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孔子学院国际传播战略的思考

2016-11-19 19:50张德瑞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年4期
关键词:孔子学院中华文化

张德瑞

[摘要]以汉语教学和事实传播来表达中国国情、诠释国家政策的孔子学院,对于传播中华文化、开展公共外交、构建国家形象及掌握国际话语权等,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促进作用。但孔子学院在快速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摒弃发展孔子学院的官方背景,明确孔子学院传播中国文化的具体内涵,分析当前国际文化传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借鉴世界其他国家语言文化传播战略,厘清以什么样的渠道和机制传播中国文化,是我们当下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关键词]孔子学院 中华文化 传播战略

[中图分类号]G249.26 [文献标识码]A

孔子学院,即孔子学堂(Confucius Institute),是我国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在海外设立的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的社会公益机构。自2004年11月全球首家孔子学院在韩国首尔成立以来,至2014年12月,我国在全球126个国家(地区)建立了475所孔子学院和851个孔子课堂。

与世界其他国家语言国际推广机构相比,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无疑是惊人的。孔子学院总部总干事、中国国家汉办主任许琳在接受采访时说:“孔子学院的发展速度也许比不上雨后春笋,但也可以赶得上雨后蘑菇。”“感觉太快了”“我们自己也没有想到”“门板挡不住”“门一下子推开了”。孔子学院这种快速发展模式,远远超过歌德学院、塞万提斯学院和法语联盟等国外语言国际推广机构,也开世界语言国际传播之先河。本文试就孔子学院中国文化传播战略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与反思,期待引起各位同仁对这一问题的关注。孔子学院“内热外冷”褒贬现象原因分析

孔子学院已经成为我国媒体和社会各界谈论的文化焦点,其业绩也为国内诸多新闻和评论所追捧。在中文第一搜索引擎百度上键入“孔子学院”,共得到92万条结果,但在英文第一搜索引擎谷歌上键入“Confucius Institute”则仅得到28.8万条结果。在全球最大的新闻文本数据库之一Lexisnexis中键入“ConfuciusInstitute”,共得到1708条结果,而在新华网中文媒体平台上键入“孔子学院”则得到了9023条结果。Lexisnexis是拥有全球600余家媒体的全文数据库,世界最重要的近500家英文媒体全文都可以在此数据库中找到,而新华网一家媒体中有“孔子学院”一词的新闻就已经是Lexisnexis的五倍多,更不用说其他中央和地方媒体对孔子学院的报道了。中国国内有关孔子学院的报道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全球所有英文媒体的报道数量。

媒体对孔子学院的报道只是人们关注它的一个方面,其他社会舆论和政策关注度也是反映孔子学院影响和效果的重要指标。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国家汉办)的官方背景和多国政要的相继问津,是西方国家特别关注孔子学院的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国家领导人上百次出席孔子学院活动并到孔子学院指导工作,原国家主席胡锦涛曾16次到孔子学院考察工作和看望学习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习近平在担任国家副主席时曾亲自参与3个孔子学院的挂牌仪式。2014年9月,在全球孔子学院建立10周年暨首个全球“孔子学院日”来临之际,习近平主席致信,认为:“10年来孔子学院积极开展汉语教学和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动世界各国文明交流互鉴、增进中国人民与各国人民相互了解和友谊发挥了重要作用。”“孔子学院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中国政府和人民将一如既往支持孔子学院发展。”英国文化委员会首席执行官马丁、歌德学院主席雷曼等说,“孔子学院模式”仅用短短几年时间,走完了英法德等西方国家语言推广机构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路,和中国经济发展一样,堪称世界奇迹。美国布鲁斯金学会主席约翰·桑顿说,孔子学院这样坚持办30年,世界将会大变样。

我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10年间建立了1320多所,覆盖了全球各大洲。而其在欧洲和北美地区高密度的覆盖则成为西方制造“文化威胁论”的一个由头。从孔子学院成立之初,西方媒体质疑之声就不绝于耳。美方自2010年开始,就已经通过各种方式对孔子学院进行意识形态方面的调查,包括对教材、信件的审查。“在教学上,孔子学院的老师都小心翼翼,只讲一些中国传统文化,甚至很少提及当代中国的情况,因为美国对这些很敏感。”而且,类似美国审查孔子学院学术资质、驱逐孔子学院教师风波,对于孔子学院而言似乎并不陌生,孔子学院在德国、英国均“享受”过类似待遇。2014年,美国两所大学对本校的孔子学院做出了关闭决定。2015年,在孔子学院的全球发展进程中有着重要象征意义的欧洲第一家、全球第二家“金字招牌”的瑞典斯德哥尔摩大学孔子学院,也在其官网上公开宣布,今年在与中方的协议到期后,将停办孔子学院。

当前,我国正在融入世界体系,并打造自己的文化品牌。由于意识形态因素的影响,即使某些西方国家政府希望与中国深入交流,其本国民间社会抵制中国的声音仍一时难以得到很大的改善,更不用说许多西方政府在与中国文化交流过程中,也是带有相当防备心理的。这就导致孔子学院在海外正常的文化交流很容易被误读甚至曲解,也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总是千方百计“鸡蛋里面挑骨头”,并屡屡以各种借口给孔子学院添麻烦的深层原因。

孔子学院传播战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国际汉语教学、传播中国文化的全球品牌,孔子学院已成为精英们议论的话题,并成为受普通民众青睐的跨国教育机构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窗口。透过孔子学院这个平台,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展现出熠熠光辉,为人类文明发展作出了十分突出的贡献。但是客观地说,孔子学院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确实有一些值得我们认真反思的问题。

孔子学院设置门槛过低,导致其发展速度过快。《孔子学院章程》关于孔子学院设置条款,只是简单地罗列了以下四个方面的条件:(1)申办机构是所在地合法注册的法人机构,有从事教学和教育文化交流并提供公共服务的资源;(2)申办机构所在地有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的需求;(3)有符合办学需要的人员、场所、设施和设备;(4)有必备的办学资金和稳定的经费来源。分析这些设置条件可以发现,建立孔子学院基本上没有什么过多的硬性要求,人员、场所、设施、设备、经费要达到什么样的规模,在设置条款中基本上都没有涉及。条件较低的设置门槛,是造成目前孔子学院在全球快速膨胀的主要原因。

一味乐观地关注孔子学院建立数量,对孔子学院传播效果研究不够,特别是缺乏“受众研究”和“效果分析”。不同层次的中国文化传播效果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中国文化在不同的文化圈层中的传播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在国与国之间的传播同样存在很大的差异。孔子学院虽然设立速度很快,但是建立速度与学习人数并未成正比,与其他二外学习人数比较起来,汉语学习的人数相对较少。孔子学院的受众是不同国别的民众,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初步认识和对中国文化的需求也会不同,而不同的受众需要不同的信息。学生在孔子学院学习后,取得怎样的学习效果,也需要进行效果分析。

社会力量参与程度不够,可持续发展问题令人担忧。孔子学院是一个巨大市场潜力的文化产业,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但目前社会力量参与不够。单靠政府的财政拨款,承办单位会质疑项目的可持续性。关于经费问题,《孔子学院章程》在第13条只是规定:“对新开办的中外合作设置孔子学院,中方投入一定数额的启动经费。年度项目经费由外方承办单位和中方共同筹措,双方承担比例一般为1:1左右。”除了有限的启动经费外,孔子学院业务范围中的“开展汉语教学、培训汉语教师、开展中外语言文化交流活动”等项目,都需要有充足的后续资金的支持。诺丁汉大学姚树洁教授在接受采访时指出,孔子学院在财务的长期可持续方面,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国政府确实为孔子学院划拨了专项基金,但是面对孔子学院当下的扩张速度,到底能够持续多久?缺乏社会民间资金的持续支撑,财务方面的问题将会是影响孔子学院发展最根本的问题。

孔子学院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世界各地汉语师资力量严重不足。数量充足与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是提高孔子学院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海外汉语学习者已达5000万之多,但是海外汉语教师的数量却只有5万多。国家汉办预测,2015年世界学习汉语者将达到1.2亿人,届时全球至少需要500万汉语教师。目前,仅马来西亚汉语教师就缺9万,印度尼西亚缺口10万。其他诸如亚洲、非洲、欧洲、北美以及大洋洲的很多国家都向中国政府提出了支援汉语教师的需求。而这仅有的5万多名教师,真正能够达到合格对外汉语教师标准的比例也很低。因此,合格教师的匮乏成为影响对外汉语教学和孔子学院发展的瓶颈问题之一。

孔子学院教材选题重复和良莠不齐。目前我国有对外汉语教材1000多种,但适用于外国人学习的并不多。教材中有很多外国人不易理解的内容,教材编排方式也不适合于外国人的接受习惯,缺乏在保持核心内容的前提下,适应各国文化背景和不同人群、不同层次需要的个性化教材。以黎巴嫩圣约瑟夫大学孔子学院为例,其汉语教材缺乏适用性、实用性和趣味性,目前汉语教材的阿拉伯语版本,都是通用型教材的阿拉伯语版而已,没有专门针对阿拉伯人设计出版的教材;教材的内容,缺乏针对黎巴嫩社会生活的鲜活的语言素材和真实情景,不利于教师结合当地的风土人情进行实用性教学,不符合阿拉伯学生学习的思维习惯;现有的针对青少年的汉语教材趣味性尚显不足,过于幼稚或过于严肃,很难以活动课程的形式引入到教学体系中。

教学方法陈旧乏味、固化单一。一味地采用语法翻译法,先逐句领读,再翻译成学生能听懂的语言,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授课方式还是老师的“一言堂”,靠布置大量家庭作业来保证学习的效果,让学生没有成就感、负担重和乏味;相当一部分汉语教师上课模式单一,课堂上不能师生互动,学生上课没有新奇感,甚至给少儿上课和成人上课都采用同样的教学方法,不能做到“因材施教”,影响了孔子学院的教学效果。

孔子学院中国文化国际传播战略路径选择

语言与文化传播是社会发展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有着自身的传播特点和规律。看全球中国文化热,正如看待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一样,绝对不应该盲目乐观。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应当是“软着陆”和“润物细无声”。疾风暴雨式、大会战式地推进孔子学院的策略并不可取。要防止某些机构和组织把孔子学院办成“政绩工程”“金子招牌”,甚至把孔子学院商业化和功利化。在孔子学院今后的发展中,需要借鉴其他国家语言文化传播战略,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提高孔子学院设立条件,建立外方合作院校淘汰机制。从辩证的观点来看,没有数量就无所谓质量,没有一定的规模就很难产生应有的作用。但从长远的观点来看,只有树立品牌意识,坚持质量第一,加强规范管理,才能保持孔子学院长久的生命力。降低孔子学院发展速度,选择一些条件好的国外大学合作办学,“开办一家,办好一家”应该成为政府和中外办学双方的共识。在传播的方式上,注意从语言教学切入,把文化传播深入到大学以外的社区,与平常百姓建立联系,并为其提供服务。对于不能获得本国政府支持的孔子学院,应暂缓批准。对于已建孔子学院要实行年度绩效评估,若政府设置障碍,学校本身投入不足,也不能很好地尊重和保障志愿者教师正当权益的,要坚决予以撤销,让符合条件的、有更强意愿的院校新办,这样才能赢得外方院校和政府的重视与尊重,取得良好的办学效果。

逐步淡化孔子学院的官方色彩,强化民间开办孔子学院机制。改变国家汉办与孔子学院一套人马、二块牌子的现状,让孔子学院成为真正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非营利机构,与社会团体等民间组织协作以促进其发展。在创办新的孔子学院的过程中,官方人员尽量不要参与剪彩,让孔子学院以非政府组织机构的形式出现。鉴于孔子学院目前之规模和社会力量参与捐资助学的缺乏,可以考虑将孔子学院并入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整合资源来做好中华文化传播和华文教育推广工作。研究这两个机构的章程,可以发现它们职能基本相同,同一个国家有两个机构执行同样的文化传播和华文教育推广工作,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而且,中国华文教育基金会民间组织性,可以减少一些西方人士不必要的担忧,从而增加孔子学院被各国文化机构、社区的接受程度,充分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现代文化的活力。

加强孔子学院本地师资的培训,建立孔子学院教师的长效机制。拥有高水平的管理者和教师队伍,才能长期和持久地办好孔子学院。目前,很多国家(地区)孔子学院的教师职位都面临人员衔接问题的困扰。建议孔子学院总部推出更多的、有针对性的、适应不同层次的师资培训项目,提高当地教师水平,并为每所孔子学院配备一名核心教师,对课程、教材、师资进行管理。可以通过“中国外派教师和本土教师”相结合的模式,不断扩大孔子学院本土教师数量,提高本土教师的师资水平。在中国外派教师的构成上,建议多从地方师范院校招聘志愿者。全国各地有大量师范院校,拥有较充足的师资力量,也能提供合格的、有教学经验的教师。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汉语教学质量,还能促进地方院校的国际交流,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各地的了解。

研发不同层次需要的个性化教材,创设立体化的中国文化推广体系。根据各地实际需求和各种语言的特质,建设地区化、国别化并兼具中国文化特质的汉语教材,配齐各种教材的教师用书、备课手册、教学讲义等,方便志愿者特别是本土教师备课使用。要为自学者建设配合汉语教学的多媒体资料、网络数字化教学平台。条件优越的孔子学院可以设立翻译中心、留学咨询服务中心、文化俱乐部等立体化的中国文化推广体系。韩国大佛孔子学院就建成了汉语村,汉语村内部拥有孔子馆、北京馆、上海馆、中国料理馆和体验馆等相关配套设施,先后有4800多名学生体验了汉语和中华文化,成为当地民众体验中国文化的中心。

认真探索适宜各国文化、习俗和不同人群的教学方法。中华传统文化蕴涵很多优秀的教育教学方法,如汉语教学的总原则是学思结合、知行合一、因材施教等。要深入研究国内外第二语言教学法,结合汉语与学习者母语的特点,研究其中的差异,寻找最具针对性的教学法。结合不同的教学环境、办学条件、教学对象,因地制宜地采用最具适用性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习者兴趣,提高孔子学院的教学效果。

结语

孔子学院的发展奇迹是世界各国共同创造的,是中国与世界各国友好合作的结果,其模式必将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深刻互动而不断优化,其办学内容必将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呈现出中国主导的特色。“孔子学院还很年轻,要有耐心,让它在风雨中成长。”这是国家汉办主任许琳的衷心希望。作为正处于发展中的新生事物,孔子学院在得到关注和支持的同时,必将受到监督,乃至招来非议。面对争议,应该区分哪些是学术的,哪些是政治的,哪些是历史的,哪些是现实的;面对矛盾,应该分清哪些是思想认识问题,哪些是是非原则问题,然后,秉持“和”的文化理念,在多元中寻求主导,于多样中达成共识,最大限度地汇集各方面的智慧与力量,全力建设好孔子学院,为中国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的交流作出理论与方式的创新。

责编/郑韶武

猜你喜欢
孔子学院中华文化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汉字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孔子学院评估指标体系研究
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中华文化反思
“汉语热”面面观
孔子学院文化传播的困境与应对
意识形态下的新闻图式:英国主流媒体对孔子学院的“选择性误读”
中华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建构
中华文化在台湾的传承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