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也会患抑郁症吗?

2016-11-02 18:32
科学生活 2016年10期
关键词:卢比疗法儿童

儿童抑郁症是起病于儿童期的以情绪低落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精神障碍。美国研究者的调查表明抑郁在儿童中的发生率为0.4%~2.5%,在青少年中这一比例可能上升至5%~10%,这与澳大利亚及意大利的研究结果一致。在10岁以前男女患病比例相似,以后随年龄的增加女性患病率逐渐增加,男女比例接近为1∶2。

然而,学龄前儿童也可能罹患抑郁症吗?

基兰得了抑郁症吗?

最近,美国的某报报道了这样一个病例。基兰看起来并不像是那种会让父母担心的小孩。“他是比较好带的孩子。”他的爸爸拉古(父子都是化名)是一位医生,他这样说,“他总想要让别人高兴。”基兰在圣路易斯郊区上幼儿园,跟班上其他孩子不一样,他几乎很少不守规矩或者惹是生非。如果基兰磨磨蹭蹭或者不听大人话,拉古只要从一数到五,基兰就会赶紧系好鞋带,或者把玩具移走。他对别的孩子十分友好;如果班上有小朋友哭了,基兰会立刻凑过去安慰他。

但有些迹象让人不免担忧。其中一点是,跟通常整天高高兴兴、无忧无虑的四岁孩子不一样,基兰没有多少开心事。“他不会像其他小孩那样,跑来跑去,蹦蹦跳跳,打闹着跑到滑梯上。”拉古注意到这个问题。基兰的妈妈伊丽莎白(也是化名)是位工程师,她提到儿子总是将“什么都不好玩儿”或“我烦死了”挂在嘴边。父母跟没精打采的基兰说,他们马上就可以去迪士尼乐园玩了,但基兰回答说:“米奇在说谎。梦想不可能

成真。”

随着时间推移,尤其是在跟基兰性格稳重的小妹妹比较后,有一点越来越明显:基兰的心中充满着自责与忧虑。“如果我们想要告诉他,他什么事情做错了,一定得非常注意才行,因为他会立刻就把它放到心上。”拉古说。而且基兰还很容易泄气。他一直等到自己能完美地数到10,才敢大声数数。拼图会让他大为光火。还有一次,在玩了一套新的乐高玩具后,他告诉爸爸:“我玩不了乐高。”接着他干脆宣布:“我再也不玩这东西了。我根本就不是玩乐高的人。你把它拿走。”

在基兰四岁那年,一个周末,基兰抱着自己的小毯子,妈妈带着他从一个适宜儿童玩耍的地方换到另一个地方,想要让他开心起来。可是,就算来到了圣路易斯儿童博物馆,他仍然没精打采地倚在墙上。回到家时,他躺了下来,说他想不起来这一整天有一件好玩的事情。他“非常疲沓,一肚子怨言,看起来好像有哪里不舒服”。伊丽莎白记得当时自己在想,这孩子肯定有什么地方不对头。

基兰的父母在与对他的行为有类似困扰的幼儿园班主任沟通,接着在谷歌上查找了大量医学信息后,带他去看儿童精神病医生。2009年冬天,基兰满五岁,他的父母被告知,他患有学龄前抑郁症,有时又被称为“早发性抑郁”。他加入了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早期情感发展项目的一项研究性试验,这项试验将追踪学龄前抑郁症的诊断和像基兰这样的孩子的治疗。“当时很痛苦。”伊丽莎白说,“但同时,得到专业人士的诊断,知道没错,他确实出现了抑郁症状,这又让我们感到解脱。他的问题果真是存在的。”

是否应诊断学龄前儿童的抑郁症?

在如此年幼的儿童身上诊断这样一种成年疾病,这真的可行吗?在学龄前儿童身上确诊临床抑郁症是否真的是个好主意,抑或这么小的孩子实在是太不成熟、太变幻莫测、性格太多变了,因此不应该背负如此沉重的标签?学龄前抑郁症也许确实是一种法定疾病,能跟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和对立性反抗障碍(ODD)——30年前这些疾病还鲜为人知——一样赢得家长的关注,进入值得关注的新病种之列。可是,孩子们的发育速度千差万别,萌芽中的性格变化不定,我们又如何确信到了某一个临界点,一个孩子就从总体而言平凡无奇跨越为举止异常,达到了临床精神障碍的标准?抑郁症最早可从几岁起出现?

据最近的研究显示,看来抑郁症出现的年龄早于我们的预期。现在有一批儿童精神病学家和发展心理学家表示,抑郁症最早可在2~3岁的幼儿身上显现。“这种想法十分吓人,”华盛顿大学医学院儿童精神病学教授琼·卢比是确诊基兰的医生,她关于学龄前抑郁症的研究常常会遇到阻力。“在我20年的研究中,它在一点点缓和下来,”卢比谈到了她面对的阻力。“但一些死硬派的科学家仍然认为这种理念或者过于伤感,或者纯属心理呓语,不值一哂,而外行人则认为这种想法荒唐可笑。”

可是,对于了解抑郁症的成年人,早期诊断的发展前景是有意义的。基兰的妈妈说,现在她才意识到自己小时候也曾患有抑郁症。“在我读小学的那些年里出现了各种明确的迹象,”她说。如果当时她就能得到治疗,她相信自己一定会把握住机会。“我的父母知道我的举止不正常,但他们真的不知道该如何是好。”

跟很多治疗抑郁症的医生一样,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临床心理学系教授丹尼尔·克莱恩不断听到成年病人讲述自己从小就有抑郁症状。“自打我记事起就有抑郁症,”克兰恩这样对我描述病人的回忆。“于是我开始相信,这类症状的根子应该起源于非常年幼的时期。”

于是克莱恩将研究转向幼儿的性格与抑郁趋势。10年过去了,他现在是仅有的几位专注于学龄前抑郁症的学者之一。

从很多方面来看,心理疾病在不断降低准入门槛。抑郁症起先被当作成年人的问题,人们认为它源于童年,但不是在儿童身上出现的疾病。精神分析学认为儿童并没有出现抑郁的心理能力,因为他们的超我还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在过去的10~20年,心理健康最重大的发现之一就是慢性心理疾病在青少年人群中占很大的比例,”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情绪与焦虑障碍症项目情绪与发展办公室的主任丹尼尔·派因说。这种病症自我们幼年时开始萌发,在儿童时代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往往相当显著,并塑造着我们成年后的模样。

关于青少年是否可出现重性抑郁症的争议一直延续至20世纪80年代,不过现在我们已经将此当作理所当然之事。人们先是认为青春期少年,接着认为小学儿童的心理还十分不成熟,因此不可能抑郁。而污名化也是人们的一大担忧。“人们十分担心一旦你贴上了标签,就真的得了病。”匹兹堡大学儿童与青少年精神病学教授尼尔·瑞恩解释说。但了20世纪90年代,精神病学家开始意识到,抑郁症状可出现在8~10岁的儿童身上。

虽然如此,但在1990年,当卢比首先提出儿童是否可能甚至会在上小学前就出现抑郁这个课题时,她的同事仍然要么无动于衷,要么充满敌意。到了90年代末,有关早期儿童的研究在学术界和政策制订者中盛极一时。此时正值克林顿总统统治下的白宫召开儿童早期发展与学习研讨会,人们对“0到3岁”这个定义的重要性涌起了兴趣。研究者开始更密切地观察未满3岁的儿童出现的复杂情绪,比如内疚与羞愧。1998年,卢比从国家精神卫生研究院得到了第一笔项目拨款,着手对学龄前抑郁进行研究。

“我们意识到,老天,也许我们真应该更关注学龄前阶段。”派因说,“于是,我们取得了今日之成绩。现在,对学龄前儿童抑郁症的诊断,已经得到了非常密切的关注。”

争论仍在进行之中

但是,没人想要将学龄前儿童常见的发脾气、情绪波动和发育中出现的波澜都归于病态。特别是爷爷奶奶们持高度怀疑的态度;父母们则往往不想知道真相。

一些业界人士同样持保留态度。将学龄前抑郁视为障碍症,会有兜售疾病之嫌。“考虑到大型药企的影响力,我们也许应该确保,千万不要在哪个小孩为了甜筒冰淇淋掉下来而大哭时,就将他打上抑郁症的标签,”纽约蒙特费罗儿童医院婴幼儿心理学家拉希尔·布里格斯提醒说。尽管研究并未支持在如此年幼的孩子身上使用抗抑郁药,但对学龄前儿童用药的现象正在抬头,而且用药时往往超出了标签指定用途。一个儿童心理学家跟我谈到了他出席的一次研讨会的情况,在会上,他碰到了一些郁闷的制药业代表。“他们想要给这些儿童药物,但我们还没搞定诊断标准。”而丹尼尔·克莱恩则警告称:“现在的问题也许是未能作出全面诊断,但这种情况有可能彻底反转过来。”

越早干预,预后越好

不过,近期在治疗自闭症方面取得的成功显示,在很多个案中,越早甄别和干预某种失调症,取得显著进展的机会就越高。对于早期诊断抑郁症,现在的一个主要论点是即使抑郁症有遗传易感性,但它并没有牢牢地刻进心灵深处;学龄前儿童心理状态极具变化,这似乎使得治愈的可能性更为显著。由于幼年时期的大脑具有神经易塑性,早期治疗的机会显得尤为诱人。如果你刺激大脑的某个特定方位,大脑实际上是可以改变进程的。“没人了解准确的原因,但治疗看来能更有力地影响儿童的大脑,”卢比说。她还举例说,年纪越小,语言学习就更容易。芭蕾、小提琴、游泳课——我们都是在四岁起开始接受各种各样的训练。

想要令学龄前儿童抑郁症的诊断取得有意义的影响力,就必须找到适当的疗法。谈话疗法对儿童不实用,因为他们语言和智力都很不成熟,无法准确地表达和整理自己的情绪。幼儿园的辅导员喜欢用游戏疗法,但至今没有研究证明这种方法是有效的。

但是,卢比说,或许存在一些治疗方法能通过干预儿童的发育,确保其能跟同龄人一样在社交、认知和情感上发挥正常功能,从而帮助防止抑郁症。根据埃格进行的流行病学研究,在2~5岁的儿童中,有1%~3%患有抑郁症,而且这个比例貌似会随着年龄增长而上升。她和其他研究人员表示,总的来说,美国600万学龄前儿童中,有8.4万人可能出现了临床抑郁症状。适时干预有可能阻止或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甚至避免抑郁症伴随其一生。这些治疗最起码能教会他们更好地应对今后的打击。如果仍然坐视不管,他们唯一的选择也许就是药物和持续的谈话疗法,反反复复念叨着20年前爸爸妈妈对自己带来的伤害。

同时,尽管从业人员仍在争论该给学前抑郁症贴上什么样的标签,但大部分人都同意,无论患上哪一种心境失调症,这么小的儿童都不应该单独接受治疗。“为抑郁的学龄前儿童开展心理疗法,他们的看护人必须始终参与进来,”卢比说,“这并不是因为看护人肯定有问题,做了什么错事,而是因为在儿童的心理仪器中,看护人是必要的一部分。这么小的孩子还不是独立的个体。”

其中一种已经尝试的治疗方法叫“亲子互动疗法”,它在20世纪70年代开发出来,当时是为了治疗儿童破坏性行为——通常包括学龄前儿童的暴力或攻击性行为——它是一种短期疗法,往往为期10~16周,在受过培训的治疗师监督下进行,同时持续进行居家随访。卢比对这种疗法进行了改造,好让它用于抑郁症治疗,在2007年开始并持续至今的试验中使用,希望了解它是否有可能成为学龄前儿童的治疗方法。治疗每周进行一次,每次一小时,接受了培训的家长需要鼓励子女学习情绪控制、压力管理、内疚补偿和其他应对技能,希望孩子们能学会处置抑郁症状,而家长能不断强化学到的经验。

猜你喜欢
卢比疗法儿童
早泄的房中术行为疗法
放血疗法的临床实践
胖胖一家和瘦瘦一家(2)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多联疗法治疗面神经炎39例
毕恭毕敬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