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生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的问题与对策

2016-11-19 08:41杨嫦好杨梦雅张艺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4期
关键词:空巢老人问题对策

杨嫦好 杨梦雅 张艺

摘 要:大学生志愿服务是我国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在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中存在着志愿者活动缺乏完善的组织体系,志愿服务内容与老人的实际需求脱节,志愿服务缺乏长期性和可持续性,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缺乏有力的经费保障等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有大学生自身的特征和能力局限性,社会支持和关注力度不够,政府配套政策不足及管理松散。必须进一步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完善与“空巢老人”需求接轨的志愿服务内容,建立健全保障机制和多方位的“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经费支持体系。

关键词:“空巢老人”;大学生志愿服务;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035-03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老龄化问题加剧,家庭功能弱化,出现了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近年来,社会和学者对“空巢老人”的关注力度加大。其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就是,大学生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研究也随之出现了。跟据“全国老龄办发表的《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显示,我国空巢老年人口规模继续上升,2012年为0.99亿人,2013年突破1亿人大关。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近3亿”,而空巢老人家庭比例或将达到90%[1],这意味着届时将有超过两亿的空巢老人。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和志愿者活动事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参与到此活动中来。他们为解决空巢老人问题贡献了不可忽视的力量,但他们在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同时出现了很多问题。

一、大学生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参加“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的大学生越来越多,在这其中形成了具有很多代表性的服务团队,比如“夕阳再晨志愿者服务团队”“七色花大学生志愿服务队”等。他们在给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提供服务,取得了不容忽视的成果,但随之也出现了诸多问题。

(一)“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缺乏健全的组织体系

目前,我国各高校一般采取不同层面的志愿者组织形式:一方面以学校为中心的指导,一般是由校团委直接管理,担负着全校志愿者活动的组织、策划、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是各个院系团总支负责的各院系的志愿者组织,并负责开展本院系的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有时也参与学校统一组织的各项活动;还有一方面是由各高校和社会力量共同组建的青年志愿者服务站,一起参加社区保障和志愿服务工作。起初,这样的组织方式在志愿者行动发展中曾发挥很大的作用,但随着志愿者行动的更深层次展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的深入开展。“在一定意义上讲,我们可以把组织化动员看作是隐含的强制性命令,很多参与者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志愿者,或者说有些志愿者在组织压力下虽有参与行为,但心理并不认同。”[2]很多大学参加“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所持的观点是“要我参加”,并不是“我要参加”,对志愿服务活动缺乏主动性,造成很多志愿者行动止于形式,志愿者组织松散,从某种程度来说使志愿者行动的教育和引导功能弱化。在这样的组织管理制度下,参与关爱“空巢老人”的很大一部分志愿者难以全心全意地为“空巢老人”提供服务。

(二)“空巢老人”志愿服务内容与老人的实际需求脱节

关于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活动内容比较单一,形式也缺乏创新。在一项调查中调查者表示:“活动内容单一,流于形式”(占被调查者的55.5%),被认为是目前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存在的主要问题[3]。很多大学生只是依赖于学生团体或学校的安排,缺乏自主参与意识,对内容和质量不屑一顾,从而导致服务过于注重形式,缺乏对“空巢老人”服务技能的掌握,更别说用心地去了解“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在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课题组的调查中,有同学是这样描述的:“对于青协来说,找到一个能施爱心、提供帮助的地方也不容易,有的时候可能有为做活动刻意为之的感觉。其实对方东西已经饱和了,但我们还要给他们我们想给的东西,而他们需要的可能是另外的东西。”[4]在这样的志愿服务背景下,“空巢老人”的家庭医疗、家庭护理、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很难得到满足。

(三)“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缺乏长期性和可持续性

“在共青团中央青年志愿者行动指导中心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 2000 年 8 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项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发展状况专题调查显示:1999 年一年中在校大学生、国有企业职工、教科文卫系统职工和机关干部参加志愿服务 1 次的比例分别是 38.3%、31.9%、26.2%和30.2%,3 次的分别为 30.8%、33%、34.1%和33.7%。”[5]这些数据表明,大学生志愿者作为志愿者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热情很高,但却缺乏坚持。由于他们缺乏坚定的意志、独立的思考判断能力和相对稳定的兴趣,因此给志愿者志愿服务活动带来了不良的影响。一来志愿者团队缺乏稳定。大学生高年级志愿者随着参加活动年限的增多积极性降低,主要表现为隐性化或退出,以至于大学生志愿者大多数是低年级的学生,他们对接任的工作不熟悉,导致工作不能正常接轨;二来目前的志愿服务活动缺乏长远的规划,导致活动的进行容易出现漏洞和参与者意志不坚定等状况。再加上开展“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大都是学校社团组织或完成项目需要,他们的志愿服务一般只是暂时性和不固定性的。由于大学生的精力有限,他们的服务一般停留在节日时,比如说中秋节、重阳节、感恩节等,在这些重大节日容易出现服务扎堆现象。而平时或是这些节日过后则少有人问津,其服务也只是观花走马式的,而且多半是团体出动不是“一对一”固定性的帮扶,不能给需要帮助的“空巢老人”提供长期和可持续性的志愿服务更不能解决“空巢老人”受到长期服务的根本性问题。

(四)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经费短缺或去向不明

志愿者服务活动没有足够的经费支持或不明确使用,对活动质量造成影响。从复旦大学团委的一份调查报告情况看,有56.9%的被调查对象对志愿者活动经费的充裕程度“不知道”或“说不清”,对经费的使用情况持同样态度的人则占到60.9%。另外,有42.7%的人对活动经费的充裕程度感到“不满意”或“很不满意”,而对经费的使用情况持相同态度的人则占35.3%[6]。这说明,在目前高校的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中,参与者对活动经费使用不满意的地方还很多,同时经费不足也制约了活动的开展。尽管大学生志愿服务多是无偿服务,但随着志愿者服务行业的发展,以至于服务成本和资金的投入也随之增加。再加上在经费的筹集上,高校社团组织普遍重行政划拨,不注重社会募集。目前,大学生志愿者行动大多依靠团组织开展活动,其经费来源多为共青团工作经费或通过团组织上报活动项目,很少通过社会来募集资金,难以有效地利用大学生志愿者的品牌效应和社会效应取得企业单位或社会公众的认同和支持,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的开展。如志愿者组织开展的“空巢老人”的大学生联合志愿服务活动、敬老节助老活动等都需要一定的经费维持。而“空巢老人”大学生联合组织的经费都是自己来承担,而志愿者组织本是公益性组织,并不是盈利组织,经费有限,会给活动的开展带来一定的限制性。

二、大学生参与“空巢老人”志愿服务出现问题的原因

(一)大学生自身的特征和能力局限性

大学生是作为志愿者中较为特殊存在的群体,相较于社会上的普通志愿者来说,他们拥有着对于某些方面的专业知识技能和较高的素质,这使得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工作中更具有特色和针对性。在志愿工作者中也逐渐趋向于主体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平时的大学生志愿者的组织活动中,也反映出了很多大学生自愿者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大学生作为学生他们还没有太多的社会经历和成长经历,在服务“空巢老人”中可能会面临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让他们难以处理。此外,当下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平时并没有太多服务他人的经历,绝大多数还是抱着锻炼自我的目的去参加志愿服务活动的,这就使受助的“空巢老人”对大学生志愿者专业服务方面的期望与大学生业余锻炼的想法产生一定的冲突。其次,参加志愿者工作对于大学生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锻炼机会,而且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但是作为一个学生来说,完成自己必要的学业是首要的任务。虽然在平时的志愿活动中组织者也尽可能地协调二者的关系,但是这种矛盾都是客观存在的,尤其是相对于一些课程相对于多的年级来说,这种矛盾显得尤为突出,这使得很多同学在坚持参与“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中又增加了一个不确定因素。

(二)社会支持和关注力度不够

社会支持和关注力度的不够使大学生参与“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的问题难以引发关注并得到好的解决。大学生志愿者组织的主要行动目标是社会公益服务,所以对于大学生志愿者能获得社会的承认和支持,就是对所有志愿者的最大鼓励。然而目前,社会公众对志愿服务这一行动还缺乏足够的了解和正确的认识。“由于社会对于志愿精神、志愿文化的宣传不够,广大民众对于志愿者事业缺乏了解,就形成许多偏见和误解,挫伤了志愿者的积极性。从调查数据看,33.5%的人对于参加志愿服务还是心存顾虑的。”[7]并且,要加强营造崇尚志愿精神的氛围,“我国整个社会的志愿服务体系还未成熟,民众对志愿服务的关注度不高,全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也不够,因此,全社会包括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经历的认可度还很不够。”[8]这些都极大地打击了志愿服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志愿者行动的稳定进行和持续发展。另外,社会支持不足的另一方面体现在,社会上的基金会、大型企业以及有实力的个体对志愿活动的资助匮乏的漠视。普通民众的习惯性思维仍将社会事业的开销推给政府承担,社会捐款的数额十分有限。

(三)政府配套政策不足,管理松散

当前,我国政府对志愿者志愿服务的法律法规仍然是如数家珍,导致大学生志愿者在服务过程中权利界定不清,容易引发纠纷,从而打击志愿者们的积极性。另外,政府针对大学生参志愿服务方面的配套措施也有所欠缺。目前,政府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机构对志愿服务进行系统管理,各高校也主要通过团委这一群众组织对大学生志愿服务进行管理。近年来,我国多个城市举办了世界性运动会、博览会等大型活动,因为招募的大学生志愿者都是由临时成立的志愿者管理机构进行管理,所以活动结束后机构也就解散了,缺乏长效、系统的管理和制度建设[9],连专门的管理机构都没有,更别提给志愿者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培训,政府对志愿者整体团队的管理存在缺漏。除了志愿者组织自身和学校的管理,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还需要政府给予关注和管理,配套政策不足、管理松散是制约大学生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者服务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关于提升大学生志愿服务“空巢老人”水平的对策

(一)逐步完善志愿者管理制度

首先,要建立和完善志愿者的招募登记制度。招收志愿者时,应优先考虑把外向开朗、热情活泼的应招者,特别乐于为“空巢老人”服务的大学生优先招募进来。招募后,为了方便管理要对相关人员进行注册登记。对招募进来的志愿者要进行“空巢老人”基本服务技能培训,由于刚结束高中生活的大学生缺乏社会经验,一些必要的常识也应该加强。其次,对于志愿者组织高校应持有正确的态度。不论是“自上而下发起,自上而下推广”的模式,还是“自下而上发起,自下而上推广”的模式[10],皆是志愿服务的一种方式、践行志愿精神的学生组织,学校不仅要对其进行认可,还要加强对志愿者组织的重视力度,通过设立专项志愿服务活动基金、力争多方面的支持、政府出资购买项目服务等方式,实现资金合理分配和资源利用最优化,实现政府、志愿者组织和公众需求的“共赢”局面。

(二)使“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与志愿服务内容接轨

志愿提供的服务要考录是否符合“空巢”的实际需求,要对“空巢老人”的需求进行现实估量和摸底。志愿者在活动中,要用客观的心态面对每一位老人,考虑老人是否能接受可提供的服务。志愿者提供的服务要与“空巢老人”的实际需求一致,因此可以根据每位老人的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差异性的服务。这并不是一种泛滥化的服务,而是坚持以老人为本,尽志愿者最大的可能去满足老人的实际需求。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志愿服务的质量,志愿者在上岗前应接受特殊的岗位培训,培训内容除了专业技能之外,还应涵括保健知识、老年心理学等方面,有利于“空巢老人”的志愿服务达到更好的效果。

(三)建立并完善志愿者组织保障机制

为了保证大学生志愿者的行动,高校要建立并完善志愿者组织保障机制。其中包括:建立健全精神奖励制度,为大学生志愿者们提供充分的精神鼓励;建立志愿者权益保障机制,维护大学生志愿者的权益,让大学生志愿者没有后顾之优。在给予志愿者精神或物质上的奖励与回报的同时,可以借鉴国外的“时间存折”管理模式,对大学生志愿服务的时间进行登记,以便在活动遇到困难时,及时得到组织和其他志愿者的帮助。以此鼓励更多人参与“空巢老人”志愿服务事业,扩大“空巢老人”志愿服务队伍,推动“空巢老人”志愿服务的发展。

(四)建立多方位的“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经费保障体系

影响大学生服务“空巢”活动开展的直接原因包括:参与“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的资金存在较大缺口,活动资金来源的渠道单一。为此,有必要建立大学生志愿服务专项基金。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应该多争取学校支持、政府补贴、社会赞助等,来充实自己的基金。大学生志愿服务组织需要优化活动方案,才更有利于筹措志愿服务经费。一来好的项目可以积极争取上级主管部门的资金支持;二来利用好项目最大限度地挖掘社会潜在资源,如通过企业赞助、社会募捐等方式动员有爱心、有能力的社会各个阶层和经济效益较好的实体出资,来保证志愿者服务活动的顺利进行,从而形成独立、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大学生参与关爱“空巢老人”志愿服务活动运行机制。

参考文献:

[1] 吴王韶.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老龄蓝皮书[R].2013.

[2] 蔡宜旦,汪慧.试论青年志愿者参与动机的引寻和激励[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1,(4).

[3] 李洁.调研显示:不少大学生认为志愿者服务流于形式[N].文汇报,2004-11-26.

[4] 张卫民,郝瑞庭,彭泗清.中国青年志愿者行动报告[J].中国青年研究,2001,(3).

[5] 韩晶.当代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的障碍研究[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

[6] 复旦大学团委.大学生志愿者行动服务体系的研究[J].青年研究,2001,(5).

[7] 谭建光.和谐社会需要志愿服务的创新——志愿者事业现状、问题与对策调查报告[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7,(9).

[8] 赵春静.哈尔滨市志愿者组织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D].哈尔滨: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9] 活动长效机制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9,(6).

[10] 刘志军.高校青年:冲突的主体与志愿者行动的发展[J].广东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2,(2).

[责任编辑 吴高君]

猜你喜欢
空巢老人问题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空巢老人养老困局何解
农村“空巢老人”权益保护值得关注
“空巢老人”一样老有所乐
农村空巢老人的精神赡养问题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