索中体会亲近自然的快乐。

二、投放乡土材料,开展特色区域

孩子们喜欢玩什么,我们就为孩子们创设什么样的游戏环境。基于这样朴素的想法,我们在区域环境中尽可能呈现家乡风貌,呈现民俗文化,呈现乡土风物,使区域活动与孩子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

(一)科学设置区角,传承地方文化

一楼走廊过道以图片形式展现开发区象王机械、豪迈照明等中国驰名商标企业,让孩子在每日的耳濡目染中随时感受着开发区的文化,从而培养孩子们爱父母、爱家乡的情感。为了让孩子们了解家乡的新变化,幼儿园多次组织幼儿参观开发区工厂,并进行简单实践,帮助幼儿积累了一定的知识经验。回来后,孩子们经过讨论,生成了新的区域游戏,大家玩得不亦乐乎。一条条孩子自定的规则,一句句亲切的礼貌用语,一张张开心的笑脸,没有“导演”的游戏,才是最真实的游戏。一楼东厅设置“我是淮剧小戏迷”、二楼东廊道设置“童眼看建湖”、二楼中廊道设置“我的梦想”等区域,二楼西廊道设置“编织坊”,各个活动区都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投放富有乡土特色的活动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这些区域与游戏既满足孩子们操作的愿望,又培养孩子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二)跟随主题活动,利用本土资源

1.适宜——增强幼儿操作自信心。

区域活动投放的材料,要能够被幼儿喜欢,能引起他们的操作兴趣,并让他们意识到通过努力,是自己能完成的。在区域材料难易程度的安排上要符合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的活动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建构、共同表达、共同成长的过程。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遇到困难、障碍时,他们原有动力就会消失,兴趣也随之降低。教师作为观察者要适时地介入,并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所需的材料,以此来提高幼儿的兴趣,推进幼儿活动的开展。

案例1:木工坊

老师选择废旧的木头边角料,大部分是长条形和一些不规则图形,投放在木工坊。

幼儿1:老师,你看,我钉进去了……

幼儿2:真好玩,我也会了。

幼儿3:我的锤子可真厉害!

幼儿4:老师,你看,我做了一把枪(该幼儿将两根长短不一的长条形木条钉在一起,变成了一把“枪”。虽然是简单的一把枪,说明孩子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敲敲打打,已呈现了多块木料组合的趋势。)

幼儿老师提供了适宜的材料,符合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幼儿敲钉的水平一下子提高了,动作也变得熟练、协调多了,兴趣也被调动了起来。在敲敲打打的过程中幼儿获得了很多成功的体验。在这个活动中教师也发现,幼儿已经不满足于简单的“一根钉子一块木头”的敲打,他们希望自己像木匠师傅一样做出许多东西来,但幼儿教师提供的材料过于单一(基本都是长条形的),所以幼儿的作品多以几何图形为主。在幼儿熟练地掌握“敲打”这个动作以后,我们的木工坊就应该提供更多丰富的材料了,所以说适宜的材料能激发幼儿的兴趣。

2.多样——激发幼儿操作积极性。

丰富多样的材料能引发幼儿丰富的思维活动,从创造学的角度讲,它给幼儿带来了更多的灵感和顿悟。我们采集了农村里的一些树皮、木头的边角料、刨花来进行区域活动,这些材料虽然比较粗糙、原始,色彩也不鲜艳,但它具有较大的可塑性、还原性、耐玩性。幼儿在与材料充分接触的过程中,不仅获取了丰富的造型经验和乐趣,还融入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当孩子对教师投放的材料不感兴趣时,教师就应反思材料所存在的问题。是否太难,偏离孩子的最近发展区;是否太容易,对幼儿缺乏挑战;是否投放时间过长造成厌倦重复感;是否游戏指向太单一,缺乏选择性等等问题。因而当遇到孩子对幼儿内容不感兴趣时,教师就应敏锐地意识到并进行材料调整。

案例2:刨花装饰

美工区投放了一些刨花供幼儿创意装饰,幼儿这边翻翻,那边翻翻,就是定不下来用哪条。看见老师过来就急急忙忙找了一根,在彩色地板上比画来比画去。

教师:XX,你想要做什么呀?

幼儿:啊……还没想好!

教师:你把刚才拿过来的刨花放在桌子上,看看,它会怎么样?

听了教师的话,幼儿就轻轻地将刨花放在了桌子上。

幼儿:老师,刨花卷起来了。

教师:那你觉得它像什么呢?

幼儿:卷卷的有点像头发……还像一朵花。

教师:你想把它变成什么呢?

幼儿:哦,我想到了。

只见幼儿把卷起的小刨花贴在彩色地板上,又找来了挂历纸,把挂历纸撕成一小长条,分别贴在了刨花的周围,变成了一朵漂亮的花,又在花朵下面用挂历纸贴上了茎和叶子。一株漂亮的花就这样做好了。

木刨花是教师从木工坊开发出来的第一种材料,虽然它不艳丽,但是卷卷的样子让幼儿觉得很有趣。当孩子们碰到这种新材料时,他们是兴奋的,同时也是陌生和彷徨的。教师要帮助他们了解、熟悉材料的特点与特性,这样他们的想象力才能发挥出来。当孩子们对新材料熟悉掌握后,又可以开发其他的材料,如树皮、树根等。

3.等待——提供解决问题的空间。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支持和鼓励幼儿在探究的过程中积极动手动脑寻找答案或解决问题。在活动中,孩子们常常会出现一些疑惑。教师不要急于去帮助解答,有时采取适度的“等待”,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策略。皮亚杰理论中的“等待思想”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是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动作的内化,还是新概念的形成,都依赖于儿童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并要有一不定期的时间。”所以在幼儿的探索中,教师不要急于干涉,而要善于等待幼儿认知结构发生真正的变化。教师要学会留出时间、留出空间,等待幼儿的自然成熟。教师应相信幼儿有能力发现问题的奥秘,并应让幼儿有更多的时间去探索。

教师的“等待”不是消极的坐等,也不是袖手旁观。教师可以通过提供资料和材料,为幼儿的探索铺路,暗暗地帮助幼儿,使他们的探索获得成功。

4.设计——拓展幼儿思维的碰撞。

幼儿在对自然事物的谈及过程中,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经验,而且会发展形象思维。让幼儿在操作前发挥想象,为操作增加难度,可以拓展幼儿的思维。我们在操作前加入了“设计”这一环节,这个环节的增加,可以让孩子们合作完成一个作品,增强幼儿的交往和合作能力,并体验合作的乐趣。让幼儿有思维的操作对幼儿发展非常有效。刚开始设计时,幼儿根本不懂怎么设计,只是在画自己喜欢的东西,设计出来的东西小木匠也做不出来。和幼儿探讨了如何画设计图后(一张设计图片只能设计一样东西。设计前看看材料里有什么形状的木头,设计出来的东西是这几个形状的组合)。再设计时,幼儿的目的性就强多了,许多幼儿在动手之前都会考虑一下如何设计。设计出来的图纸,教师先让他们自己去做,而不是让别人去做。亲自体验设计、操作这个过程,便于在设计的过程中更有针对性,设计出来的图纸操作性更强,做了以后,再去设计……就在这反复的过程中,幼儿不仅制作自己的设计图,对别人的设计图也能通过自己方式制作出来。而且,通过“设计图纸”这个过程,幼儿的作品更加丰富了,对当小木匠的热情也更高涨了。

5.安全——引导幼儿注意材料安全。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首位。在投放乡土材料上,安全性应该是第一位的。在活动前,教师总是担心“真枪实弹”的东西会不会发生危险,就连家长在收集锤子、榔头等时也会质疑。几次活动后,孩子们的表现消除了教师和家长的顾虑。

案例3:巧解钉子危险问题

对于幼儿的作品,如“枪”、“飞机”、“剑”等,在日常生活中,只要他们有兴趣都会拿来当玩具,并且玩得不亦乐乎。可是不久小朋友和教师就发现了两个问题:一是由于钉子过长,在幼儿钉的小制作中有的露出了一大截钉子,玩起来比较危险;二是有的小制作钉子太短,牢固性不够,容易散架,影响幼儿的活动。

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教师决定给幼儿提供一些长短不一的钉子,同时也可以将科学中的比较、长短、粗细等内容融入其中。

一进木工坊,XX就发现了今天的变化。

幼儿:怎么多了那么多的钉子呀?

教师:你看一下,它们有什么不一样?

幼儿:它们有的长,有的短,有的粗,有的细。

她的话,吸引了其他小朋友的注意。

多种钉子的投放使幼儿觉得当小木匠更好玩了,许多幼儿在钉之前都去比一下,钉子会不会太长,会不会太短。如果太长了,它们就会用榔头的一段将钉子拔出来,有时还会合作。

谈话中教师通过观察、比较,巧妙地将安全问题交代给幼儿,让幼儿注意安全,幼儿在操作中很自然地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三、挖掘乡土材料,创新民间游戏

游戏是幼儿一日活动的主要形式,游戏能给幼儿带来快乐和满足,我园充分利用地处农村这一优势,不断加强对幼儿园民间游戏改革的探究,根据幼儿特点,遵循继承、创新、发展的原则,利用开发区的本土资源,变废为宝,巧创农趣的民间游戏器械。为了激发幼儿兴趣,我们尽量选择孩子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乡土材料:利用稻草制成“草笼”、“草飞碟”、“草球”、“草梯”等,利用细竹竿、竹滚圈等开展跳跃游戏,训练幼儿动作的灵敏性及协调性。这些农村特色的运动器材简单好玩,改造废旧物品的同时,鼓励幼儿一物多玩、创意组合,如绳子,可以用来跳绳外,还可以开发出“跳水沟”、“钻绳”、“花样跳绳”等。

真实的生活往往孕育着最好的教育契机,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幼儿回归自然的环境,这是课程游戏化项目建设所蕴含的理念,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空间和机会,让孩子们通过亲自操作活跃思维,让其在游戏中学习,在自然中成长,真正全面和谐地发展。

猜你喜欢
自主发展乡土资源
创设教学空间对小学美术课堂教学的作用
利用乡土资源开发校本课程
合理利用乡土资源进行区域活动
利用乡土资源提升幼儿园区域游戏质量
关于乡土资源在小学语文中高段教学中的实践运用
试析地方中学英语教师的自主发展策略
巧用乡土资源创特色幼儿游戏活动探讨
信息时代下职校专业教师自主发展探微
基于儿童本位的学习方式新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