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内容解读的价值取向

2016-11-02 08:33陈远茂
当代教育 2016年3期
关键词:仲永时代特征木兰

陈远茂

语文教学中既要引导学生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层次、多角度、多元化解读,更应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以期让学生在多元化解读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观。那么,教学中如何解读文学作品把握作品价值取向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一、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解读要合乎和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

这是理解教学内容的前提,如果我们不尽可能地合乎和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对作品的价值判断就不过是管中窥豹、断章取义而已,特别是在理解中掺杂文学的元素,那将会曲解作者的创作意图。例如,对于南北朝时期的北方民歌《木兰诗》,几乎所有版本的七年级教材都选了这首叙事诗。对这首诗的主题,多数教材都认为是:这首叙事诗叙述了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的故事,用引人入胜的笔墨,出色地塑造了一个英勇的女性形象,表现了中华民族勤劳、善良、机智、勇敢而又淳朴的美德。堪称古代文学史上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的成功范例。但在教学中,如果一味地引导学生多元解读而无评判标准的话,就会造成错误的解读。笔者曾在一次观课中看到:在对木兰的形象解读上,有的学生尽然说木兰是个极不诚信的女子“女扮男装,替父从军”有欺君之嫌。对此,引导解读尽然加以赞赏,实在让人大跌眼镜!

纵观这首诗歌和诗歌的创作背景,我们不难想象,对于一个在封建社会,在一个老的老、少的少的家庭中,木兰此举是何等无奈!木兰无奈的举动更是折射出战乱给民众带来的深重灾难和古代兵役制度的不合理。难道对于这样一位冲破世俗建功立业的奇女子我们能用诚信的道德标尺予以评价吗?由此可见,合乎和接近作者的创作意图是正确解读教学内容的前提。

二、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解读要符合作品的时代特征

在教学中,我们在引导学生对一篇文学作品主要内容和主题进行概括时,往往都赞赏多角度归纳,这样初看好似有道理,细看却总觉得缺点什么。其实,我们对作品主题的概括应该有一个侧重点,那就是作品内容的时代特征。例如,语文版七年级上册中的《伤仲永》一文,学生读了课文后几乎都能概括出课文主要内容,即就是讲述了仲永从一个具有神异天资的儿童,因为不好学而沦为凡夫俗子的故事,强调了终生学习的重要性。但仲永变化的原因却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仲永没上进心、不想学;有的认为是仲永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的认为是仲永的父亲贪图利益不让仲永学习……这些解读都好像各有各的道理。但联系课文题目我们不难发现:题目中的“伤”其实是“文眼”,表面是在为仲永感到哀伤、惋惜,实则是在痛斥仲永之父“不使学”行为。其实我们都不难发现,仲永根本就没有选择学习的权利,试想在那个“父为子纲”的封建社会,仲永有选择的权力吗?至此,我们对文眼“伤”是不是应该有更进一层的解读呢?笔者认为文眼“伤”实则是哀伤那个封建的社会。为此,笔者认为作品产生的时代特征是正确解读作品的关键。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既要提倡对文学作品进行多元化解读,以此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同时又要反对天马行空、胡乱臆测地解读文学作品。在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注意教学内容解读的价值取向,使之尽量衷于作者的创作意图,符合内容的时代特征。

猜你喜欢
仲永时代特征木兰
全媒体时代报纸新闻写作的困境及优化路径探析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木兰词·拟古决绝词柬友
想清楚再动笔
新《伤仲永》
基于大数据时代特征分析研发大数据分析平台的具体策略
涂色书热销的时代特征与文化因素
现代中国出版精神述论及启示
我和虎“木兰”的酸甜苦辣
怎一个“伤”字了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