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文化 乐要上位

2016-11-19 07:19国曜麟
人民音乐 2016年4期
关键词:乐府音乐节研讨会

国曜麟

由北京市教委、文化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和中国对外文化交流协会共同主办,中国音乐学院承办的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自2015年10月20日起至2015年11月20日,历时一月。延续往届三大板块的结构设计,此次音乐节共计音乐会23场、论坛研讨会5个、大师班12场。在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彻落实“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时代背景下,本届音乐节首先确立“传统的声音”这一主题着眼于传统音乐在当代社会留存、转型、变异、创新的复杂样貌,以“精彩”“丰富”为重要标准,力求提升音乐节的质量,通过展演,集中呈现传统音乐文化的当代生态;同时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研讨会凸显“移风易俗,莫善于乐”,显现音乐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扩大音乐节的影响;进而加大传统音乐文化的培训力度,彰显音乐节教育品格。

一、乐·音——音乐会展演

在“传统的声音”的主题下,音乐会展演的六大板块包含:北京的声音、校园的声音、社区的声音、乡土的声音和寺庙的声音。力邀中阮演奏家冯满天、歌唱家王丽达、梅派青衣胡文阁等众多表演艺术家联袂献艺,还有各文艺团体、社会团体、院校乐团、戏曲剧院、民间乐手等倾力助阵,既有“学院派”也有“原生态”,有世俗、有宗教,有戏曲、曲艺、民歌、器乐,也有旧作和新编。展示在“传统文化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进心灵”活动中,传统音乐所发挥的巨大作用。

开幕式“北京的声音”大型多媒体音乐会引入“声音景观”概念,涵盖了建国以来各个时段北京的音乐记忆和当下“京剧进课堂”“国学新曲”“校园传承”“庙会”“节日”等场景,传统音乐与大屏幕上的历史声音景观交相辉映,展现北京当代音乐历史与当下音乐生态的宽广画卷,相继以多样形式触及传统音乐各个领域。用声音景观,激发听众对北京的人文体验。

“社区的声音”和“乡土的声音”分别将会场扩及至厦门和襄阳,不再限于北京一隅。两种“声音”皆发自民间,前者以“传统文化进社区”为主题,通过音乐会和比赛形式,社区和团体展示了各地民歌、戏曲等。其中首届全国“传统文化进社区”微视频大赛决赛收到全国31省市提交的参赛视频共513部,涉及国学教育、传统艺术与民俗文化等八十多项内容,最终几轮角逐产生30部等级奖作品,可谓别开生面;后者不但有“四方水土四方乐”这一音乐节历来的品牌节目,此番参演者遍及湖北十一个县市,而“瞿小松乐坊”请到的“周家班”更是举族(家族传承)乐手,精彩绝伦。不论来自“社区”还是“乡土”的民间表演者,所涉曲目广及传统音乐诸多门类。其非凡意义在于,将群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充分调动起来,让更多的民间团体积极参与。北京传统音乐节不做“官家”的一枝独秀,而是深入到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中去。

“校园的声音”“剧院的声音”和“寺庙的声音”体现了本届音乐节的另一个重要举措——建立北京传统音乐节联盟。首都师范大学、西北民族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多所高校参演或承办演出,内容涵盖歌剧、歌曲、管弦乐、民族器乐与吟诵等。有专业演出,也有广大学生参与,反映近年来首都高校及中小学“传统文化进校园”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所取得的成绩;由北京京剧院、长安大戏院和正乙祠戏楼等联盟单位倾情奉献的戏曲节目,既有新鲜前卫的元素杂入其中,又始终摸索着扬弃旧习之糟粕、继承其精华,在“古”与“新”之间游走徘徊,为旧戏添新彩。还有一大亮点,在智化寺上演的佛教音乐是音乐节首次以宗教音乐为主题的演出。

闭幕式颁奖音乐会包括北京传统音乐节联盟的授牌仪式,以及为历届传统音乐节的优秀志愿者、突出贡献者、特别贡献者颁奖,并将杰出贡献奖授予李西安、樊祖荫、乔建中、刘德海和沈洽教授,感谢他们多年为北京传统音乐节的策划、研讨、组织与设计做出的贡献。

二、乐·议——论坛研讨会

本届音乐节的论坛研讨会包括:“城市化进程中节庆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学术研讨会、第三届社区音乐教育高峰论坛、第四届全国高校区域音乐文化学术研讨会、“佛乐薪传”学术研讨会和首届“华夏乐府”论坛。

“城市化进程中节庆文化的变迁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以音乐界与非音乐界的跨界对话,通过不同视角探讨了相关议题在不同领域的发展走向,为“传统音乐的传承和发展”这个课题注入了新的生机;“第三届社区音乐教育高峰论坛”有高校教育工作者、国际社区音乐教育家和一线的社区教育的实践者的参与,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社区”为议题,对各自的实践活动与理论总结交换意见,提出了一系列社区音乐教育的有益观点;在襄阳召开的“第四届全国高校区域音乐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达成了以“区域”为研究范围的共识,认为须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和民俗学等学科进行综合考量,与地方研究者资源共享,培养民间传承人;“佛乐薪传”学术研讨会肯定了佛教音乐的研究价值,探讨了佛教音乐文化在传统文化教育中的积极作用,遵循其自身发展的规律,合理扬弃。

“首届华夏乐府论坛”在厦门举办,中共中央宣传部王世明副部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席叶小钢、中国国学中心副主任李文亮、中国诗词研究院副院长蔡世平、乐府学会会长吴相洲以及包括歌唱家龚琳娜、作曲家老罗在内的来自海峡两岸音乐舞蹈界、国学界、诗词界、乐府学界等七十多位专家代表共商重建华夏乐府。在音乐教育受西学体制之掣肘,诗、乐、舞无法一体,礼乐精神无法融通,传统文化精神无法自立的大背景下,与会者以“西乐为本,分科教学”回归“国乐为本,综合教学”之体制为宗旨,从“乐”乃至国学教育、礼乐文化以及乐府歌诗等角度相继献策。正如王世明在专题报告中明确指出,“为实现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无论是从国家治理体系还是移风易俗的实践以及全民教化的需求来看,华夏乐府的兴起都理所当然”,并强调“乐要上位”“乐要有魂”“乐要寻根”“乐要融入”,全面阐述了在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音乐的重要性。如果说20世纪的“学堂乐歌”运动,启中国近现代西乐教育之蒙,那么21世纪的乐府重建,势必为新时期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发挥作用。各地学者纷纷响应,云南乐府、汉水乐府更是率先建立。

本届音乐节论坛研讨会得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等5个国家社科以及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提供的理论支持,各项活动同时也极大助力了这些科研项目的开展。

三、乐·教——大师班培训

本届大师培训班邀请的主讲嘉宾身份、背景各不相同,名师巨匠、民间艺人、文人佳士咸聚,还有外国专家学者。讲座可分为三类:传统音乐文化,国学经典,社区音乐教育。

教育之受重视,其要旨不外两点:传统、传承。蒙古族歌唱家乌仁娜和陕北民歌手柴根特别重视文化根源,立足传统才有流芳万世之佳作;曲艺名家崔琦、马岐、马小祥,高腔传人朱復、侯广有,昆剧丑角李鸿良,刀马花旦张正芳更是分别细数曲艺与几大声腔之璀璨历史,崔琦称曲艺“可溯之源长,可证之时短”,李鸿良则提到创新精神始终来自永不枯竭的传统文化,立足传统才能发展。

文以载道,乐以象德,自古有文必有乐,诗词歌赋与乐不分。歌唱家于文华和古诗词、吟诵专家林媛试图以《国学唱歌集》来唤起民众对传统节日的记忆;中华吟诵学会秘书长徐健顺认为吟诵是中国人唱歌的根本方法,欲复兴中国音乐,须先复兴吟诵,并邀请陈琴、胡谭珠、杨懿兰、吴非、林庆端五位吟诵讲师介绍自己所从事的乐教活动,交流吟诵教学法,努力将吟诵,乃至国学、传统文化推而广之。

社区音乐教育的发展近几年蒸蒸日上,作为深入基层群体的社会教育手段,普及面广,行之有效。谢嘉幸教授将社区音乐教育分为:教学层面(唱歌、舞蹈等);活动层面(广场舞、合唱队等);教育层面(爱心歌社、音乐治疗等)。社区音乐教育应当以培养人和重视人的发展为着眼点,其意义在于“一种精神、两种回归”,即人与人之间自发的关心与关爱的“社区精神”和从企业文化回归社区文化、从行政文化回归乡村文化的“两种回归”,定义社区音乐教育的本质为“传递爱心、和谐美善”。来自澳大利亚的吉利安·亨厄尔(Gillian Howell)博士通过音乐游戏、律动、澳大利亚民歌教学、分组创编等,使在场学员可以亲身体验、实践。她提出,教学不仅是教授技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去创造,并自信、自然地用音乐表达,把他们所创造的音乐与老师所教的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的音乐才会永远最新、最美;而张海宇副教授以专业的声乐教学经验展示科学的发声方法以及社区音乐教育的具体实践。

结 语

正如音乐节执行总监谢嘉幸教授所言,“传承文化,莫善于乐”。自古以来,“乐”之意义远阔于乐之本身。从国家到个人的层面上讲,“乐”可“化下”,也可“刺上”。第七届北京传统音乐节紧扣时代主题,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既“当时”又“当位”。其“当时”,自80年代发起民族音乐集成工程,从各省、各地搜集乐谱、录音、录像,到90年代涉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音乐集成有了质的飞跃,现如今,正值弘扬中华传统音乐文化大趋势之所需;其“当位”,北京传统音乐节作为唯一一个以“传统”冠名的音乐节,又是以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为宗旨的中国音乐学院所发起,一扫百年以来传统音乐文化的唯唯其势,既迎合了如今国家治理体系要求,又成为“移风易俗”实践之先驱典范,更满足了全民教化之时代需求,王世明副部长一言蔽之:乐要上位!

历史乘辂,滚滚前行,传统音乐作为至宝,早已融于华夏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目下回溯,正是为寻回这暗藏在灵魂深处的活的血脉。愿更多有识之士参与其中,共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复兴之梦!

国耀麟 中国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刘晓倩)

猜你喜欢
乐府音乐节研讨会
《乐府考略》作者非来集之考辨
品读乐府
阿来长篇小说《云中记》研讨会实录
音乐节
在齐越精神研讨会上的发言
《传奇汇考》《乐府考略》述考
巴西 音乐节
Hello音乐节!活力穿搭show不停
2016年国际云和可信计算研讨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