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援助计划在贵州省高校贫困生教育中的应用研究

2016-11-19 06:18张静
经济研究导刊 2016年4期

张静

摘 要:贵州省属于我国经济欠发达地区,贵州高校的贫困生多数来自贫困山区和出身贫困的家庭,他们要负担昂贵的学费,学业上和生活上都与其他学生有很大不同。如何做好高校贫困生的教育工作,保持其健康积极向上的心态是个非常严峻的教育问题。这些贫困生不但在学业和生活上需要资助,在心理状态上也需要积极的干预。员工援助计划是企业为员工及家属提供的援助与福利待遇,对提高员工工作绩效有着很明显的效果。结合贵州高校贫困生的实际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将员工援助计划实施到这类学生的教育中,从而帮助其克服心理和实际学习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员工援助计划;贵州高校;贫困生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04-0137-02

高校贫困生这一特殊群体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贫困不仅会影响到这些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也会影响这些学生的心理和精神健康,相当比例的贫困生可能或多或少地存在由于经济贫困而引发的心理问题。因此,贫困生的教育问题成为高校教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贵州处在我国西南部,属于我国欠发达地区,高校贫困生占了相当的比例,因此这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非常重要。员工援助计划的实施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和学习及生活上的问题。

一、贵州高校贫困生的特点分析

(一)经济上的贫困带来了生活和学习上的困难

一名大学生要完成学业所需的花费对于贫困家庭来说是个很沉重的负担,这些家庭困难学生大多数生活状况不佳,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学业上也会感到难以完成。他们很难专心学习。为了解决基本生活费用,一些贫困生不得不占用学习时间通过勤工俭学来解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困难,这也会使他们的学习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经济上的负担,也同样会带来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部分学生会因为贫穷不愿与人交往,消沉、对未来迷茫悲观、自卑、焦虑、孤僻等问题。

(二)心理上存在自卑感

影响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问题就是较为普遍的自卑心理。贵州高校贫困生大都来自偏远的农村,这些学生受经济条件的限制,生活艰苦,见识比较少,心理承受能力较差。进入大学校园后,大学生来自不同家庭,不同的成长经历,家庭条件存在很大的差别,这些学生在校园里一起生活和学习,在经济条件上会形成比较,学生之间的攀比现象会出现。贫困学生的自卑心理会越发严重。表现为敏感多疑、悲观、沉默寡言、自我封闭等等。学校教师如果不能及时地进行引导和纠正,这些贫困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学习和生活都会受到严重的影响。

(三)与人交往上存在一些障碍

贫困生由于家庭条件比较差,在校园里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表现为不愿与周围同学交往、过分强烈的自尊心、容易受暗示等等问题。他们缺乏自信,思想包袱重,时时处处觉得低人一等。有些贫困学生想申请学校的助学金又不敢主动提出申请,怕同学笑话,怕老师和同学知道自己家庭的情况。这种不健康的心态不但造成贫困学生生活学习负担重,也会妨碍教师通过正常渠道去了解这些贫困学生的真实情况。

二、员工援助计划实施需要具备的条件

(一)专业的服务人员

实施员工援助计划服务,需要有一定数量专业的从业人员,这是实施员工援助计划的前提和基础。这些专业的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专业的知识和素质。

(二)员工援助计划服务的记录和追踪服务

员工援助计划要对已经开展的相关服务做好及时、准确、完整的记录,保留好员工接受相关服务的相关资料,以此作为后期诊断、评估、反馈的依据。了解服务对象的后续情况,保证员工援助计划服务实施的效果。

(三)充足的财务保证

为了确保员工接受到保质保量的援助服务,企业也必须要有相应的财务支持。员工援助计划财务支持的方式主要有企业全额支付和企业、员工共同支付两种方式。

三、员工援助计划对高校贫困生的援助

(一)及时进行心理疏导,帮助高校贫困生做好心理疏导

针对高校贫困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高校相关工作教师应帮助其端正思想,深入细致地做好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这要求高校有一支具有高素质的专职心理健康教师队伍,一方面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感受,不能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相关教师要进一步加强与贫困生的交流与沟通,及时发现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提供科学合理的援助手段,帮助其树立自尊、自信、自强的信心,促进这些学生身心能和谐健康发展。

(二)建立多元化的贫困生资助体系

要解决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要从本质上帮助其完成学业,解决其实在困难。这就需要高校配合国家相关政策,应逐步制定相应的资助体系,帮助贫困生在国家政策下获得应得的助学贷款,也能在学校的公平评定下获得相应的帮助,缓解贫困生的生活和学习困难。同时,也应该使其意识到他们要凭借自己的能力改善自己的生活。针对这类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并对其进行工作技能上的训练,掌握就业技能,从根本上解决生活和学业的问题。

(三)培养贫困生与人交往的能力

针对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及交际障碍,学校相关教师要有针对性帮助其参加班集体的活动,创造其与人交往的机会,培养其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让他们用正确的方式去思考问题,积极面对生活上的困难,克服与人交流的恐惧,平等交流,锻炼其交际表达的能力。

四、总结

在高校校园内,要营造温馨的环境,关注这类群体的成长和心理需求,现在的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个性意识强。高校教育者不能再以传统的教育方式去对待这些贫困学生,要更加关注他们的个性需求,挖掘这些学生的潜在优势和特长,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个性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玲玲.加强高校贫困生精神关怀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5,(7).

[2] 何芬华.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探讨[J].科教导刊,2015,(2).

[3] 肖倩.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问题分析[J].科普教育,2014,(5).

[4] 陈帏鸿.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教育初探[J].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0,(4).

[责任编辑 安世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