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护林人的自然颂歌
——康剑散文集《喀纳斯自然笔记》读后

2016-11-21 12:13黄永中
新疆艺术 2016年5期
关键词:花楸喀纳斯山水

□ 黄永中

“让我们守护好自己身边的这块自然山水吧!如果你身边有一棵小树,请常常用水把它浇灌,让生命之树向着太阳快乐生长;如果你身边有一条小河,请不要随意修筑堤坝,让河流曲曲弯弯自由流淌;如果你身边有一座高山,请常常为它投送去仰望的目光,让雪山和冰川永驻生机和希望;如果你身边有一片大海,请时刻保持敬畏的距离,让海水永远碧波荡漾蔚蓝如常。”这是康剑在新近出版的散文集《喀纳斯自然笔记》中,对自然、对人类发出的深情呼唤。有幸在“人类最后一片净土”喀纳斯工作和生活,使康剑对喀纳斯这片圣洁的山水产生了深沉而热烈的眷恋,进而使自己成为了一个自然保护主义者,成为一个自喻的“护林人”。

《卧龙湾深秋》 康剑 摄

《喀纳斯自然笔记》是康剑在喀纳斯景区工作八年期间,在这方山水间行走和思考的书写与拍摄的精品结集。“谨以此书,献给我钟爱的喀纳斯和钟爱喀纳斯的人们。”扉页上的这句话,道出了康剑对养育了他的喀纳斯的赤子之情。这是一部蕴含着喀纳斯的情与思、形与色的自然交响乐,是康剑对喀纳斯这方山水多年来对他的恩赐和提携的回报。全书由十六篇书写喀纳斯的散文和六十幅精美的喀纳斯四季风光摄影图片构成,是一本图文并茂的散发着喀纳斯山水花草馨香的美丽图书。康剑的喀纳斯书写是跨界的,他兼具作家和摄影家的身份。喀纳斯,天赐的喀纳斯,促使他不仅要用他手中的笔去描绘和思考这风景背后的、深层的、内在的东西,还要用照相机把喀纳斯这方山水一年四季的阴晴雨雪、花开叶落、云开雾合、变化无穷的美妙瞬间记录并呈现出来。正是出于这种发自内心的深沉的爱,使他的爱充满了忧患意识,他的山水人文书写,是站在自然之子这一身份和立场来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时刻警醒自己和提醒人们:大自然是人类的母亲,人与自然界的生命都是平等的,都是受惠于大自然的滋养的。因此,人类不可以凌驾于大自然生命之上,人类应该重新审视自己的位置,尤其是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当前人类疯狂追求经济社会的大发展,尤其是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对物质财富的贪婪欲望,造成了环境与生态的严峻冲突的情况下,康剑的思考和书写是有意义的,他从生态平衡的角度出发,以文学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人们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并形成对自然的新的态度和观念。可以说《喀纳斯自然笔记》,是一部饱含着对自然的尊重和理解,呼吁人和自然和谐相处的美的敦促书,这样一部书的出现自然是一件十分可喜可贺的事情。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对该书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在喀纳斯做自然之子,康剑是骄傲的:从云上到湖底,与冰雪同聪明、与神灵同心迹、与山水同呼吸……这些赋予了他的文字以独一无二的生命韵律。”是的,康剑是幸运的,他自小就生长在阿尔泰群山环抱的一个风景优美的山间盆地,盆地的北边就是享誉世界的喀纳斯胜境,由喀纳斯河等河流汇聚而成的布尔津河静静地从盆地中央穿过,河的两岸林木茂盛,绿草盈坡,山花遍野。可以说康剑是喝着喀纳斯的水,沐浴着喀纳斯林间的风成长起来的,天然地与自然山水有着特殊的亲近感。成年后他最重要的生命阶段又来到了阿尔泰大山的王冠、“人类净土”喀纳斯工作和生活,这里的一切都使他欣喜、骄傲,无论是春风拂面、山花烂漫,还是风雪肆虐、身处险境,他都欣然接受,认为这都是大自然的馈赠。大自然教会了他懂得欣赏和谦恭、拥有和尊重,他也逐渐地由自然的养子而成为自然的歌者。自然主义提供给人类全新的哲学视角,正如意大利自然主义画家塞冈提尼所说“追求生活的欢乐色彩乃是善待生活。”

这是一部充满了对喀纳斯发自内心的情和爱的文学书写。喀纳斯的一年四季,无论是晴天丽日、春暖花开,还是风霜雨雪、万木萧索,在康剑笔下都呈现出惊人的美,他称春天的喀纳斯是鲜花盛开的海洋;夏天的喀纳斯是满目养眼的绿色;秋天的喀纳斯是色彩斑斓的梦幻乐章;冬天的喀纳斯则是一幅笔墨绝美的水墨画。真是一叶一风景,一天一世界,喀纳斯无论怎样看、怎样听,他都没有疲倦的时候,每天看到的、想到的都是新鲜的、温暖的、令人感动的。

在康剑眼中的喀纳斯,不仅人和动物有灵性、成风景,就是石头也有故事,而且耐人寻味。《山水经》一文,康剑把如珍珠般散落在喀纳斯河湖两岸的景观、传说、典故、神话故事用似彩练般的喀纳斯河串联在一起,由近及远,落笔轻松幽默、不疾不徐、情趣盎然地向你一一娓娓道来。即便是对一些自然生态的科普性知识,也不拖沓、不沉闷,叙述准确,点到为止,留有想象的空间。这是一篇形神兼备的简明喀纳斯风物志,是通往喀纳斯的“通关文牒”。

在康剑的眼中,在康剑的书写中,葱郁的花草植物是最让他提神和开心的事了,花草植物简直就是自然精灵的另一种物质呈现,在书中,你可以看到春天的脚步刚刚踏入阿尔泰大山时,就迫不及待地顶着冰花、在雪中开放的且花名极赋诗意而又极其形象的顶冰花、雪报春;有最能代表喀纳斯春天的漫山遍野肆意盛开的金莲花和野芍药;有对被毁坏的生态具有修复作用的柳兰;还有阿尔泰独活、野罂粟、欧洲崧蓝、红景天、多刺蔷薇、红果越橘、牛至等等。他如数家珍般地兴致勃勃地一一道来:各种花草植物生长区域的分布、植物生长的条件、花期、花草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等等;更为奇妙的是他在说到喀纳斯的花草植物的药用价值时,特意提到喀纳斯的动物都懂得利用不同花草植物来保持自己身体的健康和强健,让人在颇感神奇的欣慰中,感悟出大自然的那种天然的和谐关系。用当地蒙古族图瓦人利用喀纳斯名叫二色藁本的植物茎干做乐器,吹奏出带有草木原味的天籁之音,道出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的人生态度。在行文中处处都可以看到他尊重和平等的生态理念。他巧妙地将一些植物的和自然生态相互间的依存关系,通过神话故事、传说,甚至是拟人化的手法不动声色地表述出来,植物的美妙、植物的灵性就在这轻松愉悦地阅读中使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一棵花楸》是最能体现作者对植物充满爱心的一篇作品,花楸是喀纳斯河谷中一种矮小的植物,平时夹杂在高大挺拔的云杉和秀美俊逸的桦树之间,很不起眼、几乎引不起人们的注意。只是到了秋季层林尽染、万山红遍之时,花楸也似憋足了一年的委屈在此时怒放了,即使雪压枝头,它也毫不在意,在它纤细的枝头结满了一嘟噜一嘟噜红红的果实,在白雪的覆盖下更显得娇艳欲滴、晶莹剔透,为已是灿烂辉煌的河谷又平添一种妩媚之态。人们遂将河谷中花楸最为集中的一段命名为“花楸谷”,一条进出喀纳斯的公路就弯弯曲曲地穿行在花楸谷中。在一处“S”形弯道的路旁乱石堆中长着一棵杯口粗的百年以上的花楸树,从公路的“S”形走向可以看得出来,当年为使这颗花楸能够继续存活下去,筑路工程人员有意将这段路设计成“S”形,从而避免了这棵花楸被砍伐的命运,康剑对这种珍爱生命的行为发出了由衷的赞叹。从此以后,这棵至少生长了一百多年的却只有杯口粗的花楸,就进入了康剑的视野,挂在了康剑的心里。这棵花楸的前世和今生,今后的命运如何,时时都牵动着康剑的心,为这棵花楸在不同季节里的生命呈现而歌唱,为它一次次遭受严冬风雪的摧残而揪心,更为它一次次挺过生命的严冬而欣喜。在一次百年不遇的大风雪和雪崩中,这棵花楸遭到了致命的一击,被彻底摧断了主干,所幸的是它深深扎根于泥土的根系和从根部发出的几枝新枝,还保有着旺盛的生机。整篇文字对花楸命运的书写,客观冷静,描述细致入微,情深意切,柔肠百结,感人至深,在看似平静舒缓的叙述背后饱含着对顽强生命的最高礼赞。为一棵不起眼的小树写一篇令人魂牵梦萦的小传,为一棵一百年才能长到杯口粗的小树倾注如此的爱心,足见康剑珍爱生命,热爱自然的拳拳之心。

《聆听喀纳斯》 康剑 摄

康剑感谢大自然给人类赐予的喀纳斯这片绝美的风景,让他能够产生爱意,给他带来神谕的灵感,使他文学的情怀得以找到宣泄的出口。然而,对风景的书写看似容易,实则很难,古往今来,有多少文学大家写出了非常多的令人称颂的自然山水的文学佳作,要想突破前人的藩篱,写出新意,谈何容易。“但面对眼前的山水,我的确又无法停下手中的笔来。于是,我就努力透过山水,试着表达山水之外的东西,尽管这种表达多数时候显得十分笨拙甚至不尽人意。”喀纳斯的山水诱使着康剑,使他不管不顾前人的高山是否能够逾越,他真诚地写,用心地写,用自然之子的心态去写,用护林人的情感和视角去写。写出了他对自然和人的关系的思考,写出了他对自然的理解。著名散文家刘亮程说:“康剑的山水文章是安静的,那些他看了多年、听了多年的风景,在进入他的文字时,有如走上回家之路一样惬意自如。”著名诗人沈苇说:“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提供了一方自然可靠的‘地方性知识’,更在于在一个人与自然的关系严重错置的时代里,对这种关系进行了调校和‘拨乱反正’。这一‘语言行动’和‘散文诉求’,基于作者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

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日益恶化,已深刻地影响到了康剑所身处的这片“人类净土”。他的母亲河——喀纳斯河的源头冰川正在日益萎缩,河流在变小、草场在退化,这是他看到的触目惊心的现实。正因为上苍赐予他这片最美的山水正面临全球环境恶化的侵扰,这使他产生了强烈的危机感,如何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的破坏,是他常常思考的问题。看到日益缩小和恶化的野生动物的生存空间,他还时常会站在对方的位置来拷问人类的行为。

正是这种强烈的危机感和责任意识,使康剑成为一个自然保护主义者,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理念,已深入到他日常写作的一切行为中。他在写到已延续了数千年的草原牧场牲畜转场的古老生产方式时,就把他的自然理念注入了进去,给出了很有意思的说法。对于牲畜转场,人们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牧人赶着牲畜转场。到了春季,冰雪会逐渐从低海拔向高海拔的山区退去,新鲜的牧草也渐次由低处向山区生长。牧人就会根据气温的变化和雪线的上升,赶着牲畜从被啃食得差不多的草场不断地向融雪后长出鲜美嫩草的山区迁移。到了秋季,降雪使雪线不断地从高海拔处向低海拔处下降,牧人也就不断地赶着牲畜从山区向下迁移,直至到达原先的“冬窝子”,这样,草场就在不断的迁移中得到休养生息。另一种说法是牲畜领着牧人转场,是牲畜根据自身的本能追逐牧草的自然行为。康剑通过牲畜转场这个延续了几千年的早已被人们司空见惯的生产活动,得出了他的结论,“不管是牧人赶着牛羊走,还是牛羊领着牧人跑,都说明一个道理,这个世界上一切生灵的何去何从,必须要服从大自然的安排,遵循大自然的规律。”康剑就是通过现实生活中再寻常不过的场景,来揭示遵循自然规律本身就是自然规律,毫无说教感,人们在轻松的阅读中不经意间就接受了他的观念。

《喀纳斯冰川谷》 康剑 摄

康剑在与自然山水的长相守中,与这方山水中的花草植物、动物,与在这方山水中生活的人们,都建立了亲密的、理解的关系。他能像当地哈萨克人和蒙古图瓦人一样骑马在草原上驰骋、在林中穿行、在冰河中徒涉、在山崖上攀爬;他能喝凉水、啃干馕、露宿荒野,这些都为他亲近自然,融入当地人的生活,创造了不同于一般作家对自然的生命体验。他尊重和理解在这里长期生存的人们和自然建立的和谐相处并认为万物有灵的生命态度,他自己也是把自然作为一个有生命、有灵魂的物质存在,他相信“人在做,天在看”的谶语,人所做的一切,都在自然的注视之下,提倡尊重自然,按照自然的规律去思考、去行动,反对人为的改变和打破自然规律,信奉“天人合一”的朴素的人生态度。他赞赏当地图瓦人在自然面前的恭敬态度,他记住了图瓦人的谚语“山再高也在云下,人再高也在山下”,并将它印在了书的扉页上,时刻提醒自己要懂得谦虚,要有所敬畏。他热爱和追崇美国自然保护主义运动的先驱约翰·缪尔。约翰·缪尔的书是他出行荒野的必备书,是他与自然对话的精神导师。所有这些都是他在自然中行走、思考时的精神坐标,使他的写作有了在自然面前进行自我反思的勇气和力量,使他的行文在美丽山水间时不时地流露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危机感。他把保存完好的自然生态上升到“人类最为美好的精神家园”的高度,认为“没有了精神家园的人类,一定会退回到人类的蛮荒时代。可怕的是,最初的人类最为依赖的,便是养育了我们人类的最初的原始自然。”发问振聋发聩,环保意识昭然若揭。这些方面的观察和思考在《仰望友谊峰》《深山五日》《双湖初雪》《冰湖》《禾木星空》等文章中都有较多的呈现,这些作品也是这本书中的华彩篇章。

康剑在书写自然山水中从来没有离开过在这方山水间生存的人类,人类离不开自然,自然也因有人类与其和谐相处而更具灵性。世代居住在喀纳斯林中的曲开老人的故事,喇嘛的故事,让他感悟到,热爱自然的人,是一个能够拯救自己也能拯救故乡的人,是这个世界上最美的风景,因为他们的存在,风景将永存。他也看到,现代文明对还留存有古老生存方式的人群的冲击,在物欲横流的世界,人们的迷惘和无助。但是,正是一些人的坚守,才提醒着人们保持对自然的敬畏,能否与自然和谐共处,关系着自然与人类的共同命运。书中专写人物活动的散文篇幅虽然所占比重不大,却是写得最为生动富于生活气息的,是通过文学的描述,来揭示在日常生活中人类与自然界之间的伦理关系,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优秀之作。

“感谢我身边的这些山水,是它教会了我,在山水面前,人类只有跋涉和攀登,没有跨越和征服,山水是人类永远的老师,它使人变得宽容、善良、博爱和谦和。”康剑如是说。

《喀纳斯自然笔记》是新疆人民出版社2015年度精心打造的图文并茂的美书,在编排设计和印装质量上,也有许多可圈可点之处。这部书印装精美而不失典雅内敛,封面简洁素净,全书铜版纸彩色印刷,图片色彩还原精准,图片与文字之间留有空间,且有许多跨页的大图,最大限度地呈现出喀纳斯自然天成的惊人的美的魅力。文字排版富有层次和韵律感,似喀纳斯山区的层层羊道,逶迤穿行在喀纳斯绝美风光的图片间。图片和文字的编排是有节制的,既不过度打破文字阅读的连续性,又适时的让文字和阅读带来的想象空间稍作一短暂的停留,并和文字内容有一定关联的图片做一视觉上的交流和印证,使阅读富有层次和节奏感。就好比在一个天气晴好的下午,坐在喀纳斯图瓦人的小木屋窗前读书的人,会时不时地抬起头看看窗外静止不动的白云和缓缓流过的羊群。这种带有互动式的阅读,使文字带来的抽象思维在图片带来的视觉感受中变得生动具体起来。总的来说,这是一部值得珍藏的好书。

(本文图片由康剑提供)

猜你喜欢
花楸喀纳斯山水
25种广义花楸属(Sorbus)植物叶脉序特征研究
爱在一湖山水间
山水之间
游喀纳斯
一处山水一首诗
欧洲花楸与陕甘花楸的遗传差异性及其果实成分分析
部分花楸属植物的花粉形态特征及聚类分析
漫步喀纳斯
《山水》
喀纳斯河流闪着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