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研究

2016-11-20 09:48徐旭伟
声屏世界 2016年3期
关键词: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徐旭伟



“一带一路”战略中国家形象塑造问题研究

□徐旭伟

摘要:自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以来,经过两年的发展,我国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在增进和加强我国与周边国家政治互信、经济融合以及文化包容等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但是,受“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西方国家对我国歪曲化报道以及历史上我国并不注重、不善于对外传播的影响,“一带一路”一些沿线国家对我国的国家形象依然存在歪曲、片面的认识。在实施“一带一路”战略过程中,我们应当借助此契机积极对外塑造和输出我国国家形象。

关键词:“一带一路”对外传播国家形象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构想最早由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9月和10月分别提出,之后写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上升为国家战略。在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提出“一带一路”是2015年区域发展的首要战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给古老的丝绸之路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为中国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规划了美好蓝图,为亚欧区域合作注入了新活力,为世界发展繁荣提供了新路径。“一带一路”建设是续写古丝绸之路辉煌的必由之路,是构建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必然要求,是促进亚欧国家共同发展繁荣的必然选择。有国家的巨大支持,以及沿岸国家和地区的积极响应,“一带一路”战略也是输出我国国家形象和文化的重要渠道,应充分研究和利用。

我国国家形象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带一路”涉及多个亚欧国家,辐射范围十分广泛。在实施“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相关部署时,应该充分考虑我国形象的对外传播,把我国谋发展、促合作、负责任的国际大国形象准确地传播给沿线各国人民,使“一带一路”涉及到的国家和人民能够从心底接受我国形象,进而投入到该项目的建设中,把“一带一路”战略的效果发挥到更大程度,惠及更广阔的地区和更广泛的人民。

当前,我国国家形象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存在主客观两个层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从客观层面来讲,“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在短期内不会改变,而且西方国家对我国形象历来带着有色眼镜进行歪曲报道,片面报道或直接抹黑我国形象,而且新媒体的崛起对于我国对外传播是机遇亦是挑战。从主观层面上来说,近年来我国经济得到巨大发展,国际地位和国家影响力得到显著提升,但是经济实力并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而且我国较之以往来说掌握了一定的话语权,但在对外宣传过程中缺少对国外受众的研究和外国历史文化的把握,往往讲不好中国故事,这样一来传播效果大打折扣,难以对外塑造起中国的大国形象。具体而言,主要是以下几个方面:

世界传播格局短期内难以改变。

我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经济结构不同,意识形态也存在极大差别。目前,“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依然存在,以美国为首的主要发达国家的传播霸权依然存在,我国的对外传播处于相对被动的局面。西方世界所营造的开放的市场、自由流动的信息和民主的原则,实际上是方便自身对外传输意识形态所用,并不可能给落后欠发达的国家完全意义上的传播平等。虽然世界局势相对平稳,各国间联系也更为紧密,发展中国家努力构建国际信息传播新秩序,但是“西强我弱”的传播格局始终存在,并未从根本上得到改变。

传播地位的不平等意味着国际传播话语权的丧失,而这也直接导致我国的国际形象很大程度上被他国媒介塑造。近些年我们经常听到西方敌对势力炮制的中国“军事威胁论”,还有所谓的中国“军事封闭论”,这也从客观上反映了我国军事外宣工作的不足,难以对外树立我国谋求发展、热爱和平的国际大国形象。

西方媒介对我国历来的偏见。中国的国家形象面临着不少挑战,西方媒体、政府长期对中国进行妖魔化,试图影响国际社会对中国的看法,丑化中国国家形象。中国在以西方为首的话语霸权中,声音时常被淹没,甚至出现失语的状态。近年来,中国疲于应对来自他国的误解——“中国威胁论”“中国责任论”等。

西方国家在报道与我国有关事件中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固有的认识框架和刻板印象很难改变,如在增长军费报道中的具体体现。2015年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首场新闻发布会上,大会发言人傅莹谈到中国国防预算增长将保持10%左右。法新社称,军费延续每年两位数的增长,反映出中国巨大的军事雄心,北京多年来一直以两位数增加军费开支,“并在与日本和其他国家的一系列领土纠纷中展示自身的军事和经济实力”。而路透社则将中国国防预算增幅与经济增速联系起来。“中国军费增长不受经济增长放缓制约”“中国军力发展引发地区担忧,特别是中国在东海和南海主权纠纷中采取了强硬立场”。

实际上,我国媒体在报道此次军费增长时强调中国作为大国需要有能够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的军事力量,此次军费增长是为防御性国防建设的需要。就此事件来说,西方和我国在报道同一事件的切入点上很不一致,西方媒体对我国事件报道的倾向性严重。西方敌对势力经常趁机大肆炮制和炒作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中国“军事威胁论”,给外界认识和了解真正的中国蒙上了阴影。

新媒体发展带来的挑战。信息全球化时代,新媒体技术带来的飞跃和改变是革命性的。信息封闭转为信息开放,信息传播呈现无障碍无时差的特点。对外传播主体和受众更加多元,同时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和发展改变着对外传播的方式和手段,这使得对外传播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同时,我们还应该认识到我国对比西方发达国家的传播理论和传播技术都相对落后。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崛起给我国带来革命性变化的同时,依然影响着西方各国,“文化帝国主义”仍然没有过时。

温斯顿·丘吉尔曾说过,“当真相才穿上裤子的时候,谎言已经跑遍半个世界了”。如果他的话正确,那么更先进的科技只是提高了信息传输的速度,不仅给真实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同样也给错误信息的传播提供了便利。也就是说,新媒体也使得西方国家丑化我国形象变得更为便利。

经济实力尚未转换为话语实力。近年来,我国锐意改革,坚持改革开放,经济发展保持较高的增长速度。虽然我国在经济上的世界影响力持续增强,但是经济实力并没有也难以立即转换为政治实力和话语实力。在很多时候,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在国际传播过程中仍无法占据主动地位,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掌握话语主动权,依然被西方国家牵着鼻子走,被动地应付和引导国际舆论。

能主动“发声”却讲不好“故事”。对外传播领域要掌握主动,但是主动发声的同时,应该注意传播效果。我国的对外传播相较于西方发达国家来说,发展时间短,在对外传播的技巧和手段上仍存在不足。很多时候有了发声的机会,却无法达到预期应用的传播效果,处在能讲故事却讲不好故事的尴尬境地。我国进一步探索和优化对外传播“讲故事”的能力和技巧很有必要亦迫在眉睫。

塑造和传播国家形象的路径探析

“一带一路”不仅仅是经济战略,它同样涉及政治、文化、外交等多个领域,这样一来就无法忽视传播在其中发挥的作用。传播活动贯穿人类生存的始终,发展至今,人们俨然生活在一个大的传播环境下。特别是在国家交往中,倘若怎么说别人都不信,怎么做便失去应有的意义。相反,如果怎么说别人都信,怎么做就游刃有余。因此在推进“一带一路”战略进程中,应当重视传播的作用,对外塑造良好的大国形象,讲好中国故事,使“一带一路”战略成果惠及更广阔的地区和更广泛的群众。

提升对外宣传重要性的认识,增强主动话语意识。西方国家片面或是直接歪曲我国的报道呈现给国际受众错误的事实,势必会对我国产生负面影响,令国家形象受损。国际话语权以非暴力非强制的方式影响着他人他国的思想和行为,是一种强大的影响力,国际话语权的提升对一个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

国际话语权是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文化为根基。国际话语的提升能够有效增加国家软实力,这方面最明显的标志就是国家话语权对塑造国家形象的深远影响。

我们应当明确,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对外宣传至关重要,要认真研究,要在思想上提高对外宣传的认识,增强把握话语权的主动意识,抢先发声、适时发声。媒体是形成国家威慑和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舆论工具,国家形象传播对外是种宣示,对内在建构民族认同等方面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加深对沿线国家文化和受众的研究,加强传播针对性和贴近性。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以及传播技术的发展,我国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自主发声,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探索,我国的对外传播已逐渐成熟。然而,在能够发声的同时,却难以掌握“发声”的技巧和艺术,使得传播效果受限。改进我国对外宣传的策略和办法,要切实加强针对“一带一路”沿线地区不同国家宣传的针对性和贴近性,有的放矢。内外有别和外外有别,是外宣工作必须遵守的原则,因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关心的问题不同,邻国与非邻国所关心的问题也不相同。加强对该地区各国以及受众的调查研究工作,了解他们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在外国媒体和外国受众之间建立起良好稳定的联系。外宣要有针对性,需要经常对比和重复,更要讲艺术,懂得怎么说。

最大程度利用网络,尽力拓宽传播渠道。在进行我国形象塑造的同时,应当注意到当前传媒环境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媒介融合和互联网技术的运用越发普及,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扩大宣传平台,在进一步加强通讯社、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外宣工作的同时,开办和扩大以相关国家语言为工作语言的网站,为这些国家的受众全面及时了解中国提供条件。只有最大程度利用网络,才能在国际舆论中占据有利地位。

加强与国外媒体的沟通交流,推动文化产品的落地工作。我国在对外宣传过程中还容易出现一个情况就是“自说自话”,自己说自己好,但是这样的传播效果并不乐观。只有加强和国外媒体的交流,利用国外媒体帮助我国建构和传播国家形象才能够进一步增强传播效果。自己说自己好远赶不上别人说自己好。我国应与该地区各国加强媒体交流与合作,借助这些国家的媒体平台来介绍中国,传播国家形象。另一方面就是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比如借影视之力等。美国就是成功运用影视塑造国家形象的典型案例,美国的好莱坞影视剧、智库等在全球的扩展,都无时无刻显示着美国的国家形象。这大大有利于美国在各种国际事务中维护其民主、自由、强大的国家形象,令美国占据了主动权。

另外,还需切实推动中国新闻产品和其他文化产品在这些国家的落地工作,比如中央电视台专题节目《数说一带一路》以及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就是很好的文化产品。

结语

“一带一路”是国家重点战略部署,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诸多方便都具有重大意义。“一带一路”国家战略为我国形象的国际传播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一机遇努力研究对外传播和形象传播的相关理论,并在对外形象传播的实践过程中不断改进对外传播的传播策略与传播技巧,占据国际传播话语权,讲好中国故事,塑造中国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国际形象。这样一来,势必将推动“一带一路”战略更为深远地发展,与国家形象传播两者可成相互促进,协力取得进展。

(作者单位:南京政治学院)

参考文献:1.袁新涛:《“一带一路”建设的国家战略分析》,《理论月刊》,2014(11)。

2.[美]比尔·科瓦齐、汤姆·罗森斯蒂尔著,刘海龙、连晓东译:《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新闻从业者须知和公众期待》,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二版。

猜你喜欢
一带一带一路战略
精诚合作、战略共赢,“跑”赢2022!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战略
战略
“走出去”能否搭上“一带一路”这趟车?
导致战略失败的三大迷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