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课程基地,拓展学习时空

2016-11-01 09:24陈国祥
江苏教育 2016年16期
关键词:学习体验

【摘 要】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地理课程基地,为学生营造了多样化的场馆设施和教学情境,让学生通过在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和合作探究中激发兴趣、融会贯通、创新思维,促进地理课程教学达到课改要求。多样的学习方式与情境、多样的场馆满足了学生多样的需求,为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支持,拓展了学生的学习时空,在多样融通的学习过程中产生灵感丰富了学习体验。

【关键词】多样化场馆;学习时空;学习体验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32-0130-02

【作者简介】陈国祥,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江苏靖江,214511)校长、党委书记,教授级高级教师,江苏省高中语文特级教师.

江苏省靖江高级中学“高中地理课程基地”于2011年被列为江苏省首批启动和支持的普通高中教育课程基地,在全省课程基地的验收活动中被评为“优秀”,《地理课程基地建设》被评为“江苏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下文拟从三个方面,简要地介绍我校建设地理课程基地、拓展学习时空的思考与实践。

一、学习时空的设计:自下而上

课程基地具有创新的文化取向,鲜明地体现在使师生拥有了课程与教学的自主权、开发权和创造权,它具有一种动态的、弹性的、开放的特征和品格,善于彰显动态的课程文化。所以,课程基地建设是学校师生自己的事,离开师生为主角的实践探索,课程基地建设很容易流于形式,课程基地建设是师生的责任。因此,从申报、建设、到管理与实施,我们均采用“自下而上”的改革路径。即由一线教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课程经验,对照申报的要求和课程规划,以研发小组为单位分工协作,创造性地思考、设计、交流、论证,学校负责组织安排,并尽可能提供各种支持,如安排核心成员外出参观学习,邀请专家、学者进行理论指导,协助研发小组进行申报、招标、建设等等。

杜威曾说过“给学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给他们一些东西去学;而做事又是属于这样的性质,要求进行思维或者有意识地注意事物的联系,结果他们自然学到东西”。这种“做中学”的课程观,不仅是课程基地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指导理念,也是课程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由于课程基地建设没有先例,研发小组明确提出“做中学”的工作方针。地理组的十几位教师均以课程实施主体的身份参与课程基地事务,全程性地、主动地、批判地、合作地介入项目开发、决策、实施、评价等过程。另外,我们还吸收泰州市、靖江市高中地理名师工作室、四星高中科研共同体的成员加入项目组,让这些学校的精英、名师参与项目的设计、管理和实施。教师参加专家论证会,参与修改方案,外出考察调研搜集信息,参与筹建校外实践基地,开发地理实验和校本课程。通过这些体验,让教师产生建设地理课程基地犹如建设自己家园的感觉。这种“自下而上”的研发路径,对教师提出了许多新的能力要求和挑战,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地位、课程权力和责任意识,激发了教师主动进行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在“做”中丰富了教师的学习体验,课程能力自然得到提升。

二、学习时空的营造:多元结合

我校地理课程基地所营造的学习时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场域。

“学科研究室”,其设计融入了地域环境元素。仰望苍穹,蓝天白云与星空穹顶交相辉映(屋顶);俯瞰脚下,洁白的江鸥在灵魂的江流上翩翩起舞(课桌)。置身其间,可穿越自然带从热带抵达两极(景观窗帘);可翻阅地理杂志,分享科学家的故事;可触摸屏幕、演示数字星球体验奇妙世界;可操作仪器,动手实验;可利用网络平台开展交互式学习和探究,交流作业及作品。

“沙盘探究室”,通过沙盘作业,运用地理原理建构教学模型,提出假设,论证、探究地理问题,辅助重难点教学。分三组探究区:地质地貌区(堆制地貌模型,解决等高线地形图判读等难点);地理实验区(有62例实验供选做,鼓励师生设计实验);规划环保区(用沙盘展示实地调查的案例,运用地理原理论证、探讨)。沙模材料取自天然资源长江沙和学生回收的废弃物。我们将传统沙盘和电子沙盘、3D投影相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探究方式以小组合作、师生共探为主,成熟沙模用以辅助课堂教学。

“地震探究馆”,以地震为主题,建立一个让学生拓展视野、深入探究以地理学科为主、兼顾其他学科相关知识的平台。在江苏省地震局专家指导下,探究馆设体验感受区(有地震小屋、逃生通道等)、探索研究区(有“制造地震”、互动断层模型、地震波传播演示、工程抗震、探索之路等)和总结测评室,突出“认识地震灾害”“地震的发生”“测定地震”和“工程抗震”(造大震不倒的建筑)四个主题。

“3S技术探究室”,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师大专家指导下,通过GPS采集空间数据,应用GIS软件获取分析结果,利用三维电子沙盘模拟规划、决策;应用RS软件分析影像;使用GPS导航,模拟交通线路规划;模拟实验如洪水淹没区等。通过这些探究,让师生感悟“3S技术”发展对于地理科学的巨大贡献和对未来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变革的深刻影响。我们还将探究成果及时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促进地理教学内容更新和教学方式革新。

“征宇天文馆”,以长征火箭设计副总师、杰出校友宋征宇成就展、长征火箭发射设备(退役后赠母校)和璀璨的星空世界吸引学生,设“天文观测直播区”“数字星空观察区”“人机互动自学区”“天文仪器操作区”“航天工程体验区”五个学习区,运用数字化手段和声光电技术,营造新颖、寓教于乐的天文学习环境。

“马洲岛地理实践基地”,基于岛上的独特环境(长三角上难得的净土)、开发项目多变、地理探究价值高的特点,组织师生考察自然环境,参与项目论证,关注环境演变,为其可持续发展建言献策,通过实践活动参与家乡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

“江风气象”,以“气象服务美好生活”为理念,着眼学生未来发展,提高生存能力和生命质态,开发校本课程。包括建《江风气象园》,气象测报专业技能培训,观测探究,应对不同气象条件的科学生活方式探究,气象服务,开发校本教材等。

“风景石”,利用风景石独特的育人功能,依托校园风景石和靖江盆景园,通过“观石探秘”“抚石感怀”“创作体悟”,融地理学思想和文化艺术于一体,引导学生采取多种学习方式探究风景石的科学、艺术和文化内涵。包括创建水石盆景创作室和观摩基地,学习地质学和文化艺术鉴赏知识,实地考察风景石,观摩、创作水石盆景,体悟石文化,开发校本教程。该项目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探究兴趣,培育审美观和想象力,塑造健全人格。

三、学习时空的拓展:融通灵动

地理科学赋予我们一双观察世界的慧眼,让我们得以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对地理环境和人地关系展开全景式的探究。然而,单一化的纸上谈兵式的传统课堂依然禁锢着师生。建设地理课程基地就是试图冲破这种禁锢,让单一、死板、索然无味的课堂变得像长江一样融通灵动。基于这样的情怀,在地理课程基地所营造的学习时空中,课程的实施采纳多种学习方式,尊重不同见解,满足学生多样的发展需要,满足不同潜质学生的发展需要。

“课程基地”首先是“课程”的基地,不能建成视觉的盛宴以装饰学校门面,而应该根植于“课程标准”、服务于“高校招生”。只有这样,课程基地才能真正赢得学生、教师、家长以及教育主管部门的广泛支持,从而获取更宽广的视野、更强劲的生命力。“高中地理课程基地”,通过系统对照和创新设计,基地项目与《地理课程标准》高度关联。基地建设宗旨符合普通高中教育培养目标;基地特色项目与普通高中课程结构关联,同时与物理、数学、信息技术等科目紧密相关,主要服务于探究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难点和与现实生活紧密关联的课题,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的内容标准多点对应;基地在课程实施及评价方面是多元的,其中对学生参与各项探究活动的质量评价,重点从学生能否发现和提出地理问题、提出问题的假设、独立思考和解决地理问题,合理表达、交流探究成果等方面进行评价。

猜你喜欢
学习体验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的过程与体验
论如何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提升大学数学教材的学习体验
有效对话——让儿童的灵性在课堂上飞扬
关于高职电子专业微课平台学习体验的研究
基于学习行为数据的在线学习时间规律探析
契合感知,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小学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研究
亲近体验数学 突破课程瓶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