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营造法式》理论体系中的创新意义

2016-11-20 20:41石云轩
艺术科技 2016年7期
关键词:木作

石云轩

摘 要:本文从三个方面概述了《营造法式》理论体系中的创新意义。首先论述《营造法式》在古建筑书籍中的重要地位,其次是《营造法式》内容的创新部分,并对《营造法式》中记载的古建筑制作模数和不同等级的柱子装饰这两个创新关键点进行总结和分析。

关键词:木作;柱子装饰;《营造法式》

《营造法式》是王安石推行政治改革的产物,目的是为了掌握设计与施工标准,节制国家财政开支,保证工程质量。当时朝廷曾下令制定各种财政、经济条例,《营造法式》是其中之一。这是我国古代最完整的建筑技术书籍,著作人是将作监李诫,书中资料主要采用历来工匠相传经久可行之法。这本书不仅对北宋末年京城的宫廷建筑有直接影响,南宋时,还因在苏州重刊而影响江南一带。

宋代建筑是中国古建筑体系的大转变时期。规模虽比唐朝小,但比唐朝建筑更为秀丽、绚烂而富于变化,出现了多种形式复杂的殿阁楼台,主要以殿堂、寺塔和墓室建筑为代表,流行仿木构建筑形式的砖石塔和墓葬,创造了许多富丽华美的建筑。建筑多用彩绘、雕刻及琉璃砖瓦等装饰,且建筑构件开始趋向标准化。《营造法式》中列出的42种小木作制品,说明了宋代木装修的发达与成熟。但这些古代建筑法则,殊少留下重要的文字材料,其丰富的美学思想只能体现在实体的建筑之中,而历史建筑又由于战火及各种原因毁灭殆尽,人们通常只能从一些文学作品中得以想象它们的雄伟与华丽。《营造法式》在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亦绝非古代的建筑规范,是当时北方大木中原流派的实践总结。

笔者认为《营造法式》的历史意义有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显性方面是其记录的古建筑制作模数、图样、功限、料例等;隐性方面则是工艺背后所展现的当时人们的生活的思想精神、文化习俗、礼仪礼制等。而《营造法式》编著最重要的贡献之一是建立了造屋的尺寸标准。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的模数制,《营造法式》中规定,把“材”作为造屋的尺寸标准,即将木架建筑的用料尺寸分成八等,按屋宇的大小、主次量屋用“材”,“材”一经选定,木构架结构部件的尺寸都整套按照规定而来,不仅在设计中可以省时工料估算有统一标准,施工上也便利许多。这种方法在唐代构建可能已实际运用,但《营造法式》却是首次以文字记载下来作为政府的规定予以颁布,并且以后历朝的木架建筑都沿用类似以“材”为模数的办法,直到清代。

然而古代在“材”的规范上无不与礼制紧密相连,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以“礼”为基本框架,也就是用制度规范各类等级,它很自然地渗透在建筑及其装饰艺术的营造中,因而建筑中的一切设置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其观”,而是为了“辨贵贱”,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成为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中国的古代建筑里礼制建筑有它独特的一面,很多人把宗教的信仰,也就是宗教建筑与一些礼制建筑混在一起,礼制建筑是独立的,自成一体的。相对于宗教建筑,礼制建筑更多的是反映了人的特性,更广泛地反映着以人为本的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人内在的信仰的关系,是一种对人的由来和生活所依赖的因素的一种崇敬与感恩,是一种礼仪的性质,而非宗教内容。“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是十分深远和重大的,在“礼制”的影响下产生了更多的建筑形式。而《营造法式》中通过对“材”的规制,将宋代礼制在建筑实体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并清晰地刻画在文字中,给与比建筑实体更清晰明了的传承。

不仅如此,《营造法式》中还对北宋时期不同等级的柱子装饰作了系统的总结,这也是其著作的一大创新点,并且使我们能对宋代的柱子样式有一个相对全面的了解。《营造法式》中描述了柱子彩画具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营造法式》柱子彩画,基本分成柱头、柱身、柱脚、四个部分进行区分和彩绘,用线道界分。柱彩画只有五彩遍装、碾玉装、青绿叠晕棱间三个高级别彩画才有,多作叠晕莲花,这可以使得本柱身与石柱础之间在视觉上有一个顺畅的过渡。第二,柱头之长度与入柱额同高,而柱脚大多与柱头同高,其余为柱身,是柱子的主干,柱身通过叠晕线道与柱头、柱脚相隔。第三,柱头之花纹为细锦、方胜等几何纹,取其静势,以衬托柱身的主体彩画,柱脚彩画只有五彩遍装与解绿装有,纹样与柱头基本相似,碾玉装与柱身连成一体,直接落于柱之上。而丹粉与黄土刷饰的柱脚与柱头相通,一律刷丹。第四,建筑装饰的等级制度鲜明地体现在柱子彩画中。第五,柱身彩畫是柱子彩画的主要装饰部位,以五彩遍装为例。柱头作细锦与琐纹,柱脚仅作细锦,柱质为青、红叠晕莲花,这些都是铺垫,规则的几何纹与莲瓣等静态纹样,以衬托柱身华丽而富于动态的装饰图案。柱身为海石榴花等一品花纹,花纹中还间杂以飞凤等鸟类图像,还有用四入、四出等窠内,间以龙凤、化生等图样。其中龙凤、化生等动物和人物纹样才是柱子彩画的中心主题,柱身内的植物花纹,一般也只起到界定与衬托作用。其他几个品级的彩画,亦是如此。第六,柱子彩画中,除了丹粉与黄土刷饰外,基本是以青绿冷色彩画为主,以上是柱子装饰部分的总结。

《营造法式》注释版本不同,梁思成先生为《营造法式》作的注释也是中国古建研究中一大里程碑,《营造法式》从此变得不那么神秘。梁思成说的“中国木构体系”,是一种有别于西方建筑传统的、我们本土自发生长的、以木梁架形成完整构架体系的建筑体系。在这样的思想指导下,显然应该以“大木作”为纲,以“小木作”“石瓦作”等为辅形成梁公的建筑体系。

早在梁思成还在宾夕法尼亚大学留学的时候,父亲梁启超就给他寄去一本陶本的《营造法式》。但是,梁思成先完成的法式解读是《清式营造则例》。对于早期的梁思成,宋代的法式文献对于他来说是“天书”,这也是为什么大家直接看法式原文会不懂,需要这本注释的原因。而梁思成采用了先研究尚存大量案例和一些前朝匠人的清代宫廷建筑,这样一来就慢慢熟悉古代木构和古代法式文献的原理了,笔者常常把这一过程称为“曲线救国”。

当然,要想真正理解《营造法式》只读此书一种注释版是完全不够的,需要阅读研究大量中国古建筑的书籍文献,并进行对比、归纳和总结,希望通过对此著作及相关论文的阅读,提高对中国古建筑功法等的理解和认识。

参考文献:

[1] 梁思成全集(第七卷· 《营造法式》注释序)[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6.

[2] 李诫.营造法式(卷二·总释下)[M].邹其昌,点校.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3] 赖德霖.中国近代建筑史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 梁思成,林徽因.平郊建筑杂录[J].中国营造学社汇刊,1932,3(4).

[5] 吕变庭.营造法式的技术哲学思想探析[J].井冈山大学学报,2010,11(6).

猜你喜欢
木作
婺源古建筑隔扇的木作技术与雕刻艺术研究
《中国手作·木作》视听语言分析
木作艺术对于现代茶空间环境的氛围营造
面向创意设计的传统木作工具的知识系统构建与集成管理初探
老杨的木作文化传承
第一季《木作》讲述中国与木头的故事
系列纪录片《中国手作》第一季《木作》开播
园林工程古建筑木作工程如何修缮分析
中国古建筑木作灰空间的营造
传统小木作语言在现代地域建筑设计中的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