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儿童立场的学校课程文化

2016-11-01 09:24何珺
江苏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学校文化

【摘 要】通过对课程基地建设中的学校文化、课程重建两个要素的研究,在尚湖生态文化引领下,变革孩子的学习方式,转变教师的育人观念,构建“一核四区”的课程模型,建设综合实践课程基地。

【关键词】课程基地;学校课程;学校文化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66-02

【作者简介】何珺,江苏省常熟市尚湖中心小学(江苏常熟,215554)校长,一级教师。

在青秀的虞山脚下,美丽的尚湖畔旁,有一所百年老校——江苏省常熟市尚湖中心小学。

课程基地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它给学校提供了一个理想办学的新机遇,我们从文化梳理到确立,从基地硬件改造到课程重建,为孩子创设独具特色的学习环境和展现自我的开放平台,从根本上改变孩子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观念,从而成就教师、发展儿童,成为课程改革的绿色引擎。课程基地建设因校而异,和而不同,愿吾之经验可以攻玉。

一、寻根问源,定格学校的文化品牌

学校文化梳理是课程基地建设的第一步,因为学校文化是课程基地的思想统领,它将决定着本校的课程基地长什么样,构建什么样的课程模型,培养什么样的人。

学校文化就是学校自己的语言,要找到属于自己学校的语言,最重要的就是要找准自己学校的根。

我们学校地处全国著名生态湿地公园——尚湖之畔,尚湖是良渚文化遗址,良渚文化发达的手工业和农业被称为中华文明的曙光,良渚用拆字的方法来解释就是美好的水中小块陆地,这是历史。美丽的尚湖孕育了一方水土,有淳朴的民风、尚湖绿色品牌特产、湿地公园等优良的生态系统,这是当下。传承历史着眼当下,给了我们学校文化的切入点:就是万事万物要适应自然的法则,物竞天择,适应中有进化,进化中更能适应,我们的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顺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学会知识只是一个目标,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会生存才是根本。

我们把“根”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定位紧密结合,就定格了我们学校文化的品牌“尚湖生态文化”。生态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对人与环境互动方式的一种觉醒,在学校教育中“生态文化”也给了教育者许多的深思,教育也产生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互动方式的觉醒,这种觉醒也是一种哲学顿悟,所以我们将“生态文化”与学校教育的价值定位紧密结合有着天然的契合。

二、去表求本,洗练学校的文化核心

学校文化的实质就是确立适合自己学校发展的一种教育思想,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把学校文化转化为师生习惯成自然的行为方式,学习方式,生活方式,并以此推动学校管理。

我校的尚湖生态文化主要体现以下的内涵:

1.多样性:就像自然界万事万物的多样性一样,学校的受教育者也有着每个个体独特的个性,个体间又有着社会化的关联,多样性是教育者最需要关注的理念之一,所以生态的多样性寓意着受教育者多样化的发展可能,教育的价值在于为多样性的发展提供时空,而不是要求受教育者整齐划一。

2.平衡性:多姿多彩的自然界有着内在的自然法则,自然的平衡在于竞争和共存,每一朵花草都有它存在的理由。所以我们的教育要尊重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孩子都重要。因为只有教育结果的差异才决定了社会的平衡。

3.适应性:万事万物要适应自然的法则,物竞天择,适应中有进化,进化中更能适应。我们的教育要适应社会的发展、要适应孩子的成长规律,学会知识只是一个目标,适应社会的发展,学会生存才是根本。

4.发展性:自然生态有着自己的发展规律,自然界的发展因为环境、气候、人为等因素,在发展的进程中有正负的偏差,而教育的发展也随着诸多因素呈现出不同的发展轨迹,这就要求我们教育者要用发展性评价来衡量孩子的成长。

5.传承性:传承让自然界的万物循环更替,得以生命的延续;传承让一所学校接续历史与文明,积淀传统,让一所学校在师生身上打下“文化”的烙印。

三、以文化人,构建学校的课程体系

以文化人就是要把学校文化“化”在全体师生员工的学习生活当中,让我们的尚湖生态文化在师生员工身上留下烙印,省课程基地项目建设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创新载体,如果说“尚湖生态文化”是学校的灵魂,那么课程体系就是学校的骨架。课程基地是学校文化建设物化了的载体,是现有教学课堂的延伸升华和转型升级,重点就是把理念、资源、课程、方法、路径整合起来,形成实体化的新型的学习环境,让学校成为育人的百花园,让学校文化真正塑造孩子的灵魂。

1.确定课程目标:我们以“顺有天性的成长,磨有灵性的课堂,育有个性的儿童,成有人性的未来”为总目标,立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基地建设,通过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和社区活动,让师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促进孩子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构建发掘潜能特长的综合性教学平台,让每一位孩子获得成功的体验。

2.构建课程模型:我们构建了以儿童发展为核心,分尚湖水、尚湖田、尚湖景、尚湖韵四个功能区的“一核四区”的课程模型。水有延续之意,我们通过“读良渚”“看尚湖”“思未来”,把传统与现代结合起来,组建了“尚湖水文学社”、“兰韵飘香”等多样化的学生社团,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表达能力。田有泥土之息,我们通过“种植”“采摘”“养殖”等活动来培养孩子的操作实践和探究能力。景有时尚之美,我们通过“写尚湖”“画尚湖”“拍尚湖”等活动来培养孩子的审美观念和创作能力。韵有高雅之味,我们通过“听乡音”“唱民曲”“演童剧”等活动来培养孩子的高雅情操和合作能力。每个区分校内和校外两个方面。然后通过尚湖水文学社、尚湖戏曲、尚湖农耕等点上的活动带动面的聚合,形成合力,从而形成纵横交错,三维立体的课程模型。

学校文化有了课程载体就如有米之炊,这四个模块的建设是传统课程的延伸,最终都是为儿童发展这个核心服务的,因为课程建设最终要落实到人的发展。

3.落实课程内容:

(1)创建独特鲜明的学习环境。“独特鲜明”就是要能够体现课程的要素、学科的魅力、现代的技术、年龄的特征。学校通过规划论证,将老校区改扩建为学生综合实践研学基地,并划分为尚湖水、尚湖田、尚湖景、尚湖韵这四个功能区,根据不同的研究内容,建成了风格独特的工作室,功能完善的专用教室,彰显特色的收藏展馆,富有浓郁地域文化的特色教室,另外还开辟了尚湖农耕乐园实践基地,内外结合,以物化的教学环境来提升孩子的文化内涵,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文化素养。

(2)开发多样丰富的课程资源库。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课程表是我们的目标,我们从孩子兴趣着眼,建成了一个室内赛车道,搭建了一个电子电路多样拼装平台,开设了我爱发明等创客教育课程,从教师特长着手,编印了2+2必修与选修相结合的校本教材(必修面向全体孩子,选修适合某方面有特长的孩子。),另外涵盖尚湖地方特产的尚湖王庄西瓜、尚湖大米等栽培技术课程,也是我们课程资源的亮点。

(3)建设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我们围绕课程基地“一核四区”的建构模型,以小班小课2课连排的教学模式,组建了中国结绳编艺术、尚湖水文学社、尚湖农耕、尚湖戏曲、兰韵飘香等学生社团,孩子们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可实现多元、均衡、全能发展。同时进行统计分析深受家长孩子欢迎、最具凝聚力的文化活动,了解孩子的内在需求,并动员家长志愿者等校外辅导员来解决好师资和需求的矛盾。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学校文化
做好档案编研工作 提升学校文化氛围
论中小学学校文化建设
小学英语有效教学情境对促进学校文化建设的教学研究
学校优质特色发展需要校园文化的浸润*
“多元教育”视阈下的学校文化建设探索
提高大学生学校认同感的策略研究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