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英语协同翻译教学活动社会网络分析

2016-11-07 03:45
现代教育技术 2016年6期
关键词:专业英语英语翻译编码

张 莹



专业英语协同翻译教学活动社会网络分析

张 莹

(曲阜师范大学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山东日照 276826)

技术支持下的协作学习成为提升专业英语翻译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引起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文章选取山东省某高校教育技术专业的48名本科生为实验对象,开展了为期4周的专业英语在线协同翻译教学活动,并应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活动中的交互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协同翻译活动中学生的讨论主题主要集中在“信”层次;各小组交互形成互惠性社会网络且各小组之间无明显差异,表明各小组均能积极参与到协同翻译活动中。

专业英语;协同翻译;知识建构;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引言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的交往越来越频繁,急需大批高素质的专业英语人才。专业英语是高校开设的一门专业课程,是基础英语的延伸[1]。专业英语教学旨在培养能直接查阅相关专业或领域信息、具有国际视野及过硬专业技能的复合型人才[2]。但是,专业英语翻译课堂教学仍拘泥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知识由教师单向传递给学生,师生之间的互动有限,学生之间也缺乏必要的合作和交流[3],导致大学生对专业翻译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缺乏信心,教学效果令人担忧。

为了更好地培养专业英语人才,研究者们从不同角度结合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对专业英语的教学模式、教学策略等多个方面的改革思路进行了探讨。随着协作学习理念在全球的盛行和发展,越来越多的专业英语教师开始尝试在专业英语课程中开展协作学习活动。与传统的个体学习相比,协作学习通过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有效协同,有助于促进学生进行更高水平的思考[4],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促进学生学习绩效的最优化,其基本原理可以归纳为“深度互动,信息汇聚,集体思维,合作建构,多场协调”[5]。

一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研究现状

为了改善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现状,提高教学质量,众多学者已经开展了大量有价值的研究工作。如李华[6]指出,专业英语翻译教学要让学生学会从语法分析、专业范围、上下文逻辑关系、行文习惯、文体特征来分析和改进翻译结果;廖福妹[7]分析了机械专业英语语言的特点,并对翻译过程中的易错点,如长句子翻译、被动语态翻译等,提出了相应的翻译策略;卜玉坤[8]则利用专业语言翻译多媒体教学系统进行专业英语翻译教学训练,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翻译技能。

近年来,随着合作学习在国际上流行,我国学者开始关注合作学习法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如方俊柏[9]从合作学习的视角出发,提出了大学专业英语翻译课堂教学的三种合作模式,分别是个性化合作学习、交互合作学习和协调合作学习;同时发现,合作学习模式下的翻译课堂能给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更多的交流机会,有助于构建新的知识体系。孟玲筠[10]研究了合作学习对专科院校学生专业英语翻译态度与翻译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对英汉翻译教学应用合作学习持积极态度,同时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英汉翻译成绩。

但总的来说,合作学习法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研究大多集中在综合教学、阅读和写作方面。较之专业英语阅读和写作教学,合作学习法在翻译教学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多关注翻译技巧的训练与学生成绩的改善。Web环境具有资源丰富且便于分享、互动性强等优势,如何基于Web开展协同翻译教学以提高大学生对专业英语翻译的兴趣和自信心,是当前高校专业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二协同翻译教学活动设计

本研究使用内容分析法研究协同翻译活动中学生的知识建构和交互主题关注情况,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研究学生小组之间的交互情况。

1 参与者

本活动的参与者为山东某高校教育技术学专业的大三学生,全班共48名学生,分成12个小组,每组包含4名成员。该班学习氛围活跃,学生具有较好的信息素养和一定的网络学习经验,且对学习平台较为熟悉,能够很好地进行网络协作学习活动。

2 协同翻译教学活动

本活动的开展依据具有开放学习管理系统和内容创作系统的网络平台进行,该平台为本次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协同编辑、批注、评论和讨论等功能。

本次活动为期4周,共4个阶段——组内协同翻译、组间协同翻译、组内协同修正和评价总结。整个协同翻译活动开展的过程信息都将自动存储到平台数据库中,同时教师可以全程监控协同翻译活动的进展。活动的具体流程如下:

第1周,选文分组,开展组内协同翻译。授课教师选取12篇不同主题的专业英语文章,每篇文章制作成一个学习元。然后,将该班48名学生分成12个小组,将待翻译的文章指派给每个小组,并在每个小组指定一名组长(负责组织、协调小组翻译)。接着,开展组内协同翻译。各小组查阅资料,在讨论区针对翻译遇到的问题开展讨论,通过协同编辑功能分段翻译。

第2周,开展组间协同翻译。小组之间进行评论、校对翻译、在线批注、提问题等操作,并要求每个小组至少选择其他4个小组的翻译进行评论、批注等操作。

第3周,开展组内协同修正。组长组织成员对其他小组所提出的修改意见、疑问等进行内部讨论协商,确定需要修改的句子、需要润色的翻译等,最终定稿提交翻译作品。

第4周,进行总结评价。教师制定评价量规,小组之间开展互评,师生集体反思活动收获,总结提炼翻译技巧和经验。

3 数据编码

为了分析学生在知识建构过程中所关注的交互主题,本研究采用内容分析法归纳总结出9个主题,具体为词汇、语法、语义、语序、流畅、优美、格式、过程、态度,如表1所示。

本研究采用翻译主题分析框架对协同翻译活动的交互数据进行编码。从平台后台导出本次活动的交互数据(包括评论、发帖、批注、修订)共677条,其中批注93条、评论257条、讨论62条、修订255条。编码过程中采用的分析单元为具有明确指向意义的句子。如果一条数据中含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意思,那么编码的时候就按照先后顺序依次编码。例如,一条数据前半部分是语法主题,后半部分是关于格式的问题,那么最终编码就是语法、格式。

表1 交互主题分析框架说明及样例

三协同翻译教学活动效果

1 翻译测试

在协同翻译活动前后,分别对学生的专业英语翻译能力进行了测试。前测为教师布置的专业英语短文翻译任务(200字左右)。后测试卷由任课教师编制,共包括五道翻译题(每题100字左右),测试时间为45分钟。测试用的材料均经过两位具有多年专业英语教学经验的任课教师的审阅,以此来确定信度。同时,前后测的批阅也是由这两位任课教师按照相同的标准进行。

本研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学生前后两次测试成绩进行分析,以检验协同翻译活动对学生专业英语翻译能力的影响,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翻译能力前后测试成绩独立样本t检验

注:**p<0.01,A代表后测成绩,B代表前测成绩

表2说明,后测成绩的平均分比前测成绩的平均分提高了4.6,且两次成绩存在非常显著的差异(p=0.002<0.01),表明此次协同翻译活动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翻译能力。孟玲筠[11]研究了合作学习对专科学生专业英语翻译态度与翻译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学生对英汉翻译教学合作学习持积极态度,同时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英汉翻译成绩。本文的研究结果与其一致。

2 交互主题分析

两位任课教师以主题编码框架为基础,进行独立编码,并以交互数据类型为单位,进行编码者信度测试。有研究表明归类一致性指数大于0.75,表明编码具有很高的信度。在编码过程中,两位任课教师若遇到不确定的情况,会针对分析框架进行协商,然后再进行编码。最后测得四部分编码的归类一致性指数为:评论76.95%、批注77.27%、讨论84.38%、修订83.19%,平均编码的归类一致性指数为79.60%。

表3为根据交互主题对所有分析单位进行编码后取得的结果。为了便于分析学生关注点与教学目标的关系,本文对所得编码数据进行了处理:将过程和态度两项剔除,词汇、语法、语义和格式归为“信”;语序、流畅归为“达”;优美归为“雅”,得到如表4所示数据。

表3 协同翻译过程主题分布

表4 主题-翻译层次分布图

根据表4主题分析数据表可以看出,除了态度,学生在专业英语协同翻译过程中关注最多的是语义(168条),这说明学生在协同翻译过程中更倾向于直接给出翻译或评价翻译的正确性。根据表4可以看出,学生在协同翻译过程中的讨论主要集中在“信”这一层次(占42.45%),说明学生在协同翻译的过程中总体上对翻译语言表达的流畅性、专业性和简洁性的关注度不高。因为教师在确认翻译文章和分组后就没有再参与到活动过程,所以本次协同翻译活动中的交互主题属于学生自发关注。因此,学生将主要关注点放在翻译的正确性上,在一定程度上是受到了翻译任务的影响,还可能是因为学生自身的翻译知识不足,不能很好地将语法知识表达出来。

做好翻译工作要求译者具有良好的译语和原语语言基础,还应有一定的翻译技巧和翻译理论知识。因此,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的重点应在于积累词汇和翻译技巧、学会运用语法知识等。

3 社会网络分析

本研究以小组为单位,使用Excel、Ucinet及NetDraw等软件对本次活动的交互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本研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最常用的两个指标——凝聚力分析和角色权力分析[12],对协同翻译活动形成的动态、有向的网络进行分析。

社群图是反映一个网络整个情况的图表,社群图中的节点代表各个小组,节点之间的线代表节点与节点的关系,箭头代表信息的流向[13]。网络的凝聚力主要通过密度、聚类系数以及平均度等指标表现。如图1和表5所示,班级48名成员分成的12个小组所形成的社会网络的密度为0.65,说明该网络有着65%的网络连接,是一个较为密集的网络,表明各小组之间基本都存在交互。该社会网络中的每个节点平均拥有7.17个连接,说明每个小组基本上都与其他小组进行了交互。该网络聚类系数为0.85,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了各小组之间的联系十分紧密,形成的社会网络连接密集。该网络两点之间的平均距离为1.3,说明网络中的每一个小组通过1.3个小组即可到达另一个小组,也从侧面反映了该网络连接紧密。

图1 协同翻译活动社群图

表5 协同翻译社会网络的基本属性

网络中角色权利主要通过中心性来体现。中心性是衡量一个节点在社会网络中寻求互动的程度,即一个节点在网络中接触别人的能力,一般用节点的点度中心性、中介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来表示。其中,点度包括点出度(Out-degree)和点入度(In-degree)——点出度指的是该点所直接指向的其它点的总数,点入度指的是直接指向该点的点数总和。一个具有高点度中心性的节点,会在网络中拥有许多与其他节点之间的直接联系,从而拥有较大的权力。相反,居于网络边缘的节点则在关系形成过程中是不活跃的。中间中心性和接近中心性都关注的是节点之间的控制性,中介中心性越大,说明该节点占据的位置越重要,控制信息传播的能力越大;而接近中心性越小,说明该节点越居于核心位置,从而越不受控制。

由表6可以看出,所有小组的点入度和点出度都比较大,说明每个小组都较为积极地参与到了活动中。其中G4的点出度最大,说明G4输出的信息最多,积极地对其他小组提出了建议意见;G2点入度最大,说明G2的翻译普遍受到其他小组的关注。总的来说,除G2外,每个小组的点入度和点出度都几乎大于小组总数,说明每个小组都积极参与到活动中。G11的中介中心性最大,说明G11在协同翻译活动中处于控制信息的地位,整个协同翻译活动信息流动不可能被个别小组控制(3.43%这个数值非常小,可以忽略不计)。

表6 协同翻译活动各小组中心性指标表

四结论

本研究只分析、关注了协同翻译活动的知识建构情况和小组之间的社会网络结构。通过采用内容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活动交互数据进行分析,本研究发现在在线协同翻译教学活动中,学生的讨论主题集中在信、达、雅三个层次,且对翻译正确性的关注度较高;小组交互形成的社会网络为互惠性网络,各小组之间角色无差异,均能积极参与到协同翻译活动中。未来,可以就学生不同专业知识水平的协同翻译进行研究。而在不同教学风格的教师的指导下,协同翻译的结果也会有所不同。如果收集教师的指导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不同的指导风格产生的效果,从而了解每种教学风格的优势和劣势,为协同翻译教学提供有效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张玲,李於洪.拼图式教学法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0,(1):74-78.

[2]丁自华.“适性、适度、适时”理念在专业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继续教育研究,2012,(8):174-176.

[3]Yang X, Li J, Guo X, et al. Group interactive network and behavioral patterns in online English-to-Chinese cooperative translation activity[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15,(25):28-36.

[4]Huang H W, Wu C W, Chen N S. The effectiveness of using procedural scaffoldings in a paper-plus-smart phon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context[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12,(2):250-259.

[5]祝智庭,王佑镁,顾小清.协作学习:面向知识时代的学习技术系统框架[J].中国电化教育,2006,(4):5-9.

[6]李华.谈物流英语课程中的翻译教学[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490-492.

[7]廖福妹.机械专业英语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J].长沙:长沙大学学报,2010,(1):123-125.

[8]卜玉坤.高校专业英语翻译教学训练探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2009,(6):133-134.

[9]方俊柏.合作学习视角下的大学专业英语翻译教学策略研究[J].教育界,2009,(2):157-159.

[10][11]孟玲筠.合作学习对英语为外语的学生英汉翻译能力提高的作用[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10:24.

[12]Cho H, Gay G, Davidson B, et al. Social networks, communication style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a CSCL community[J]. Computers & Education, 2007,(2):309-329.

[13]Haythornthwaite C.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An approach and technique for the study of information exchange[J]. Library & Information Science Research, 1996,(4):323-342.

编辑:小西

The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Activities

ZHANG Ying

The collaborative learning supportedbytechnologyhas become one of the important way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professional English translation, whichgot wide attention among researchers at home and abroad. This article selected 48 undergraduate students majoringin education from a s university inshangdong as experimental object, then carried out a four-week professional English online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teaching activity, and analyzedthe interaction data during the activity employing the methods of content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e study found that the students mainly focused on the discussion of believable level during the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activity. And the groups formed reciprocal social network and no obvious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between each group, illustrating that the each team can actively participate in the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activity.

professional English; collaborative translation; knowledge construction; content analysi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G40-057

A

1009—8097(2016)06—0080—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6.06.012

张莹,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教学设计与媒体开发,邮箱为47227882@qq.com。

2015年11月24日

猜你喜欢
专业英语英语翻译编码
城市轨道交通员工专业英语素养构建探讨
翻译转换理论指导下的石油英语翻译
基于SAR-SIFT和快速稀疏编码的合成孔径雷达图像配准
《全元诗》未编码疑难字考辨十五则
英语翻译中跨文化视角转换及翻译技巧探讨
食品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和方法创新
中国谚语VS英语翻译
评《科技英语翻译》(书评)
子带编码在图像压缩编码中的应用
Genome and healthc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