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每颗星星都“闪亮”——株洲市北星小学德育特色小记

2016-11-03 06:27通讯员
湖南教育 2016年28期
关键词:校园同学学校

本刊记者 刘 茜 喻 超 通讯员 彭 芳 王 婷

让每颗星星都“闪亮”——株洲市北星小学德育特色小记

本刊记者刘茜喻超通讯员彭芳王婷

日前,记者到株洲市采访,在石峰区湘天桥大市场附近碰到了一群正在忙活的小学生:或捡拾地上的废纸,或扶着老人穿过马路,或清扫街道。记者好奇地问:“你们是哪所学校的学生?”小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回答:“我们是北星小学的学生。”

小学生们的回答,让记者有了去北星小学一探究竟的好奇心。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

北星小学位于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工业圈,紧邻湘天桥大市场。学校原为株洲冶炼集团子弟小学,2006年移交给地方政府后,更为现名。近年来,随着周边商业街的建成,以及大市场的火爆,流动人口蜂拥而至,学生数也骤然增加。

学校现有3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近1400名。学生大部分是进城务工人员子弟,他们跟随父母“云游天下”,大都由爷爷奶奶照顾,父母很少教育自己的孩子。孩子们由于长期在外流动,思想意识受负面影响较大,思想素质参差不齐。

有着多年学校管理经验的校长肖辉对此忧心忡忡。2006年她就在一次教师大会上说:“我们应该尊重、善待每个学生的差异,努力挖掘和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和优势,让学生充满自信,阳光地生活和学习。”

在发动全校教师开展大讨论的基础上,学校明确提出以“人人小星星,颗颗亮晶晶”为育人理念,把每个学生当作独一无二的、可以绽放出不同光彩的“星星”,逐渐探索和形成“群星璀璨”的学生文化。

于是,北星小学把“人人小星星,颗颗亮晶晶”的育人理念作为学校德育工作的指引,注重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及生活习惯。学校在“静雅北星”养成教育中,结合“六礼三仪”活动,沿用“每月一主题”的方式,从仪态、交往、餐饮、学习等贴近学生实际的行为常规入手,开展一系列“文明礼仪”主题教育活动,每个月都通过《六礼三仪》评价表对同学们进行成长性评价。

“个体在自我实现中越来越离不开社会化,我们让学生‘不只拥有一间教室’。”分管德育的副校长彭芳说,教育是围绕孩子们的真实生活引出教育的话题,促进孩子思考和交往。要让孩子们亲历这些过程,不是模拟,更不是旁观,而是身临其境。学校以升旗仪式、公益活动、表彰活动等平台为载体,让学生真正亲历到事情中来,把教育变成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由“他律”变为“自律”,强化德育过程的情感体验。

就拿升旗仪式来说,与以往学校领导、教师在台上讲话不同,学校推出了“誉升国旗”制度,选出上一周表现优秀的学生担当护旗手,并给学生创设发言或者表演的机会。这里所说的“优秀”,不一定是学习成绩好,可以是热心公益服务社会的志愿者、叱咤球场屡获佳绩的队员,也可以是管理能力出色的学生干部,还可以是表现优秀的班集体……

“各位老师、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表演的节目是‘学习雷锋三句半’。”这是278班的四位学生第一次站在国旗下进行表演。“今天说段三句半,我们要把雷锋赞,不管说得好不好,别跑!少年儿童学雷锋,特殊意义大不同,传承教育不能停,永恒!……”在他们的说唱以及锣鼓声中,雷锋精神在孩子们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

“校园之星”的评选是北星小学的一道独特风景

如今,学生们都把升旗、护旗视为一种无上的荣耀,大家努力争做更好的自己。

让学生遇见更好的自己

“学生没有参与,就不会懂得责任。”语文教研组组长胡英说,在教育教学中,很多老师容易犯的错误就是越位,老师常常做了许多本该由学生来做的事情,老师用自己的经验代替了学生的思考,用自己的成长取代了学生的成长,学生的担当心与责任心在有意无意间被剥夺。

在这方面,二年级班主任李强体会颇深。李强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强哥”,除了在教学领域有一定的心得外,他还是一位“带班达人”,在班级管理上很有办法。

他班上的学生整体成绩不是很理想,又大都调皮,老师和学生们之间的沟通、默契面临很大挑战。“强哥”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首先将班上的学生分成小组,然后在组内让组员轮流当“小组长”,互相监督。同时,他还在班上实行“值日班长”制度,每周一轮,每次两名学生,一名负责班上学习,一名负责班上卫生,这样下来,人人都有机会当班长。

在第八周时,轮到钟奥雄当“值日班长”了。要知道,他可是一个爱玩网络游戏、特别调皮的“主儿”。这样一个爱玩的孩子能当好值日班长吗?这是全班师生心头的疑问。一周过去了,大家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在这一周里,钟奥雄带领全班学生尝试“制度管人,流程管事”的管班模式,让每一位同学都有机会当班干部,逐步实现了“事事有人管,人人有事做”的目标。不仅如此,他个人也变得更加开朗、阳光,学习成绩也有了进步。

这种制度也为每位同学提供了展示才能、培养能力和完善个性的机会。一位潜质生在担任班干部后,写下了这样的心得体会:“当上班干部那天,我很紧张,时刻在想,从前,我被别人管,今天轮到我管别人,能做好吗?今天当班干部的经历,让我真正感到做一名好学生不容易。我想,我不会再让老师操心了。”

的确,学生要转变,制度很重要,但教师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采访中,记者被北星小学老师耐心细致的工作作风感动着。

老师的话唤醒了李军沉睡已久的自尊心,他高兴地答应了。此后的两三个星期,他果然像变了个人似的,天天按时交作业,也从未迟到过。“帮教学习小组”的同学都说没有发现他打电游,放学后就直接回家了。杨若趁热打铁,又在班上表扬了他这几个星期的表现,激励他说:“这样下去,老师和同学们都相信,六一儿童节你肯定能戴上红领巾。”现在的李军是那么阳光、自信。

在北星小学,这样的事例可说是不胜枚举。老师们用辛勤的汗水和无穷的智慧,将一个个孩子送往人生的“星光大道”。

社团活动让学生的校园生活丰富多彩

让每个孩子的天性得到释放

记者采访时,恰巧有一个特别的颁奖仪式正在学校操场进行。30名“校园之星”迈着铿锵有力的步伐,沿着“星光大道”走向舞台。上台领奖的“校园之星”包括在艺术展演、体育竞技、公益服务、学习自治、文明礼仪、孝敬友爱等方面表现优秀的集体和学生。

叶航圻是这30名“校园之星”中的一分子,现在上五年级。

生活中,他是一个乐于助人、讲究礼仪的好少年。每当在学校或者新闻媒体上听到有关助学和灾区的消息,他总是积极地把他自己平常积攒着不舍得用的零花钱捐献出来;同学们遇到各种困难,他总是热心地给予帮助。正是由于他的出色表现,他多次被评为学校的“校园礼仪之星”。

“校园之星”的评选是北星小学的一道独特风景。每月评选一次,每班三到五人,可毛遂自荐、自我评述,也可他人推荐、专题评点,只要你进步,只要你美丽,你都可以登上学校的“星星”榜。

记者与肖辉探讨“校园之星”评选的初衷时,她提出了一个形象的“大森林理论”。“学校就像一个大森林,播下什么种子,长出什么植物。不可能每个学生都是参天大树,也有大树旁边的灌木和花草。我们的教育,不仅要让那些大树长得好,也要让那些低矮的灌木、花草长得好!教育要关注到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快乐幸福成长。”

为做到这一点,学校通过构建多样化的学生社团组织,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在全体学生中开展合格小公民教育。

在学校的指导下,“礼仪小课堂”等社团的同学们自发组织爱心拍卖、爱心超市等活动,将收益用在“爱心基金”上,资助家境困难的同学。这些活动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节约意识,还使同学间的情谊得到升华。学生们在帮助他人和被帮助的同时学会了关爱他人、感恩社会。

同时,“音乐课本剧”“绘声绘色美术社”“创意手工制作”“书韵流长”等30多个年级和校级社团活动,也有效弥补了常规课程设置的缺陷,把孩子们从单一的课堂教学中解放出来,让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自主选择,发掘自己的潜能。

学校里曾经有一名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一度自暴自弃成了网吧里的常客。老师们在与这名学生近距离接触和及时沟通后,发现他很有表演天赋,内心也深藏艺术理想,便鼓励他往这方面发展,参加艺术类社团。后来,这名学生画得一手好画,找到了施展才华的舞台。

“我们理想中的学生应该是这样的:在早晨的阳光中,他们哼着歌向学校走去,有时停下来看看太阳;学生能经常地向老师提出有意思的问题,课堂上经常能有欢快的笑声;他能吃到一份营养足够的午餐;学生拥有自己的爱好,下午课后,他们或在球场上龙腾虎跃,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晚上做完作业后捧起一本诗集,轻声地读给父母听。”听着肖辉这样娓娓道来,记者不禁在脑海中勾勒出与其话语相对应的美好画面。

什么是幸福?对于北星小学的学生来说,幸福快乐的童年或许就是以上这一幅画卷。

猜你喜欢
校园同学学校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学校推介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