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数据遇见“蒲公英”

2016-11-01 09:24朱向峰
江苏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实证研究蒲公英

【摘 要】“蒲公英”课程作为江苏省教育厅批准的初中课程基地建设项目,转变了以往的思维模式,采用以大数据介入为策略的实证研究方式,以学情为建设本源,定位课程责任,设定课程目标,以活动为呈现形式,实施课程建设,突出课程特色,努力构建适合学生发展的课程体系,尤其关注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与思维品质培养的关系、与学生心灵成长的关系。

【关键词】大数据;课程基地;实证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84-02

【作者简介】朱向峰,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江苏苏州,215003)校长,高级教师。

2013年9月,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的“蒲公英少年内涵养成课程”成功申报为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项目。近年来,学校综合运用各个数据平台,边调研边建设,边调研边改进,前后共分7次,针对学生背景、思想动态、个性特点、学习行为、学习状况、社会行为、生存心理、环境适应、家庭支持以及教师教学行为、思想状态、积极心理等诸方面情况,调研采集了75万个基础数据。通过分析汇总,同时结合国内外先进理论成果,构建并实施了“蒲公英”课程。

一、“蒲公英”课程的教育起点

国内外各种流派对课程的定义多是描述性的,课程定义的界定又是在不断从描述性走向实践性、从观察现象走向深入本质。无论是何种定义,其共同之处都是认为课程是经验或内容的总和,是包含了内容的传递进程。这些界定提出了“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问题,是关于教育责任和方法论的阐述。

通过调研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我们发现62.8%的家长文化程度为初中和高中,77.4%学生家庭是多子女家庭;60.1%的家庭年收入低于5万元,其中教育支出只占家庭支出的2%(约1500元左右);45.2%的学生居住地距离学校大于5公里,70.3%的交通方式为公共交通,35.1%上学单程需要近1个小时;40.4%的父母下班到家的时间在晚上七点半左右;2.5%的父母回家后会陪伴子女读书,每天翻看子女作业的仅占15%—35%(年级不同略有差异)。

“蒲公英”课程融合了苏州城市精神,基于教育、社会、家庭、学生自身发展等多种需求,以培养优秀的苏州公民为目标,力求以实际有效的课程来培育学生融入苏州,逐步体验、理解并塑成苏州城市精神——崇文、融合、创新、致远,这成为“蒲公英”课程的教育责任。

二、“蒲公英”课程的目标设定

一个优秀课程目标设定的科学性、合理性不言而喻,它既是课程的出发点,也是课程的落脚点,构建符合学生需求、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程目标体系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经过调研学生的各项心理特质、心理适应能力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等情况,我们发现由于小学阶段原有基础较差,学生生活多变,家庭支持较少,尤其是成功体验较少,导致学生心理适应能力较弱,其中低分等级占85.6%,高分等级仅占2.3%,自信心为3.6分(满分5分,下同),人际交往能力仅为2.5分。但与此相对,学生的责任心为4.2分,进取心为4.2分,实践能力为3.8分,情绪智力为3.6分,这些相对较强。而对应上述较弱的心理适应,学生对学校的适应能力则较强,低分等级仅占16.9%,高分等级占25.2%,这显然成为学校教育的有利条件。

综合上述数据,面对当下和未来生活,“蒲公英”课程结合马斯洛的“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的需求层次理论,将其对应为可理解、可操作的“品德与修养、思维与思想、情绪与情感、行为与实践”四个方面。具体而言,“蒲公英”课程的目标设定为两类:能力目标与情感价值观目标。能力目标为:发现和提出问题、团队合作、组织规划、信息处理、动手操作、沟通表达、观察、反思与自我管理。情感价值观目标为:珍视自我、融入集体、善于学习、热衷探究、热爱生活、保护自然、服务社会、国际理解。无论是哪一方面,都是学生面对当下和未来社会所需要的。

三、“蒲公英”课程的教育构成

以往,教育工作者的固有观念是将学生看成一类人、一群差不多的人,而面对未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智能倾向。基于各种社会需要,应该把这些需要转化成不同的课程目标,以活动为取向,注重课程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由学生个体主动构建,进而转化成学生的主动学习。苏州市第二十四中学学生历年保持在900名左右,男生占58.1%,女生占41.9%。非本市户籍占97.1%,其中安徽34.2%、江苏外市25.2%、河南14.7%、四川11.2%,遍及全国21个省、122个地级市、263个县级市、9个民族;学生幼儿园阶段来苏占33.1%、小学低年级来苏占32.2%、小学高年级来苏占30.1%、初中来苏占4.6%。毕业小学中,36.7%为本地公办小学、53.2%为本地简易民办小学、10.1%为外地小学(大多也以简易民办小学为主)。18.8%的学生有1次转学的经历,12.9%有2次及以上的转学经历。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由于学生来源与文化背景的多元,因而造成了学生需求的多样化。基于此,“蒲公英”课程以文化适应、文化探究、文化传播三个层次,紧扣学科、德育、综合实践三个维度课程,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来源实情,从兴趣、能力、习惯等角度出发,设置多样的活动课程和激励措施,保证学生获得科学、智慧、有效的辅导,实现提高学业质量的高效。就学科课程,提炼学科课程中实践活动的内容,将知识融于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思维、品质、个性等多方面素养;就德育课程,整合各类专题活动,形成德育立体化课程,将道德品质、心理健康、行为习惯、公民素养、城市文化等德育内容融于活动中;就综合实践,根据学情与校情,丰富课程内容,完善课程目标,给予学生体验、历练、实验的平台。

四、“蒲公英”课程的别样特色

一个优秀的课程,必须有其显而易见的特色。狭义课程就是指学科内容,关注学科、体系、知识、逻辑;广义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经验感悟”,侧重于关注人的经验,尤其是关注经验获得过程及其对于未来生活的作用,是关于人生观的论述。应该说就学生未来发展而言,显然后者更应该受到关注,这就是“授人以鱼”与“授人以渔”的差异。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学生来源中最主要的几所简易民办小学,其人均占地面积、人均建筑面积、师生比、班容量、教师持证比例、学历达标等几项主要指标,大多没有达到一些底线标准,其中办学条件最好的学校与标准还有20%左右的距离。从课程开设和设备师资情况看,艺体教师缺乏,艺体课程开设不足,专业室场基本没有,教学难度系数偏低,综合实践活动及校本课程未开设。从教学状态看,该类学校教师整体教学水平不高,加之设施设备匮乏,在教学过程中机械训练方式约占92%,拓展思考和实验探究仅占6%和2%。对照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大卫·库伯的“学习圈理论”,其应有的“具体经验——反思性观察——抽象概念化——积极实验——具体经验”的学习方式基本断裂,因此能主动完成作业的仅占22.1%、基本能完成作业的占57.3%,20.6%的学生没有完成作业的习惯。

由此我们发现,学生在原有教学过程中最缺少的还是活动性、实验性、探究性,因此“蒲公英”课程在实施过程中,以“儿童中心”为理论基础,以综合实践为抓手,整合国家、地方、校本课程等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并优化原有学科知识体系,更多以主题教学、活动教学为呈现形式,重整各类课程中内涵养成的要素,重建师生教学互动方式,形成了“活动养成”的基本特色。在近60门实践课程、287项德育活动课程中,以“活动养成”为特色的课程占了近75%左右。其实,不论何种形式,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不同的学生提供不同的“跑道”。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实证研究蒲公英
蒲公英
玉雕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实证研究
温州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及能力分析
认知语言视角下英语词汇多义习得的实证研究
实证分析会计信息对股价的影响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蒲公英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可以吃的蒲公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