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质与价值的两维统一:朱德的经济观

2016-11-19 08:41毛志强杨德辉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朱德

毛志强 杨德辉

摘 要:朱德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对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有自己深刻的认识。从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观与价值观两个方面来阐述朱德的经济观,这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丰富和发展具有借鉴作用。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观;社会主义经济的价值观;朱德

中图分类号:F0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05-02

朱德作为老一辈革命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中为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思考一以贯之地在他整个人生的过程中,他对社会主义经济的认识和理解主要从本质和价值两个方面来把握。

一、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观

本质主要回答“是什么”的问题,而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围绕着“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展开的,在实践工作中,我们把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问题与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联系在一起。那么朱德对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理解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产力观: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主要标志。朱德始终认为,社会主义是要以发展生产,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为目标。中国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获得,关键在于要大力发展生产力,以调动人们群众的力量和积极性,从而满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所以社会主义必须把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作为自身发展的主要任务。发展生产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这是社会主义题中应有之义。这是朱德对社会主义本质长期思考所得出的科学结论。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朱德就曾指出,经济建设是基础。我们打仗的最终目的就是生产建设。战争是不会长久,生产才是永久的。因为土改完成之后,我们的大部分工作,包括党务工作、政权工作、群众团体等工作,都要发展生产建设。基于此,朱德把发展生产力看成是革命的终极目的。1953年,朱德同军中纪检干部谈话时强调,建设社会主义就必须要努力发展生产。1958年,中央政治局会议上,朱德发言指出,我们必须要想方设法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但这不可能一蹴而就,只能是渐进的、逐步的,首要一步就是先把生产搞上去,之后才能谈到改善生活水平。1962年“七千人大会”上,他再次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就是要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具体体现在农业、工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发展上。此后,朱德在多次外出考察和调研时经常强调:基层尤其要注意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1976年7月初,朱德病重,李先念到医院看望他时仍强调,社会主义必须抓生产的道理。

(二)经济规律观:按客观规律办事,发展商品经济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发展商品经济也不例外。中国共产党对商品经济的正确认识经历了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建国之初,朱德就认为:“经济建设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才能顺利进行。”[1]同时,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在稳步中求增长。暂时办不到的事就先放下,先解决能办到的事。1960年4月,朱德视察后,在给中央和毛泽东的信中提出:“农业、手工业和工业,都应该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以满足国家经济建设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需要。商品生产发展了,我们还必须依靠商品交流的扩大来开辟财源,增加国民收入。”[1]朱德强调,无论是商品生产,还是商品交换都要遵循经济发展规律,这样才能搞活经济。

(三)共富观:提倡多种经济并存,实现共同富裕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追求的理想社会的目标之一,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社会主义事业是否成功的关键。朱德认为,社会主义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发展多种经济成分。1962年,朱德针对农业发展方式单一的问题,强调社会主义应该允许小生产的存在和发展,使社会主义农业健康、全方位的发展。朱德还多次指出,要加大力度发展山区的经济,发挥山区优势,因地制宜,不要强求一律。朱德认为,在社会主义经济还不发达的时候,我们应该允许包括私有经济在内的经济成分的存在。保留一点私有制,保留家庭副业,才能搞活经济,私有制没有什么可怕的,实际上对公有制是个补充。他也对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提出了自己的认识和理解。1962年9月,朱德就提出了实现人民共同富裕的思想。他认为,社会主义所要实现的共同富裕是大多数人的共同富裕,是人人富,集体富裕。

二、社会主义经济的价值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价值”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对于人的需要的满足的意义范畴。价值主要回答“意义是什么”。社会主义经济的价值其核心主要回答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意义是什么?如何实现这个意义?”——人们的主体需要能否被客体满足以及这种需要满足的角度和意义。而社会主义经济的价值主要是以提高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自身的生活水平,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为目标。它是扬弃资本主义的经济价值并与中国的现实、历史和文化相结合所形成的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价值。朱德同志对此的认识和理解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人民观: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指以大多数人的利益为本。在朱德的军事生涯中,他一直主张以人为本,他认为以人为本就要不断满足部下和士兵的发展要求,对他们无微不至地关怀。这种关怀表现在:一是在政治生活上关注部下及士兵的进步发展。朱德曾指出,“对下属的关心和帮助,首先应落实在政治上的关注。凡是涉及到政治地位、政治荣誉、政治威信、政治教育机会等问题,必须高度重视,切不可熟视无睹,必须主动认真地为部下正确解决。”[2]因此作为干部,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为战士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帮助战士立功,当模范,受嘉奖,当优秀投弹手及各类技术能手,只有这样才能使每一个战士都有强烈的进取心。我们应该积极主动地在政治上关心和爱护每一位战士,每一位干部在日常管理中做好科学的调查研究,准确地掌握部下的思想动态和政治动向,了解战士所取得的每一个进步和成绩,及时给予鼓励和表扬。二是在经济生活上关注部下及士兵的冷暖。朱德历来要求干部应该面向群众,眼睛面向基层,体察下情,关心下属的疾苦和冷暖,关心战士的家庭,时刻把战士的冷暖记在心头。朱德还为干部们列出了一系列注意事项,如吃煮熟的食物,不要喝生水,天冷要生火,督促战士替换衬衣和定期洗澡,战士生病要看望等等。三是在战场上要珍视战士的生命。生命是无价的,所以朱德倡导干部要重视战场,爱护士兵,关爱士兵的生命,以小的代价,换取大的胜利,尽最大可能地减少伤亡。四是在个人生存和发展上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朱德在工作和生活中十分看重人的全面发展。他认为,青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因此应该让优秀的青年得到全面的发展。在《青年最主要的任务是学习》一文中,他认为青年要得到全面的发展,最重要的就是学习,这里的学习包括理论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智慧的学习。学习可以使青年人具有较高的政治品德和专业知识技能。

(二)利益观:大公无私

最早提出“大公”和“无私”这两个词,是在先秦和两汉的一些著作中。汉朝刘向所编的《说苑》一书中《至公》的文章说:“古有行大公者,帝尧是也。贵为天子。富有天下,得舜而传之,不私于其子孙也。”这里把“大公无私”作为君臣的职业道德要求。在《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一文中,毛泽东首次将“大公无私”一词作为无产阶级政党思想建设的目标之一。共产党员应该是大公无私的,而不是自私自利的,大公无私是一种高尚的道德境界,这种道德境界的主要标志是把人民的、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朱德认为,大公无私不但是党建的重要内容,也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那么如何做到大公无私呢?朱德认为:“一是对待同志和战友要赏罚公正‘一视同仁,‘不应有爱、恶、生、熟之别,不应有亲、疏、厚、薄之分。二是反对地域观念,反对自私自利、小团体主义和本位主义。三是物质分配应以革命的利益、工作的需要为标准。反对在物质分配上的随心所欲,你对我好就给你,不好就不给或迟给。”[3]四是以人民的利益为先。1956年,在《加强团结,建设社会主义》一文中,朱德主张,为了人民的最大利益,我们可以牺牲一切。因为只要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先人后己、身体力行、身先士卒、关心群众,以人民的利益为重。

(三)民主观:民主自由

民主自由一直是我们党所追求的原则。朱德同志一直是民主自由的坚定支持者和倡导者。1934年,朱德在给国民党广州绥靖公署主任兼八路军总挥陈济棠的信中写到:“如果贵军立即恢复双方贸易之自由;贵军目前及将来所辖境内,实现出版、言论、集会、结社之自由。释放反日及一切革命政治犯,切实实行武装民众。” [2]这表达了朱德对个人民主自由的追求。而个人获得民主自由的前提是国家的独立和富强。“只有打破反动派的进攻,我们才可能得到真正的独立、和平、民主,实现真正的联合政府,召开真正的国民大会,制定真正民主的宪法,把我们的祖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自由、平等、民主和富强的国家。”[2]虽然朱德这里所说的“民主”和“自由”具有极为广泛的范畴,但这毕竟表达了他对倡导民主、渴望自由;努力追求民主自由的良好愿景。

(四)公平观:公正平等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社会主义是一个没有剥削、压迫的社会,也就是说在这个社会里要真正实现人与人的公正平等,旨在追求过程中的平等。在《论解放区战场》一文中,针对旧军队中存在的待遇不平等现象,朱德反复强调指出,“在部队人员的待遇方面,必须遵循官兵平等的原则,军官以身作则,与士兵共甘苦。因为只有能真正代表士兵利益,真正体贴士兵疾苦的军官,才不脱离士兵和群众,才是一个好的军官。”[2] 朱德认为,军队中的平等观应主要强调:在军队里,对待官兵要公正平等;对待各个方面军要一视同仁;在党纪面前,一律平等,公正对待。基于此,在四方面军南下作战屡次受挫后,张国焘情绪低沉总待在屋里,只有朱德同志经常深入一线指导工作,这使他在军队中树立起很高的威信。各主力会师以后,他仍坚持对三个方面军的战士和指导员平等对待,一视同仁,因此全军干部和战士都以“朱老总”称呼他,也正是他公正的态度极大地消解了三个方面军的“山头主义”。

在朱德对社会主义经济价值的理解中,公正平等是社会主义经济价值的首要前提,而民主自由、大公无私是社会主义公正平等在社会政治、经济、精神生活中的体现。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经济价值的核心,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体现。朱德对社会主义经济价值的理解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提出做了理论铺垫。

参考文献:

[1]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朱德年谱[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319-422.

[2] 朱德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18-185.

[3] 侯树栋.一代伟人朱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88-89.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朱德
不必要花的钱
卖梦店
特殊的生日礼物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飘飞的烟火
月亮镇的交换节
珍贵的友谊
钥匙不见了
酸酸甜甜的“五角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