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向北

2016-11-01 18:50张伟佳
党史文苑 2016年19期
关键词:右路徐向前红四方面军

张伟佳

题记:1935年6月两大主力红军会师后,张国焘闹分裂。在这场重大斗争中,毛泽东坚决果敢,朱德忍辱负重,周恩来机谨睿智,彭德怀横刀立马,徐向前深明大义,叶剑英当机立断,刘伯承审时度势,每个人都充当着不同的历史角色,但都做出了同样的选择,不得不让后人感叹!

1935年6月,中央红军终于和第四方面军会师了!

张国焘吃惊地发现,党中央领导人和他想象的完全不一样。毛泽东脸色蜡黄,身体消瘦;朱德满脸皱纹,粗犷朴实,像个农民;周恩来也不再英俊潇洒,而是满脸胡子;张闻天斯文瘦弱,不像个总负责,倒像个教书先生;博古更是没了在上海时的意气风发,倒是多了些忧郁的气质。而中央红军的战士们个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这样的部队还能打仗吗?反观红四方面军,兵强马壮,军容整洁。两支红军形成的巨大反差,让张国焘心里盘算起自己的计划。张国焘自恃人多枪多,瞧不起中央红军和中央领导,渐渐产生夺取党的最高军事领导权的想法。

为了统一认识,争取两大主力红军共同行动,党中央相继在两河口、芦花、沙窝、毛儿盖等地召开政治局会议。与会的大多数同志都赞成到地域宽大、好机动,群众条件好、汉族人口多,经济条件优越的川陕甘建立根据地。张国焘不同意北上建立川陕甘根据地,也不同意打松潘战役,怕损失自己的兵力。认为北有草地,气候严寒,行军不利,且有胡宗南部20个团阻拦,无法立足。但在少数服从多数的组织原则下,他不得不同意北上。

然而张国焘却阳奉阴违,一面借口“统一指挥”和“组织问题”没有解决,故意拖延红四方面军的行动;一面鼓动其追随者致电中央,提出由红四方面军的徐向前任红军副总司令,陈昌浩任红军总政委,张国焘任军委主席。

对此,毛泽东与张闻天反复商量,认为:“张国焘是个实力派,他有野心,我看不给他一个相当的职位,一、四方面军很难合成一股绳。”军委主席现在由朱总司令担任,他没法取代,只当副主席他又不甘心。

张闻天从大局着想主动说:“我这个总书记的位子让给他好了。”

毛泽东听后说:“不行。他要抓军权,你给他做总书记,他说不定还不满意,但真让他坐上这个宝座,可又麻烦了。”

朱德也愿意让出自己的位子,但毛泽东反复衡量说:“让他当总政委吧。”

担任红军总政委的周恩来表示赞同。

7月中旬,中革军委发布了由朱德任红军总司令、张国焘任红军总政委的命令。此后张国焘才开始调动红四方面军主力北上。

为了增进两军的团结,徐向前与陈昌浩商量,相对来说,红一方面军干部多战士少,红四方面军干部少战士多,建议从红一方面军中抽派些干部到红四方面军工作,红四方面军调几个团的兵力补充红一方面军。张国焘刚当上军委副主席,为表现出统筹全局的姿态,同意了这个建议。

然而,尽管毛泽东以极大的耐心和诚挚,深入而详细地解释了中央的北上方针,委婉地指出张国焘南下主张的危险后果,但张国焘仍不顾劝说,开完沙窝会议,回到红四方面军驻地就露骨地谩骂毛泽东,进行分裂党的活动,提出西出阿坝,北占夏河,向青海、甘肃边远地区西进,拖延北上。

为此,中央多次电示张国焘:“不论从地形、气候、敌情、粮食任何方面计算,均须即以主力从班佑向夏河急进。”建议大部队走右路,只有北上是实现党的主张的最好保证,要求“全部立即开始出动”。在中央的电报催促下,张国焘终于迈出了北上步伐。

中央决定,两大方面军混合编成左右两路,朱德、张国焘、刘伯承率红军总部领导左路军,其中包括红四方面军第九、第三十一、第三十三军和红一方面军第五、第三十二军;毛泽东、周恩来等党中央领导同志和前敌总指挥部的徐向前、陈昌浩率领右路军北上,包括红一方面军的第一、第三军和红四方面军第四、第三十军及军委纵队的一部分。

由于张国焘在毛儿盖地区不断向中央开口要权,对北上方针百般阻挠,致使红一、红四方面军近10万人在这一荒僻狭小地域滞留一个多月,不仅错过了北上最佳时机,从而使红军不得不放弃松潘战役计划,且迫不得已走入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

当右路军走出草地抵达班佑、巴西一带时,朱德、张国焘率领的左路军正在草地的平行方向朝阿坝一带运动,没有按照预定计划东进班佑。虽然此间中央多次致电张国焘重申行动计划,但张拒不向右路军靠拢。

见此情形,率领右路军的徐向前急了,找陈昌浩商量,并联名致电朱、张、刘:“目前箭已在弦,非进不可。”“弟意右路军单独行动不能彻底消灭已备之敌……主力合而后分,兵家大忌,前途所关,盼立决立复示,迟疑则误尽中国革命大事。”

然而,张国焘不仅不听劝告,还执意坚持右路军南下。9月8日、9日两天,中央和张国焘多次互发电报,各陈利弊,可谓唇枪舌剑,互不相让。9月9日,正当前敌总指挥部开会的时候,译电员突然进来,见陈昌浩正在讲话,便把一份电报交到叶剑英手上。叶剑英扫了一眼,是张国焘命令陈率部南下的密电,说:“南下,彻底开展党内斗争。”叶剑英借故离开会场,赶紧去向毛泽东汇报,毛泽东看后当机立断:中央要赶快离开,否则会有危险。

毛泽东与张闻天、博古、周恩来等紧急商量后决定,立即率领右路军中的红一、红三军及军委纵队一部,组成北上先遣支队,到巴西集合,继续北上。从巴西会议开始,党中央正式对张国焘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进行批判和揭露。

任参谋长的叶剑英与徐向前、陈昌浩同住在巴西的一个喇嘛庙,为把直属队带出来,叶剑英借“打粮准备南下”的名义,深夜两点悄然离开,并带走了全军唯一一份甘肃全省地图,赶上了中央红军。

9月10日凌晨,按照张闻天的指示,李维汉亲自站在路口指挥,党中央机关和总政治部陆续出发。清晨,徐向前刚刚起床,就有人来报告,说叶剑英不见了,甘肃的地图也不见了。有人问陈昌浩:是不是有命令叫走?陈昌浩一听急了:“我们没有下命令,赶紧叫他们回来!”前方红四军有人打电话问陈昌浩:“中央红军走了,还对我们警戒,打不打?”陈昌浩征求徐向前的意见,徐向前很坚决地说:“哪有红军打红军的道理!叫他们听指挥,无论如何不能打!”陈昌浩下令,不许对中央红军开枪。这就避免了红军的自相残杀,为党和红军立了大功。

野心膨胀的张国焘在分裂道路上越走越远,率兵南下途中先是于1935年9月13日在阿坝召开会议,通过决议,指责党中央北上方针是“逃跑”,后又于10月5日在马尔康卓木碉召开高级干部会议,宣布另立“党中央”,自任“主席”,并叫嚣要开除毛泽东、周恩来、博古、洛甫党籍,处分杨尚昆、叶剑英等,甚至狂妄要求中共中央“不得再冒用党中央名义”,只能称北方局。

被张国焘裹挟南下的朱德、刘伯承在张国焘数次分裂活动中,表现得大义凛然、无所畏惧。

张国焘要求朱德接受两项命令:第一项命令是让朱德谴责毛泽东,断绝和他的一切关系。朱德回答:“你可以把我劈成两半,但你割不断我和毛泽东的关系。”第二项命令是要求朱德谴责党的北上抗日的决议。朱德答道:“决议我是举过手的。我不能反对它。”还说:“大敌当前,要讲团结嘛!”

张国焘对朱德的这种态度怀恨在心,不时地通过各种会议,围攻、威逼朱德,甚至破口大骂。同时,还采取一些迫害手段,使朱德、康克清的人身安全没有保障。为了把这支红军带回北上的道路,保存革命力量,朱德忍辱负重,默默地坚持。

刘伯承看到张国焘、黄超等人侮辱、诽谤朱德,忍无可忍,拍案喝止,机智地把矛头引向自己。只要为朱老总解了围,也觉得舒服一些。

红四方面军南下后,最初也打了一些胜仗,但在国民党优势兵力的打击下,作战连连失利,部队损失惨重,由8万余人减为4万多人。在党中央、朱德、刘伯承、徐向前等人的斗争下,1936年6月6日,张国焘不得不宣布取消另立的“中央”。6月,红二、红六军团北上,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根据党中央的指示,红二、红六军团改编为第二方面军,贺龙任总指挥,任弼时任政治委员。红二方面军坚决要求北上。张国焘被迫同意,红二、红四方面军共同北上。10月,三大主力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结束。

党中央既坚持原则,又坚持团结,采用正确的党内斗争方式,而不是宗派主义的简单粗暴方式,终于平息了一场令人惊心动魄的红军内部之间的争斗,避免了党和红军的一次分裂,确保了党和红军的团结统一。

责任编辑 / 马永义

猜你喜欢
右路徐向前红四方面军
左路和右路
徐向前的三次探亲
左路和右路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
在徐向前指挥下鏖战山西战场
红军长征时期组成左路军及右路军后的军委和总部
徐向前的军事理论概述
红四方面军为什么要西渡嘉陵江
红二与红四方面军在甘孜会师的具体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