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批示从俄国买来的国企——秋林集团116年纪

2016-11-16 02:25综合整理于绍洋
国企管理 2016年1期
关键词:秋林商店

综合整理 / 本刊记者 于绍洋

周总理批示从俄国买来的国企——秋林集团116年纪

综合整理 / 本刊记者 于绍洋

创建于1900年的秋林,先后由沙俄资本家、英国汇丰银行、日本商人和前苏联政府经营,1953年10月有偿移交中国,成为中国国营公司。历经4次扩建改造,秋林公司现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家以商业为主的集团化、现代化大型商业零售上市公司。

1900年俄国商人伊雅·秋林在哈尔滨创立第一家跨国商业企业秋林公司,并将他们家乡的传统饮料格瓦斯带入哈尔滨,并以它们的名字命名。

2015年10月12日,第二届中俄贸易博览会隆重启幕。秋林公司作为迄今为止依然用俄国人名字命名的公司,始终保持着俄式“秋林洋行”的历史风貌,展厅内设立特色食品品鉴区、俄罗斯名曲钢琴演奏区、历史文物展示区、来宾洽谈合作区。俄国来宾在现场体会到了浓厚的俄罗斯氛围,推进中俄两国经济贸易的往来。

创建于1900年的秋林,先后由沙俄资本家、英国汇丰银行、日本商人和前苏联政府经营,1953年10月有偿移交中国,成为中国国营公司。秋林接收经营后,为适应市场经济需求,满足人民生活,先后进行了4次扩建改造,现已发展成为黑龙江省唯一一家以商业为主的集团化、现代化大型商业零售的上市公司。

秋林源起——远东事业先锋

秋林公司起源于19世纪中叶。在俄国伊尔库次克城的一个小商人,名叫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年轻时,沿阿穆尔(黑龙江)流域乘驳船运销日用杂货,每年春风解冻,冰雪融化,他便从伊尔库次克起程,沿江售货给村民,或与猎户交换兽皮,长途跋涉,直达尼古拉耶夫斯克(庙街),入冻时节,大雪封山,再用狗爬犁雪撬这一交通工具,满载毛皮土产,踏上西伯利亚的冰天雪地,回返伊尔库次克,春去冬来,年复一年,在这个广袤千里地区,悟出一条经商生财之路。

1867年他与同乡合资创办了自己的企业,以他的姓名命名为伊·雅·秋林公司,设在尼古拉耶夫斯克开业。这地方是濒临太平洋的港口城市,航通欧美,便利贸易。伊·雅·秋林预见到发展前景广阔,极力扩资,招纳人才,在1869年吸收一名富有的同乡,名叫卡西雅诺夫——是后来的大股东。前后组成六人资本集团,扩大了经营,重点在海兰泡、海参崴、伯力等重点城市建立了百货店,并开办了葡萄酒厂、肥皂厂、火柴厂、染料油漆厂和农机具站等工业企业,由于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于是在1882年改组为“伊·雅·秋林无限公司”,由公司创始人推荐卡西雅诺夫为他的事业接班人,担任伊·雅·秋林无限公司的董事长兼总经理。经营至十九世纪末,秋林无限公司的企业网络遍布俄国的远东大小城镇。它的发展被帝俄舆论谓之“远东事业的先锋”,是俄国的一个具有雄厚资本的巨商。

秋林公司创始人——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

在与伊·雅·秋林共事的多年中,善思敏捷的卡夏诺夫洞察了解了俄罗斯和西伯利亚的经济文化生活,他发现阿穆尔地区粮食只能半自给,而在一江之隔的中国却有丰富的农副产品,他抱着两岸互相通商的愿望,于1884年在距离松花江沿岸居民点最近的哈巴罗夫斯克建立了伊·雅·秋林分公司,开展中俄边境贸易活动。

卡夏诺夫的资本输出,在20世纪初投向哈尔滨。他的经营思想,不局限于单一的百货店,他吸取日俄战后在俄国出现经济危机的教训,主张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开办工厂,以自产的产品支撑商业企业的经营。1900年秋林洋行开业的同年,俄国人生活习惯不可缺少的红茶十分紧缺,他便兴办了红茶加工厂,这家哈尔滨首创的“秋林红茶厂”,一举成名,畅销国内外;1919年他又相继开办了葡萄酒酿造厂和生产伏特加酒、肉肠、卷烟、肥皂、油漆染料等产品的工厂。

卡夏诺夫在他致力复兴秋林洋行时期,1925年2月23日因病逝世,时年74岁。他的死震惊了哈尔滨的外商和有关团体,他们为他举办了隆重的殡葬仪式,将他埋在了哈尔滨外国人陵园,用花岗岩大理石筑成了高大的墓碑,每年的祭日秋林洋行的职工都会列队去扫墓。

19世纪末,秋林无限公司的企业网络遍布俄国的远东大小城镇。它的发展被帝俄舆论谓之‘远东事业的先锋’,是俄国的一个具有雄厚资本的巨商。

秋林回归——中苏友好对接

熟知秋林历史的人们知道,哈尔滨秋林公司曾经是多国统治下经营的公司,先后由俄国、英商、日伪、苏联经营。直到1953年周恩来总理的一份签字改变了秋林公司的命运。

哈尔滨秋林公司曾经是多国统治下经营的公司,先后由俄国、英商、日伪、苏联经营。

在中国,从来没有一家商店如此牵动中央政府的中枢神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周恩来总理审定,一批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干部都参与过具有历史意义的收购秋林工作。

1953年7月13日,中央召开第一次接收委员会(中国政府接收伊·雅·秋林公司的临时组织)会议,会后,接收委员会成员李哲人就接收秋林公司有关事宜给中央财委和周恩来总理写了报告。报告中主要是关于接收秋林公司的原则、作价问题,税务、接收后的经营管理、接收工作的组织领导等问题。

周总理认真仔细看过,并在文中几处加了小批,最后郑重批示:“接收后移交地方或仍由中央商业部管理,应由接收委员会讨论后提出具体意见送中央考虑,如苏方坚持付价,亦应同意,除接收后究归中商部或地方管理待考虑外,其他均同意”。

周恩来总理最后补充批示:“基于中苏友好关系,接收工作一定要办好,不能发生问题,秋林公司的经营管理、人事制度等一切都照旧,不能随意改变”。

在中国,从来没有一家商店如此牵动中央政府的中枢神经,毛泽东主席批准,周恩来总理审定,一批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干部都参与过具有历史意义的收购秋林工作。

自1953年9月10日开始到10月30日,中苏双方就伊·雅·秋林股份有限公司移交问题,共进行16次谈判。我方以黄达为首席谈判代表,参加人员有高竞生等人;苏方以基莫菲·谢尔盖叶维奇·诺维阔夫为首席谈判代表,参加人员有吉牙臣阔等人。谈判地点在沈阳市东北商业管理局会议室。

会谈开始阶段,主要是苏方提出问题和要求,中方基本未做明确表态。我方对合同草稿的修正意见,直到9月29日第5次会谈,才按中央批示意见开始明确提出。谈判主要是围绕合同草案进行的,确定了各地接交的双方负责人。中方指定哈尔滨由管逸民负责,沈阳由鲁作夫负责,大连由李高峰负责,满洲里由孟明负责,佳木斯、牡丹江由关舟负责。

关于接交方式,最后按苏方建议,采用由原负责人员自交自接、更换物资保管负责人责任书的办法,进行交接,并决定于1953年10月20日各地同时停业进行盘店,正式开始接交工作。

历时三个月的准备工作,合同签字仪式于1953年10月14日15时,在中国沈阳东北商业局六楼会议室举行,铺着雪白台布的会议桌上插两面鲜艳的国旗,一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另一面是原苏联国旗;会议室墙皮上方悬挂着毛泽东、斯大林画像。

中苏双方四名代表在庄严的气氛中按外交惯例在合同上签字。苏联将秋林公司有偿地移交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秋林公司经过半个世纪的兴衰起伏终于回归中国人民手中,在原有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国营秋林总公司”。

地下商店——备战备荒“总支持”

跟随新中国一起度过艰难岁月,国营秋林公司不但在经济、物质供应上做出贡献,而且作为后方战备点,始终没有落后。

1966年“国营秋林公司”改名为“东方红百货商店”。根据哈尔滨市革委会关于要建一个“能打、能防、能供应”战备店的指示精神,东方红商店被上级确定为“战备试验点”,决定在商店及院心地下挖防空掩体,作为商店保护商品、国家财产和顾客生命安全免受战争损失的场所,并抽调专人成立了战备办公室(含武装部人员)。

依据商店的自然地理条件,对防空掩体进行了精心设计。在施工中,首先利用了当时暖气管道的地下通道。在此基础上,按照设计者的要求,开始深挖至地下10米以下。当挖掘了200多延长米时,市里主管战备工作的领导来店视察后,非常重视并进行鼓励,同时要求在挖土洞的基础上加快速度,为长远着想,保证安全,边挖边被覆。

为了做好打原子战争的准备,在时间紧、任务重、技术复杂的情况下,仅靠商店自己的人员完成已有困难,于是百货公司革委会(隶属百货公司)动员兄弟单位出人出车,少则每天有400人参加工程,高峰时每天达到800人。市军分区和区武装部的有关人员亲临现场进行技术性指导。整个防空地下通道被覆后,宽1.2米,高2.1米,共1800多延长米;地下设有指挥所、治安室、救护所、幼儿园、地下商店、地下面包房、过滤室和20多个“猫耳洞”。为了防备原子弹射线,防空洞的出口门采用了钢骨铁门和滤毒设施。整个工程于1971年8月完工,历时22个月。

期间在1970年5月,哈尔滨市决定在商店进行防空演习训练即被当时称为拉练的演习。拉练的主要内容为:顾客疏散隐蔽和商品迅速转移。商店把院内地下仓库、锅炉房、储煤室倒出500多平方米。演习警报铃声一响,营业室大门关闭,顾客停止进出,在执勤民兵的指挥下,有秩序地按照指定路线、地点进行疏散隐蔽,商店最多一次隐蔽顾客可达1.09万人。

商品“拉练”过程中,营业柜台上所有商品迅速地被转移到地下的安全地方。当时商店经营的商品品种有1.2万种,按备战的要求,营业员负责自己所销售的商品,营业组长负责全组的商品。为了达到商品迅速转移和减少损失,商店用帆布制成统一规格的“战备袋”来装商品。演习警报铃声一响,商品迅速装袋,然后利用滑梯将商品滑入商品储藏室。最快时,商店内全部商品在7分钟内即可全部转移到地下。警报解除后,在十分钟内,商品立刻摆上柜台恢复营业,对外继续营业。

这一拉练体系迎来许多单位参观学习,阿尔巴尼亚经济代表团在阿劳动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家计委主席阿卜杜勒率领下来哈尔滨参观访问时,特意到商店参观了战备拉练和防空地道。

秋林公司伴随中国历史前进,是百货商店中的战备大后方,成为“备战备荒”的总支持。后来哈尔滨市首次建设大型战备工程,即“7381”工程,其中秋林公司地下商店就是战备工程的产物。

改革重组——116年后再出发

秋林公司的商办工业具有悠久历史,早在19世纪初秋林建立伊始,即开办了茶叶加工厂,随后又开办了卷烟厂、葡萄酒厂、灌肠厂、油漆颜料厂、肥皂化妆品厂、服装加工厂等许多生产生活资料的工厂。进入20世纪20年代后,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秋林公司又开办了机械工厂和各种维修配件安装公司,生产发动机、农机具以及肥料等生产资料。新中国成立以前,虽称以百货店为主营的秋林公司,从其交易额上来看,工业生产长期以来占有主要地位。

秋林洋行的经营,商业与工业并重。前店后厂所生产的食品是沿用欧洲的传统技术工艺,使用中国地产原料制造的,产品质量堪与欧洲媲美,曾多次获伦敦、罗马、伯力、中东铁路出口展览会的优质产品金质奖牌。因产品久负盛名,秋林赢得了广阔市场,攫取了可观利润。

原秋林洋行大楼悬挂的旗帜,在十月革命前挂的是双头鹰俄罗斯国旗,十月革命后改挂店旗。是以其俄文缩写“ЧК”两个字头组成外加麦穗环型图案作为店徽。英商汇丰银行接管是悬挂在秋林洋行楼顶上的英国旗,突出新业主的国籍主权。英商秋林股份有限公司是以其英文缩写“TC”二个字组成外加盾型图案为店徽。前后两个图案的含意迴异,前者象征秋林洋行的经营硕果累累,后者象征英商秋林股份有限公司无坚不摧强有力的经营。

2010年11月17日秋林集团宣布大股东黑龙江奔马实业集团将所持24.6%的股权转让给奔马投资;奔马投资是重组方颐和黄金为该次收购专门新设的公司。与此同时,颐和黄金决定将其价值2.66亿元的黄金存货资产和现金8200万元,合计3.48亿元注入秋林集团,用于支付全体非流通股股东股改对价的成本。因为数亿的黄金资产注入,此次重组也被称为“真金白银”的重组。

“我们出资3亿元,看重的就是秋林的百年招牌,可以没有颐和,但秋林这两个字一定要保留。”颐和黄金董事长如是说。

在“真金白银”重组后,秋林集团又翻开了新的一页,2012年3月,秋林集团以4948万元全额收购哈尔滨秋林食品有限公司和新天地秋林食品有限公司100%股权,“中华老字号”秋林食品公司重新投入秋林大家庭怀抱中。

按照新的规划,秋林集团同时迈开了四条腿:从长远战略角度出发,不断整合品牌,恢复秋林的历史风貌;进一步扩大“秋林食品”的销售网点,吸纳相关著名特色食品品牌,推出“秋林食品商场连锁经营新模式”,逐渐向东北地区辐射,以连锁的形式扩大规模和数量;秋林百货商场在做好本地的基础上,进一步走出去,辐射整个东北三省;将颐和黄金生产销售的公司重组到秋林公司内。

巨额资金的注入,崭新的发展规划,使秋林集团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走过116年的风雨历程,秋林公司正为一个新的机遇蓄势待发。

责任编辑/蓝玉才

秋林博物馆董事长办公室。

李德会书法欣赏

李德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淮安市青年书协副主席,国家二级美术师。

他的书法作品轻逸如闲,不着痕迹,而暗里筋坚,若似周郎谈笑。作品获全国“孙过庭奖”行草书最高奖,第二届西泠印社书法艺术节最佳作品提名奖;曾参加第三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全国第十届、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百人精品展、全国职工书法展等全国书法展、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书法展等中国书协主办的展览30余次,作品获奖颇多。

编辑/王海霞

猜你喜欢
秋林商店
百年老字号秋林集团盲目扩张终退市
如意算盘
“剧场”商店
天边的白云商店
百年秋林之败,转型已入“死胡同”
秋雨感怀
为爱坚守 忠贞不渝
帮 工
逛玩具商店
商店老板有妙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