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秋悲秋

2016-11-05 00:10
新作文·初中版 2016年10期
关键词:秋蝉悲秋北国

刘禹锡有诗《秋词》: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抒发了诗人畅达的胸怀。而第一句确实也说出了自古以来大家对秋天的伤怀。小编到了秋天也每每有着低落的情绪,曾经写过一句话:“秋风是死神的催令兵,秋风渐深,万物凋零,每当秋风吹起,我都不寒而栗。”古时行刑总在秋后问斩,也是顺应秋天肃杀的氛围。

屈原《楚辞·九辩》:

“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杜甫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道尽了自己老来的凄凉和境遇的坎坷。

郁达夫的名篇《故都的秋》虽然基调并未很悲凉,却有一种平静中淡淡的忧伤。

故都的秋(节选)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不逢北国之秋,已将近十余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说到了牵牛花,我以为以蓝色或白色者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色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方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像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着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的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地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吗?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赏秋乐秋伤秋悲秋,秋天可说是四季中少有的让人既悲且喜的时节。秋天有这么多的面孔,也有这么多的味道。品蟹、饮酒、赏菊、吟诗,秋天雅;落叶、秋风、秋雨、秋蝉,秋天悲。 在十月,仔细品味秋的味道,欣赏大师的文字,体验时代相传的习俗。不负秋天。

猜你喜欢
秋蝉悲秋北国
村口那座山
秋蝉礼赞
调畅情志 远离悲秋
江南如今到北国
白桦生北国
白桦生北国
蚂蚁和秋蝉
北国红豆
秋蝉
从琵琶曲《思春》到粤乐《悲秋》的乐调考证与传播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