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百工程”:为提升学校品质多一种可能

2016-11-01 09:24陆一平
江苏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育人

【摘 要】阅读百部名著、欣赏百首名曲、赏析百幅名画、观赏百部电影、认识百位大家,紧扣育人主题,努力让学校建设从优质走向卓越,把教育的目标锁定在师生身上,最大限度地关注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升与学生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五百工程”;育人;师生发展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88-02

【作者简介】陆一平,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江苏常州,213161)党总支书记、校长,高级教师。

意义审读——基于校本的价值追寻

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星辰实验学校是一所创建于千禧之年的年轻学校,在经历了第一个五年的“扎根立足”,第二个五年的“和谐发展”以及第三个五年的“特色培育”之后,学校站在十五年办学的历史节点上,凝视“百年星辰”的光华时空,开始寻找具有强烈星辰特质的文化句章,努力淬炼扎根今天面向未来的办学表达。在历史的提炼与未来期待的相互映衬中,我们提出了第四个五年的发展关键词——“提升品质”。

学校的品质怎么提升?当然不仅仅是指设施设备的完善更新。作为一所现代学校,它的品质提升需要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学校的主角——师生身上;需要我们把着力点、增长点按放到学校的主角——师生身上;需要我们把学校品质提升的行动主体定位于学校的主角——师生身上。这其实需要回应的是学校品质“为谁提升”和“谁来提升”这两个基本问题。答案是非常清晰而明确的,都同时指向学校中的“人”,一个学校只有放大了“人”的价值与意义,提升了“人”的存在知觉与幸福感受,最大限度地释放了“人”的能动与自觉,才可能越来越逼近一所高品质的学校。

那么,一所学校中什么是离“人”最近的,什么是紧贴着“人”的成长,是与“人”的昨天、今天、明天息息相关的?毫无疑问,答案是课程。所以,我们把学校品质提升的关键与核心,放在了校本课程建设与再造。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学校发展背景的造势与呼唤中,我校的“五百工程”课程基地应运而生。“五百工程”是学校培育学生人文素养而展开的一次课程行动,让每位学生在我校就读的九年时间里,能阅读“一百部经典名著”,欣赏“一百首经典名曲”,赏析“一百幅经典名画”,观赏“一百部经典电影”,认识“一百位杰出大家”。

路径探索——立足项目的行动觉知

2014年6月,我校“五百工程”课程基地通过了省教育厅组织的答辩评审,正式确立为省级课程基地。这对我校来说是一次鼓励,更是一种鞭策,是立足我校未来发展的引擎启动,也是基于我校学生培养的破局关键。两年来,我们立足项目,强化行动,在探索路径的同时也实现了课程基地建设的经验积累。

(一)明晰理念,为基地建设引航

当我们把课程基地的建设置于我校品质提升的中心、核心与关键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是对它保持足够的“课程尊重”,保持一种严谨的“建设逻辑”。这就需要我们围绕着“培养怎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基本问题对学校的课程取向、课程意义进行整体追问与深入探究。这也需要我们从现有的课程样态中开发出独属它的课程空间。还需要我们打破现有的课程结构,重新洗牌,形成一种新的课程格局。“五百工程”课程是在我校“素养至上”的课程取向关照下,开启的一场基于传统却又大胆破冰,基于经验却又创造革新的课程变革之旅。实施中,我们不断地追问课程架构的上位关照、溯源课程理解的逻辑起点、找寻课程结构的突破关键。

我们把目光瞄准了学校的育人目标:培养新时期的绅士和淑女。围绕这一目标,通过多层面、多形式的研讨,确立了星辰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即“文明习惯”“合作品质”“审美素养”“拼搏精神”“国际视野”。聚焦学生五大核心素养,我们既不以应试为唯一目标,也不以所谓的素质教育作掩护而无所作为,进一步细化、分解,形成了星辰实验学校学生关键能力图谱。在这一整体关键能力图谱的引领下,我们开发研制了“五百工程”素养图序。根据素养图序,重新调整与架构了课程内容,确保课程实施的科学、严谨、规范、深入。

(二)创生机制,为基地建设保航

我们一方面需要把课程基地的建设融进整个学校的建设中,并以此为引擎推进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等多方面的调整与变革。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保留其一定的“独立性”,尊重其“独特的存在”,因为“课程基地”建设毕竟有别于学校常规的教育教学管理,也有别于一般的课程管理。并且,每个学校的课程基地项目均是从校本实际出发,也很少具有普适性的借鉴意义。毫不夸张地说,每一个课程基地都是一个“独特的个体”。那么,如何确保这个“独特个体”的良性运行、高效建设呢?创生与之具有较高匹配度的机制才是前提与保障。我校的“五百工程”四大建设机制也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逐渐成形的。

基于我校基地建设项目多、维度广的特点,我们形成了“点状突破——线性推进——面上铺展”的基本组织思路。所谓“点状突破”,即围绕着“五百工程”我们共成立了八个项目小组(其中“百部名著”“百部电影”“百位大家”分别成立中小学项目组),八个小组基于各自的建设版块在总项目组的统筹安排下开展相对独立的建设工作。所谓“线性推进”,我们每一个项目都有对应的职责扎口条线,由条线分管校长担任负责人,对所管辖的项目进行建设督察与监控。所谓“面上铺展”,即整个基地建设做到了全员参与、全面参与。

(三)开发资源,为基地建设护航

当我们把课程基地建设推向学校工作的前沿,我们发现,固有的许多理念与行为需要为之进行打包式的调整与转向。学校的其他工作需要以它为统摄进行“主题化”的开发与开展,通俗地说,学校应当集结其他多项工作的合力为课程基地提供一个任其驰骋的“草坪”。唯有如此,学校才能形成较为强烈的育人合力。两年来,我校围绕着“五百工程”这一课程基地,在校本课程的开发、学习平台的打造、学生活动的开展甚至是教师培养的策略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和探索。

1.学习资源的开发。

两年来,我们围绕着“五百工程”的育人目标,从学生的成长与收获出发,积极研发“五百工程”学生系列读本。如今,已完成了《走近名著》《走近百幅名画》《走近百位大家》三套学生读本。

2.场馆资源的打造。

根据当初预设的建设时序,我们完成了“四个一”的打造。“一廊”——“名画廊”。我们把通道改造成了名画廊,将学生创作的优秀作品装裱并展示;“一墙”——“名画墙”,我们把学校围墙进行了重新设计,打造成了百幅名画墙;“一馆”——“名著阅读馆”,学校已建成四个“百部名著阅读馆”;“一室”——“录播室”,给予了特色项目“五百论坛”以场地与设备的支撑。

3.活动资源的对接。

将“五百工程”的推进与各类学生活动的开展进行有机整合,做到活动课程化,课程实践化,实践规范化,如我校的“音乐达人秀”“读书节”“美术节”都以“五百工程”课程内容为依托,同时又成为“五百工程”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途径。

4.教师资源的培育。

课程基地是教师发展的新平台,根据师资情况,我校成立“顾明名师工作室”,工作室与项目组共同参与基地建设,通过骨干师资的帮带,确保了“五百工程”教师资源的整体提升。

猜你喜欢
育人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分立到融合,家校协同下的育人之道
三全育人背景下高职院校党团学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孕出墨香乐育人
科学把握新时代育人工作的核心内容
中职技工院校三全育人对策研究
化学课堂教学践行学科育人理念的探索——以“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为例
笨柴兄弟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