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

2016-11-10 23:57严学文
商业会计 2016年18期
关键词:上市公司制造业内部控制

严学文

摘要:文章从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入手深入分析了当前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现状,并在此基础上就如何完善其内部控制提出了相应对策。

关键词:上市公司 制造业 内部控制

中图分类号:F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812(2016)18-0037-02

一、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上市公司内控环境亟待完善

首先,公司治理结构有待进一步健全。通过分析股份制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可以发现其中存在诸多缺陷和问题。如董事会凌驾于股东大会之上、股东大会被架空、监事与独立董事独立性差无法真正发挥监督实效等现象比比皆是。其次,制造业上市公司在管理方面往往忽略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性,使得企业员工缺乏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等理念,风险意识普遍较为缺失,“三重一大”决策缺乏科学论证,继而引发企业诸多风险。再者,人力资源政策欠合理。部分上市公司未能建立健全合理科学的人员考核及绩效奖惩机制,不利于员工能力的持续提升,从而也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最后,监督机制实施不到位。尽管有的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已建立健全,但还是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来促进其制度的顺利实施,使得内控没有发挥实质作用。

(二)风险评估过程存在较多问题

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面临的技术、法律、市场、运营、监督等方面的风险形式日益严峻,而部分上市公司却尚未形成强有效的风险评估与管控机制,导致风险评估决策较为随意。目前多数上市公司在风险评估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过于片面地分析财务风险。企业往往不深层次挖掘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信息搜集不全面不及时,风险分类不准确不细化,从而无法准确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不利于企业的正常运营。二是无法准确计量财务风险。大多数上市公司尚未依据实际情况及自身经营特点来分析其财务风险并加以准确计量,无法满足风险评估的有关要求并增加了管理难度。

(三)内控活动尚不完善

一是对内部会计制度的建设有所忽略。多数企业往往过于重视企业内部管理制度的健全,却忽略了资产盘点、预算、核对、内部凭证及会计程序等有关制度的建立健全,不利于将内控制度贯穿于各业务事项的决策、执行与监督各个环节。二是对内部人监督机制有所轻视而更偏重于程序监督。缺少强有力的制衡机制,无法对部门实施真正有效的监管,导致有的部门权力过大、部分人员以权谋私等现象的发生。三是重制度建设而轻制度实施。尽管多数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都制定的较为完备,但却在执行方面仍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加之部分公司缺乏与内控配套的奖惩机制,绩效考评的缺失不利于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四)信息与沟通不顺畅

一是不够重视信息与沟通,导致员工内部风气不良,工作中遇到问题不会主动找有关部门及人员进行沟通以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在问题出现时反而会相互推诿责任,无益于问题的解决且不利于员工工作激情的发挥,管理层也无法及时得到有效完整的决策信息。二是部分上市公司管理层级过多,组织机构设置过于复杂且各部门间权责划分不明晰,降低了内部沟通的效率,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往往失真,不利于问题的迅速解决及风险的及时控制。三是企业内外部沟通机制存在诸多缺陷,管理层无法及时获悉决策有关的信息,不利于企业整体经营目标的顺利实现。四是口头和书面传递形式的局限性和单一性使得信息在传递的过程中可信性大大降低,加剧了信息不对称现象。

(五)内部监督未真正发挥实效

第一,趋于形式的监督执行不利于上市公司完全适应当前复杂多变的经济形势。主要表现为:一是管理层有关的约束机制运行不足,内部人控制现象较为普遍,妨碍了内部监督实施的发挥,有的管理层出于某种目的指使财务人员虚假记账,管理层约束存在严重缺失,许多上市公司存在大股东长期占用公司资金的现象,企业内部控制设计存在较大的瑕疵,同时运行起来也有诸多不足,而内部审计、监事会等机构却未能发现或更改等问题,引发了较大的资金风险。二是内部监督机制未持续得到完善从而导致诸多会计监督难题,如财务制度在根据实际情况得到更新后,企业仍然沿用旧的管理机制从而造成管理混乱。三是无法清楚区分会计监督和审计监督,对中介机构及其自身职责无法清晰界定。第二,会计人员良莠不齐,职业道德与专业素养无法紧跟企业发展的步伐,不能有效避免违法违规事项的发生,给企业乃至国家造成了一定损失。第三,企业外部法律救助体系及制度保障的缺失也使得企业外部环境无法完全满足上市公司持续健康的需要。第四,企业内部审计的不独立、内审人员综合素养的不足也使得企业内部监控流于形式,内审地位较为尴尬,无法进行有效监督。

二、完善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的有关对策

(一)进一步健全上市公司内控环境

首先,上市公司应严格按公司法有关规定科学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便于各机构间能够相互制约、监督和牵制。具体为:一是合理设置内部组织机构,明确各部门间的权责利,充分协调内部组织关系,使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真正相互牵制。应合力保障董事会的权限职责,完善董事会有关安全机制,优化董事会决策程序,促进上市公司决策体系的持续正规化;要强化监事会的独立性,进一步明晰其职责权限,为减少职权滥用现象的发生,应依据法律规定赋予监事会相应的监督权力;健全经理聘任及竞争体制,尽可能保障经理层经济利益的独立性及合理性,健全管理层绩效评价体系。二是保障内部管理制度的科学合理性,以有效调节员工、管理层及所有者之间的关系,辅以配套激励措施,以确保管理层经营绩效能够得到合理评价。三是董事会要在内控体系建设中发挥核心领导及推动作用,须加强其监督与约束功能以保证股东利益,同时健全董事会下属预算、价格管理、内审、薪酬等部门的建设,进一步优化上市公司内控环境。其次,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尤其是管理层要以身作则,带头给员工做出表率,共同构建积极向上的良好文化氛围,管理层应避免短视思想和形式主义,注意自身的行为应与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保持高度一致。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使企业文化切实影响到其日常工作。最后,用人机制要确保激励与约束相结合,尤其要注重员工的专业素养及道德修养,保证人才选择的公平公正公开,明确各个职位的权责利,量化各项考核指标,最大程度地提升员工积极性。

(二)持续健全我国上市公司风险评估机制

第一,加强风险文化的宣传,培训企业全员风险意识,为企业风险评估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根据上市公司的实际情况来健全风险预警及风险识别机制,使之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如建立起一套完整的财务指标分析体系,广泛收集企业内外部有效信息,对各类风险做出分析预警并考虑其对企业整体的影响。第三,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结合定量与定性分析方法,在全面掌握与风险有关的准确信息的基础上结合行业优秀管理者的有益经验对上市公司自身的风险进行准确判断,切实提升自身风险分析与识别能力。第四,建立健全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并培养专门的风险管理优秀人才,提升员工对风险控制的敏感度,进一步完善约束及人员评估机制,做到将风险责任真正落到实处。

(三)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活动的有关对策

一是管理层控制活动方面。管理层应将日常经营过程中的信息及时进行记录,从指标和绩效两方面进行横向及纵向对比分析,以切实衡量企业内部监督是否及时和企业经营目标的实现程度。如指标应分为关键绩效指标和综合指标两方面,企业不同发展阶段其关键指标侧重点并不完全相同,应对关键指标合理分解,使企业各员工都能明确自身对企业整体目标实现的贡献率。二是部门管理控制活动方面。企业最终的风险要归结到执行层面,可按业务发展阶段及时间纬度制定一个整体规划,然后层层细化分解至各有关部门,加强协作与交流,保证整体工作进度。三是操作层控制活动方面。操作层涉及到具体工作落实,可将业务流程逐步分级,实现流程从宏观到业务点的细化,将思想转为具体的规范。四是严格遵守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控制活动,业务授权、执行与记录务必分离,相互牵制,规范企业运行。

(四)信息与沟通的有关对策

应及时准确地收集与企业生产经营有关的各层次信息并在内外部及时进行沟通。一要健全内外部信息收集与整理机制,提升信息的有效性,促进信息共享,建立健全信息管理系统以完善内部信息传递,通过网络、市场调查等渠道及时获取外部信息并加以筛选和整合。二要健全信息沟通与传递机制,完善纵向与横向传递,加强内外部沟通协作,如供应商、监管部门、投资者、中介结构等。三要强化信息技术应用,对信息系统的各阶段开发维护进行必要的控制以保证系统的安全性。四要建立举报与投诉制度,实践证明这两种方式是企业掌握信息的有效渠道,基层员工往往对企业经营过程中存在的内控问题有切身的体会且能提出行之有效与实际紧密结合的应对措施,这是上市公司完善内控体系的重要途径。

(五)加强企业内部监督

一是逐步健全企业内部监督机制,明确内审、财务、监事等有关部门及人员的职责权限,对企业经济活动、财务收支、凭证审核等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的监督,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和准确,持续规范企业经营活动。二是为内部监督提供法律与制度保障,会计人员将会计法落到实处才能明确自身合法权益,只有真正贯彻实施法律法规才能真正促进企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三是使内审部门独立于经营管理部门之外并配备专门的内审人员,直接对董事会报告以保证内审结果的权威性。内审人员要评价内部控制的有效性、监督内部控制的运行,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服务。应尽力发挥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更大作用,进一步提高内部审计的地位,掌握恰当的审计测试方法,做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的分析评价工作,培养使用高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不仅要事后分析内控制度是否完善,更要注重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加强财务管控以促进企业经济利益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朱小芳.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研究——基于四川省上市公司的数据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

[2]余海宗,丁璐.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市场评价与盈余信息含量[J].审计研究,2013,(5).

猜你喜欢
上市公司制造业内部控制
2019长三角制造业企业100强
2018上海民营制造业企业100强
行为公司金融理论的现实意义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我国上市公司财务信息披露质量研究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
2014上海民营制造业50强
2014上海制造业50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