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er支持下的App混合式学习研究*——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

2016-11-07 02:59苑新美
现代教育技术 2016年6期
关键词:课程教师教学

王 云 苑新美



Tower支持下的App混合式学习研究*——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

王 云 苑新美

(山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与传媒学院,山西临汾 041004)

文章从Tower支持创建团队、发布任务、协作讨论等功能出发,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为例,构建了Tower支持下的App混合式学习模式,设计了基于该模式的教学实施流程,验证了Tower支持下的App混合式学习能有效地促进教学和学习,为相关领域的理论和实践研究提供了借鉴。

Tower;App;混合式学习;学习科学与技术

引言

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混合式学习在人类日常学习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位置。所谓混合式学习是指“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数字化或网络化学习(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1]。Tower是一款由成都彩程设计有限公司于2012年推出的支持在线项目管理的工具。Tower支持下的混合式学习模式能克服传统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性不高、重理论轻实践、师生互动机会少等问题,为增强师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供了一个崭新的学习支持平台。教师通过Tower创建团队、发布任务、共享文件,学生通过Tower在线讨论、协作编辑,整个过程可以与团队成员随时随地地进行交流与讨论。

“学习科学与技术”是一门文理结合的交叉性课程,课程涉及的内容相当广泛,包括教育技术、课程教学、脑科学、认知科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将Tower引入“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中,采用混合式学习,既能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比如,Tower的“周报总览”里可以看到学生本周完成的任务量、本周新增任务以及本周周报,学生可在“发表评论”里发表意见、反馈学习情况。教师只需发布任务,学生只需签收愿望清单,“消费”完之后进行评价。这种“外卖式”的学习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愿望,加大了学生的参与度,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一 Tower教学平台的功能分析

教师可以通过Tower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控制,学生可以通过Tower将学习情况反馈给教师,教师再根据学生的反馈及时地调整教学进度。

1 项目管理

教师“项目”区创建团队项目,一个班级的学生作为一个团队。项目创建后,教师添加新任务实现资料的共享,并随时查看已归档的任务清单;师生在讨论区进行一对一的问题解答;学生在文档区记录日志、心得、问题、歧义等;师生在文件区上传附件,形成一个学习共同体,实现共同学习。

2 时间管理

在“日历”区中,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创建新的日程安排,七天为一个周期。学生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设定短期目标,每天完成自己设定的任务,避免冗长的时间限制活动的自由度和学习的热情,既节约时间,又收获知识。

3 数据统计

“动态”区会显示教师发布的材料、提出的思考、上传的文献材料、微课资源、学术文摘任务等,并显示学生的学习情况。“通知”区会显示团队成员的新增人数、学生任务完成数量、作业上传人数等数据。

4 搜索机制

在学生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对所学内容若有困惑,可在搜索框中及时查询。相比传统的打开浏览器查阅,此搜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查询后,也可将内容共享到文档区中,供大家共享。

5 自我控制

“自己”区是个人展示个性的地方,可存放作业、作品、图片、文字、文件、材料压缩包、教师发布的任务等。当所有的任务都完成的时候,系统显示都完成了。锻炼学生快速、高效地完成任务的能力,避免养成拖沓的习惯。

6 兼容机制

Tower适用于企业、公司、学校等,迎合了各种学习者的需求,在浏览器中可以直接下载应用。智能手机中Tower App兼容ios版、Android版、微信版等。

二 Tower支持下的App混合式学习模式的构建

Tower支持的App混合式学习模式如图1所示,包括前期分析、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教学评价三个阶段[2][3][4][5][6]。前期分析包括学习需要分析、学习内容分析、教学环境分析,教学环境包括课堂教学环境和在线学习环境。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阶段从课前、课中两个维度去考虑,结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针对问题、案例、项目、分歧设计出相应的教学策略[7]。教学评价阶段是以周为单位计量的,避免时间和精力的浪费;评价包括组内自评、组间互评、师生共评。

1 前期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

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需求,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偏向、学习风格、初始知识技能等。2015年9月,笔者对山西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专业的30位硕士研究生进行了学习需求问卷调查。该调查将学生的内外学习需求进行细化,分解为若干维度:本课程学习的现状、学习本课程的需求、手机支持的系统等[8][9]。

①内部学习需求。调查结果表明,在课程学习现状方面,78%的学生想通过“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掌握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7%的学生想通过学习掌握理论知识,13%的学生想通过学习掌握技术、提高实践操作技能,而只有2%的学生想学习其它知识。在课程需求方面,69%的学生表示很愿意使用混合式学习体验学习的乐趣,希望通过网络技术与课程相结合进行学习,并希望可以与教师互动,解决一些疑难和困惑;28%的学生希望使用网络授课模式,想体验在线学习;3%的学生希望继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方法,认为混合式学习在本课程中开展比较困难。

②外部学习需求。调查结果表明,97%的学生使用智能手机,认为采用这种混合式学习方式,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快捷简单,操作方便,而且能充分发挥智能手机的学习功能;46.6%的学生智能手机支持Android系统、30%的学生使用ios系统、22.3%的学生使用小米系统等;所有学生手机系统都支持安装Tower App。

(2)学习内容分析

“学习科学与技术”被分成了10个专题,每个专题有3周的学习时间,一个小组负责一个专题,每个小组2~3人。上课前一周,教师会把需要完成的任务上传至Tower,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如图2所示。

图1 Tower支持下的App混合式学习模式

图2 课前发布学习任务图

(3)教学环境分析

①课堂教学环境。教师课前传给学生的材料,其中一部分是需要理解和内化的知识。课堂上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Tower App平台支持学习,集思广益,发散思维,并可及时记录小组意见,传送到讨论区。

②在线学习环境。在Tower App讨论区,教师会预留一些思考题,学生针对自己的学习情况灵活把控,基础差的可以及时巩固,基础好的可以强化学习。在Tower App的“日历”区学生可以天为单位写日志,在网页版“周报”区学生小组可把这一周的学习总结汇报到这里,以便教师跟踪查阅,及时进行疑难解答。

2 教学策略和教学活动

(1)教学策略

①质疑启思。教师借助Tower创建学习团队,在课前预习阶段给学生提供一系列教学支持,启发引导其主动学习。教师鼓励学生大胆思考和质疑,打破思维定式,提出不同的见解和想法,从而拓宽学习视野,提高创新能力。

②合作交流。小组成员是一个学习共同体,当然,一个小组也可以与其它小组建立更大的学习共同体,在合作中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与合作能力。学生利用Tower自主学习相关内容,疑难困惑可以求助小组成员或教师,在线讨论时也能借助网络查询。教师针对学生的问题,进行一对一讲解,实现个别化指导。

(2)教学活动

①课前:问题引导。包括文献资料的上传、重难点问题的提出、生活案例的分享、文献阅读笔记的共享、引导材料和微课资源的推送等。

②课中:协作讨论和问题解决。包括解决课前预留问题、讨论新概念、小组结合主题讨论、分享问题解决方案、教师总结问题解决方案、师生深入研讨最佳解决方案、汇总Tower问题、重难点剖析、一对一解答、巩固知识点、建立奖励机制等。

3 教学评价

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知识掌握程度、教学进度、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进行评价,评价分为三种:①组内自评。依据小组成员参与讨论次数、周报完成频率、资料搜集完善度、角色扮演积极程度等进行评价。②组间互评。依据小组学习动态频率、小组内部团结性、热情度、小组互助程度、阅读文献资料进度、小组作业精致性等进行综合评价。③师生共评。依据消息回复次数、任务点击次数、资源点击次数、在Tower的行为表现、阅读频率、日志反思情况、问题提问次数、文档文件上传量等进行评价。

四 Tower支持下的App混合式学习实施

综合考虑“学习科学与技术”课程的学习内容,根据课程学习现状、学生需求、智能手机的普及率等因素,构建了Tower支持下的App教学实施流程,如图3所示。该流程主要分为三大模块: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反馈总结[10]。

图3 Tower支持下的App教学实施流程图

1 教学准备

(1)制定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不是传统的对一节课的计划,而是对一周的计划,按照“大集体—小团队—日安排—周计划”的方式开展。教学方案主要考虑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日志、学生周报、分组情况、专题主题确定、互动交流、作业完成记录、量规等方面。

(2)熟悉Tower教学平台

在教师创建Tower并以班级为单位组织项目团队后,学生通过“下载App—邮箱注册—登录”的方式进入Tower学习平台,找到“学习科学与技术”项目团队,点击进入团队的虚拟学习社区。学生应该熟悉的内容有:激活账号、实名认证、设置切换团队、查询任务清单、建立新讨论、上传文档、记录日志、消息推送、搜索资料等。

(3)准备学习资源

学习资源主要包括:专题小组PPT、国际会议视频、暑期会议资料、会议音频资料、相关文献荟萃、文献读后文摘、专著资源、学术论文、微课制作软件、微视频相关资源。

2 教学实施

(1)问题导入

由于课程重难点较多,教师对知识点进行了细化分解,创建了“学习科学与技术”项目团队,教师将自己设置为超级管理员,并设置各小组的组长为管理员。访客没有权限查看任务或课程内容,而且Tower资源对于访客是隐藏性的。对于教师发起的问题,学生可随时在线留言;对于学生发起的问题,教师看到后可随时回复。在问题创设的情景下,消息通知会发送给所有小组同学,及时提醒学生查看未完成的任务。教师在上课前几分钟会随机提问几位同学的学习情况,检验其是否本人完成任务、是否复制粘贴、是否查阅文献资料等。另外,教师根据消息动态变化频率,分析学生学习情况来调整教学进度,改变下一个问题的难度系数(教师问题导入如图4所示,学生消息动态变化跟踪如图5所示)。

图4 问题导入示例

图5 学生消息动态变化图

图6 作业内容示例

图7 小组讨论示例

(2)学习活动组织

①独立思考。课前教师预留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学生拓展空间进行发散思维。如教师上课前一周给学生布置作业为“儿童观察记录”,并上传至Tower,要求学生把观察到的儿童行为记录下来并分析,学生陆续在上课前完成了作业。教师随机抽查了3位同学的作业,答案几乎没有重复的,说明每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观察到的儿童行为,依据相关理论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部分作业内容如图6所示)。

②小组协作。小组协作的前提是要有共同的开放性学习主题。学生小组的成员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会在课堂中积极展开讨论,由组长收集、归纳、提炼讨论意见和结论,上传至Tower讨论区。对于本专题讨论出来的成果,如专题三,学习共同体专题中的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实践共同体内涵等,小组成员都可以下载、收藏或点赞(Tower网页版小组讨论如图7所示)。

③角色扮演。教师把每个专题分为三周的探究学习任务,按照“集中授课—课堂探究—成果演示”的形式进行:第一周教师结合Tower与学生面对面交流,第二周师生围绕专题主题开展探究,第三周展示学习成果,由组长负责展示作品并分享创作思路、创新点等。角色扮演分为两种:一种是“导演—演员—导演”,即学生在Tower搭建的虚拟学习社区里自编、自导、自演,包括课堂活动的组织、汇报成果的展示和管理、行为和言语的评价、情境的协调安排、思想和情感的沟通、总结等;另一种是“医生—病人—医生”,即学生通过Tower实现“望闻问切”,包括课上分心走神的纠正、难点的提问、书评的指正、阅读笔记字句正误的诊断、学习过程的改进等。

④激励机制。包括:竞赛激励——教师以某一个专题提问数量多少方式来展开教学,每个小组都争先恐后地提问,组长负责记录问题,及时传至Tower;在给定的时间内,问题提得最多的小组获胜,获胜小组成员每人都可享受减少Tower的一个任务量的优惠。尊重激励——本研究采取的是“点名A—A、点名B—B回答问题”的方式,这样做一方面是消除A同学的恐惧心理,另一方面是激发B同学的求胜心理;教师在此过程中尝试记住学生,既是对学生的尊重,又能活跃课堂气氛。设疑激励——教师在Tower上挑出最具有代表性的10个问题,放入文件夹“TOP 10”中,要求学生按点赞数量选取其中3个,每个小组上传3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3 反馈总结

(1)数据统计

包括任务点击频率、文献资料包下载量、日志完成时间、搜索次数、系统消息通知、点赞次数、与教师在Tower的线下讨论次数、交流内容的有效时间等。

(2)用户反馈

①线上反馈。包括课程内容是否具有前瞻性,课程内容设置的满意程度,教师的授课特色,教师发布的案例能否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学习时间长度、学习过程等是否令人满意等。

②线下反馈。包括解答学生问题的时效性、任务响应时间、分享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使用Tower软件的频率、经常使用Tower软件的哪些功能等。

五教学效果及启示

1 教学效果

(1)分解了课程的重点和难点。Tower以团队为核心,基于项目发起讨论,把综合性的课程内容细化分解成有梯度、有层次的内容,剖析专题章节的重点和难点。教师把每个任务添加到讨论列表下,每位成员被分配不同的任务。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利用Tower识记、巩固并强化所学知识。Tower提供了在线讨论、文件共享、任务管理、日程安排、查看在线文档功能,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支持。

(2)提升了学生的信息检索能力。Tower是课堂学习的伙伴,其平台有来自于专家、学者的论文、文献资料包等丰富资源,想学什么、如何学、在哪里学的决定权都在学生手里。对于Tower上需要了解的知识,可以到知网、万方、百度、谷歌等进行检索。Tower帮助学生记录学习过程、查漏补缺,并督促学生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学习,有序推进了知识获取的进度。

(3)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教师钻研课程内容,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需要学习的问题交给学生讨论。学生在讨论时,教师给予一些适当的引导。活动结束后,学生上传结论至Tower,组长发言。利用信息技术创设问题情景,让学生敢于质疑和批判,能激发学生协作交流的欲望,并体会到成功的喜悦。

2 教学启示

(1)教学策略是教师组织有效教学活动的基础。在Tower支持下的混合式教学活动中,采用角色扮演、激励措施、反思启发、合作学习等学习策略,通过眼神、表情、声音、手势等符号刺激学生,在动态的学习环境里,使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并深入感受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2)教师对教学活动的整体把控是保障课堂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因素。虽然课堂时间是有限的,但学生小组为了共同的学习目标常常需要合作,合作的过程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在实际教学中,合作时间、合作内容、小组成员参与程度等问题常常不可控。所以,针对以上问题,教师需要对教学活动进行整体布局,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网络支撑平台是混合式学习的关键因素。混合式学习将传统课堂和互联网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网络支撑平台在混合式学习中是必不可少的。学习者借助网络支撑平台的资源,在实践社群中完成知识的建构。

参考文献:

[1]何克抗.从Blending-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2]徐梅丹,兰国帅,张一春等.构建基于微信公众平台的混合学习模式[J].中国远程教育,2015,(4):37-39.

[3]杨慧,徐慕娟,朱正刚.基于微信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实践研究——以护理管理学课程为例[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5,(12):50-53.

[4]范文翔,马燕,李凯等.移动学习环境下微信支持的翻转课堂实践探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5,(3):90-93.

[5]朱学伟,朱昱,徐小丽.微信支持下的移动学习平台研究与设计[J].中国远程教育,2014,(4):78-79.

[6]姜玉莲.基于微课程构建开放教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J].中国远程教育,2014,(3):54-57.

[7]安涛,李艺.教育技术理论的范畴体系与核心问题[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17-19.

[8]谢幼如,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40-142.

[9]赵国栋,原帅.混合式学习的学生满意度及影响因素研究——以北京大学教学网为例[J].中国远程教育,2010,(6):35-37.

[10]白文倩,李文昊,陈蓓蕾.基于资源的混合式学习的教学设计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1,(1):42-43.

编辑:小西

Research on the App Hybrid Learning Supported by Tower——Take “Lea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as an Example

WANG Yun YUAN Xin-mei

Based on the Tower’s functions of creating team, releasing tasks, discussing collaboratively and takingas an example, the App hybrid learning model supportedby Tower was constructed. The instructional implementation process based on this model was designed, and the effective influence of App hybrid learning under the support of Tower in promoting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was demonstrated, providing reference for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research of related field.

Tower; App; hybrid learning; Lear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40-057

A

1009—8097(2016)06—0060—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6.06.009

本文为山西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高等学校教育技术学专业人才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项目编号:20141028-4)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王云,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网络教育与远程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邮箱为wyspn@126.com。

2015年12月19日

猜你喜欢
课程教师教学
最美教师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微课让高中数学教学更高效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教师如何说课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