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教育一个生命化的基地

2016-11-01 09:24顾凤林
江苏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课程基地

【摘 要】为有效促进学校特色发展、地方文化传承、校园文化重构、课程改革和质量提升,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建设了立足体现生命化教育的“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进行了校本化课程基地建设开发与实施的探索,并以工作坊为单位,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彰显生命化基地的活动,从而使课程基地成为成长学生、成就教师、发展学校的绿色引擎。

【关键词】课程基地;“三水文化”;生命化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092-02

【作者简介】顾凤林,江苏省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江苏泰州,225300)校长,高级教师。

一、课程萌芽源自生命化的土壤

(一)教育和谐发展与地方特色文化联姻

1.学科教育需要融合。

从当下的课程设置及实施现状看,三级课程在课程目标与课程内容上重叠交叉较多,综合实践课程,多呈现跨学科倾向,对课程教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一专多能”的“全科”要求。因此,结合学校课程现状,引入全科课程概念,整合并传承地方文化,构建充满活力的卓越教育实践体系,开发“地理泰州·三水文化”校本课程,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深化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5+2”工程的必然要求。

2.特色文化需要传承。

泰州汉称海陵,州建南唐。2100多年来,泰州独特的自然环境——亲水绕城,历史氛围——民本精神,积淀出浓厚而独特的三水“祥和”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化相互融合,传承历史文化基因,成为一种选项;凸显泰州元素,地方文化向学校课程文化渗透,成为必然需求。

(二)教育质量提升与学校创新发展璧合

1.丰富学校文化,课程基地建设更为有力的抓手。

地处城郊接合部的我校,生源流失比较严重。把脉我校教育,学校管理理念和方式,大多以经验型管理为主,疲于应付日常性工作,或上级部门的要求,重形式,轻内涵,缺少独立思考和个性创造,对学校文化建设认识不足,意识不强。2013年9月,学校搬进新校区后,“硬件”建设硬了,“软件”建设特别是学校文化建设较软。而学校文化短时间内是“造”不出来的。因此,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形成办学特色,彰显学校文化,最终改变教育生态,“地理泰州·三水文化”校本课程基地建设应该是一个利好的抓手。

2.尝试学科融合,课程基地建设是个有益阵地。

我校目前的学科课程设置,考试学科、考核学科、考查学科泾渭分明。而“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的建设与实施,必然要使历史、地理、语文、音乐、书法、美术、物理、化学、信息技术等多学科融合在一起。像盐税馆中的制盐,必然与理化有关,基地的空间环境布置必然要与书法、美术、音乐联系,基地讲解的内容表达必然要运用语文素养。我们将课程基地取名为“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而不是“泰州地理·三水文化”就包含了这一主张:通过变革基地教学活动方式来促进学科教学活动方式,将单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机融合。

(三)业内专家支持与教育行政推动

泰州医药高新区科教局成立了以何杰局长为组长的课程基地建设领导小组,泰州市明珠实验学校建立了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的课程基地建设工作机构。在科教局的直接领导与关怀下,经多方联系,聘请了泰州市文联、报社、大专院校等有关专家、教授加盟,邀请泰州的民间艺人、文史专家等社会力量参与,成立了以朱行义等学者领衔的专家指导委员会,明确了各自的职责,建立了高效的运行机制,使“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的生命力大大增强。

二、顶层设计孕育生命化的胚胎

“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生命化表现在其建设形式是动态的,其呈现内容是发展的。借助课程基地的环境,体现浸染性;借助课程基地的活动,体现实践性;借助课程基地的互动,体现体验性;借助课程基地的文化传承,体现教育性。

(一)师生在课程基地建设中同成长

“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的任务不仅仅限于传授知识技能,还应该丰富师生的精神生活,培养师生的审美感受力,增添对美的追求和创新的热情,从参与建设提供的这个“间接的世界”与建设成功后的可感的世界中,获取对“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的热情和信念。

师生以课程基地工作坊为单位,通过现场观察、学术报告、小组合作、学术沙龙、主题探究、社会调查、社区采风、视频制作、影视观赏等学习形式;在做中学、学中做,亲身体验感悟到获取知识的过程是有趣的、生动活泼的,学习、获取的知识更有趣、牢靠,从而切实转变师生的学习方式。工作坊成员在宣传、讲座、走访、实地考察以及各项比赛中,学习传承泰州历史文化,落实泰州市委提出的建设医药名城、文化名城、生态名城的要求,有效提升了师生的写作、表述、沟通、组织、协调等综合实践能力,正向储蓄了爱家爱国情愫。

(二)学校与课程基地在建设中共发展

以“地理泰州·三水文化”基地建设为契机,师生以各种形式参与到四个工作坊的活动中去,全校沐浴在我要科研、我要学习的文化氛围中,形成学校的特色文化,提升了师生三水文化的素养,同时,三水文化素养提升后的师生,又会推动着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的设计、建设与发展。三水文化课程基地,不是凝固的建筑,不仅仅是对古文化的搜集与展示,而是流淌的不断需要丰富、补充和延续的泰州地方文化的律动。泰州在发展,文化在传承中创新,新的文化又充实着动态的课程基地。

三、课程实施凸显生命化的滋养

(一)建设丰富而有特色的课程基地

一是梳理校史传统资源。围绕学校建校58年来,五易校名,六迁校址展开。

二是探寻泰州地方文化资源。择其精华,主要从以下七个方面入手:①三水文化——三水激荡润海陵,水韵绵长泽子孙;②盐税文化——煮海为盐富一方,税踞鳌头历千载;③教育文化——文昌北宋传佳话,人才辈出耀神州;④佛教文化——泰州高僧遍四海,佛音悠悠飘五洲;⑤建筑文化——明清建筑存古韵,青砖黛瓦留风情;⑥曲艺文化——柳桃梅香三家村,京韵淮腔凤凰城;⑦红色文化——经典战役载军史,红色史诗传精神。

三是打造基地物化环境。课程基地立项后,何杰局长带领学校领导联系上海研究单位,察看学校硬件设施,进行整体规划设计,拿出初步设计方案后,组织召开基地建设专家研讨会。大家认为,生命化的课程基地,必须从多方面建设,以提供丰富的物质保证。基地的空间设计应该是生态化的学习空间、探究空间,也是师生成长发展的空间。最终敲定,“地理泰州·三水文化”课程基地的场馆建设,分为六个区:“三水人文馆”“会船馆”“盐税馆”“名人馆”“戏曲馆”“试院馆”,衔接六馆的参观主线铺装仿古火烧板,并且在主线两侧安排了民间艺人的街边操作台,再现了整个泰州历史三水的文化变迁。

四是构建师生专业发展的团队。设立师生共同参与组成的四个工作坊办公室:日用即道探究坊、泰州历史名人探寻坊、戏剧演艺坊、水文化探究工作坊,以有效推进基地的软件建设。

(二)开展师生主动探索创新的有效活动

教育是慢的艺术,是一项立体化的事业。作为学校,应当激发师生的主人翁意识,激发师生主动参与的情怀,依托课程基地去不断润泽师生生命。这是我们的追求。为此,我们以基地建设活动为载体,引发师生对课程基地的建设性介入,引导师生进行批判性思考,进而唤醒师生的生命意识,重新思考课程基地建设的真谛。

猜你喜欢
课程基地
立足课程基地 推进教学改革
建设特色课程 展现人文情怀
构建活动化校本课程,提升学生人文素养
推进人文校园建设,促进学生和谐发展
亲近体验数学 突破课程瓶颈
以资源开发提高新课程实施水平
依托数学课程基地 提升学生探究能力
体验数学魅力 转变教学行为
社团活动中开展情境英语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情境的高中英语词汇拓展教学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