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怀赤子之心

2016-11-04 04:53金丽娟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16年9期
关键词:乡土学校教育

金丽娟

阡陌穿竹过,风萧弄笛声。新店镇望夫山小学倚荷靠竹,十分雅致,是一块潜心学习的好地方。历经12年的发展,昔日一所名不见经传的村小,何以能成为赤壁农村教育的一个窗口?学校老师和周边的老百姓一致表示,戴木华功不可没。

锻造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1996年,戴木华从师范学校毕业,怀着一颗热爱教育、回报乡土的赤诚之心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村教师。2004年成为望夫山小学校长。当时,全市大多数村小都面临的窘境——教学设施滞后,师资老化,教学方法陈旧,教学手段落后——导致有些村小生源大减,出现了“6师教8生”现象,有的学校还成了“空壳”,望夫山小学也免不了面临这样的危机。

“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设备设施,改革教学手段,创设良好环境,让乡里的孩子跟城里孩子一样享受好的教育”,这是戴木华给自己定下的任期工作目标。

2013年,学校被确定为省均衡教育项目投资单位,教学楼全面翻新,多功能室全面改造配齐,校门、院墙改造、运动场改造,塑胶跑道铺设的硬件建设等等,任务十分艰巨。为了确保验收,整个暑假戴木华与民工同吃同住同做工。在他的带头努力下,学校按时完成了建设计划。教师们由衷感叹:这样的校长真是难得!

在他的努力下,望夫山小学变了:教学楼、办公楼、生活区三区错落有致,水泥通道环绕校园,塑胶运动场生机勃勃。图书馆、电脑室、实验室、体育器材室一应俱全,这所乡村小学也变得“洋气”了。

学校硬件上去了,如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提升学校品味的重要因素。如何提高每一名教师的素质,戴木华坚持执行两点:一是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教师,二是用远大的目光去培养教师。

他的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教师。为了让教师的教学手段不断更新,学校多次派教师参加省市培训学习,回校后又组织学习和交流,教师们的综合素质在这种浓厚的学习氛围中不断提高。上学期,学校张慧老师参加“一师一优课”网上晒课,十分忐忑,为了帮助张慧老师,戴木华多次听她上课,并把教研室的教研员专程请来“磨课”。在他全方位的帮扶下,学校教师发展迅速。在去年10月的“一师一优课”评选中,学校三位老师参加均获得了“优秀奖”。

2006年,戴木华意识到,信息技术教育将是今后教育发展的方向。考虑到学校地处偏僻农村,师资薄弱,资金缺乏,他与村委会沟通并获得支持,村里为学校捐建了一个简易的电脑室。

在戴木华的倡导下,老师们从零基础开始,最后均掌握了电脑操作方法并能轻松运用于教学。戴木华紧接着要求全校教师都要用网络教育资源上课,并定时请专家来给大家讲解。

做180位学生的慈父

学校180名学生,就有三分之二是留守儿童,这些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安全时刻都牵动着戴木华的心。戴木华像一位慈父,关爱着每一名孩子。

2011年初冬的一个早上,他发现在前来上学的学生中有两个男生穿的还是破烂的凉鞋,经过了解后得知,兄弟俩的母亲是一名聋哑人且毫无劳动能力,全家都靠父亲外出打工维持生计。知道情况后,他当即发动全校师生捐献,同时他还联系上赤壁市单车俱乐部,为他募得了大量的衣物和学习用品。

2012年开学不久,一位叫饶程的女生经常迟到、缺课,戴木华通过走访得知她家里情况极为特殊,全家六口人就有三口人常年生病,父母常年在外,而自己也患了一种罕见的疾病,急需手术,家里无法解决巨额医疗费用。于是他奔前跑后,发动社会力量来帮助她们,终于联系上了赤壁热线和立华传媒,建立了专项募捐帐户,筹集到了足够的医药费,并联系上了上海的一家专科医院,免费为其做手术。出院后,家长拉着他的手说,您真是我们全家的大恩人啊!

为了让远在外地创业打工的家长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学校成立了“五点半学校”,设立“亲情电话”,这些措施很好地联络了家长与学校的感情,各年级学生家长从全国各地打来电话说:把孩子交给你们这样的学校,我们放心。

安全无小事,任何疏漏都会造成不良后果,关键时刻,戴木华果断地保护学生安全。2015年6月2日,一场特大暴雨袭击了新店镇,望夫山小学四面被水包围,为了避免学生淌着洪水上学发生意外。早晨五点半,戴木华就带领教师冒雨守护在学生上学的危险路段。学校进出的路段被洪水冲断,为了通知学生,他拖着不太方便的左腿,淌着齐腰深的水几次进出学校。当学校接到市教育局停课的通知时,学生有的留在学校,有的已被教师护送回了家,留在学校的,他又一个一个安排教师护送回家。当他亲自把最后一个远道学生送到家长手上后,此时已是下午两点了。事后,学校老师们心有余悸地说,要不是校长的果断指挥,真的难免出现什么事故。

做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一次,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篇课文时,当他问学生们有什么理想时,有的说为了今后能在大城市生活;有的说要离开家乡走向山外;有的说要赚很多钱不再回来……

孩子们的回答突然让他意识到,家长们素来以孩子“跳农门”为目的,把逃离家乡作为方向。而农村学校置身乡土,师生都来自乡土,丢掉乡土之基,斩断与乡土的精神脐带,必将成为精神上无根的人。

自2015年始,他提出了“弘扬乡土文化,创建乡土校园”的办学思路,以“红色文化”为根,“传统文化”和“茶文化”为魂,创建了红色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和茶文化教育基地,通过“展一方乡景,承一方乡风,汲一方资源,拓一方乡情”让学生全面了解家乡,热爱家乡,进而了解袓国,热爱祖国。

为了潜移默化熏陶学生,学校一系列环境布置,从乡土文化走廊,楼梯间展示墙、个性教室的布置到“乡情园”的建设,都以当地的风土人文,历史掌故为主。同时,他主持编写了校本教材《我的家乡望夫山》,从乡土文化中提炼出“信念、理想、坚强、奋斗”作为教育元素,主持编写校歌,设计校徽、校旗。从学校总体目标的构建,到每一处图案的甄选,他都细细琢磨。有时为了想出一个好的创意,甚至彻夜不眠。

近年来,戴木华先后获“赤壁名师”、赤壁市“优秀校长”和咸宁市“十佳师德标兵”等荣誉。他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做一名乡村教育的守望者。

(责任编辑 周小益)

猜你喜欢
乡土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乡土人才选好更要用好
乡土中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学校推介
芬芳乡土行
读《乡土中国》后感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