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TS教育思想的高校社科类课程改革研究

2016-11-22 02:09杨浩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社科类教学方法思想

杨浩

(宿迁学院 法政学院,江苏 宿迁 223800)

基于STS教育思想的高校社科类课程改革研究

杨浩

(宿迁学院 法政学院,江苏 宿迁223800)

STS教育思想是西方成熟的教育理念,是通过科学、技术和社会三方面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三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来实现教育改革目的的。STS教育思想强调教学过程和能力培养是高校教育的关键因素,对我国高校课程教育有着指导意义。当前,我国高校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许多问题,本研究结合高校社科类课程的特点,通过课程改革实践和调研,分析了高校社科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STS教育思想为依据提出了指导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STS教育思想;高校;财政学;课程改革

STS教育思想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提出的,目前已经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推广。STS教育思想是通过科学、技术和社会三方面相互之间的影响以及三者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来实现教育改革的目的。其基本理念是促进科学教育能够为社会发展决策作出起指导作用,促进理论与实践的结合。STS教育思想改变了以往的教学中重知识传播、轻能力培养;重教育结果、轻教学过程的弊端,在思想与实践的结合过程中,形成了在知识传播过程中将理论与学习方法的融合,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STS教育思想评述

STS,是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社会(Society)三个英文单词的首字母缩写。在传统的教学价值观念中,科学被理解为是对客观事物的认知过程,认识科学的过程是不参加任何价值判断的。但是,研究科学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发展提供依据,偏离了其最终的目标,科学的研究意义和价值也就无从考量。于是,科学和社会可以实现互相塑造,成为STS教育理念的基本前提。美国科学家赫德教授认为:“STS是指科学按照世界的本来面貌来说明世界,技术则提供了改造世界以满足人类的愿望,科学提供知识,技术提供应用知识的方法,技术在科学和社会之间起到桥梁的作用。”[1]一般来说,STS的内涵多用于其狭义的层面:“以传统的科学史、科学哲学、技术哲学等学科为基础,在更高层次上进行理论综合而形成的传统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2]我国对于STS的内涵认知为:“STS是一门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之间的相互交叉关系的新兴学科。”

传统的教育思想是一种相对专业化和系统化的教育范式,其主要的特征是自然科学的研究和社会科学的研究之间的割裂,实证研究和规范研究之间没有有效连接,表现出来的是科学技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现象严重脱节,教学的过程只是注重知识的讲授,忽视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结果是学生的发展不全面,出现社会中的结构性失业现象。

STS教育思想有别于传统的教学理念,它是一种交叉学科的学习范式,其主要特点是自然科学的学习和社会科学的学习怎样实现共融,宗旨是培养具有广泛科学技术素养、全面发展的学生,促进学生以更宽泛的视角用科学技术去指导实践。开发以学生兴趣为导向的思想教育和思维训练,用兴趣刺激学生的学习强度,从而提高教学质量。STS教育思想不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批判,它只是在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弊端的基础上,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更加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体现学生主动参与性,加强学习的体验性,实现科学技术知识在社会中应用的价值取向。

哈佛大学于1964年开始从事科学、技术和社会三者关系的研究,开创了在通识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开设以研究科学、技术和社会相互关系的核心课程。目前,美国包括哈佛大学、康乃尔大学、斯坦福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10多所学校都已经建立STS体系,在学校建立了STS中心,开设了2000多门STS课程。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STS教育思想,到目前为止也已经成立了20多个STS教学机构和科研机构,本科教育阶段开设了几十门STS课程,同时在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也开设STS课程,我国也已经成立了STS研究会,出版了STS相关书籍。可见,国内外对STS的研究逐渐走上系统化的道路。

二、高校社科类课程教学的实证研究

高校社科类课程由于缺少实践性和应用性,在课程建设与教学中发现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不佳,通过调研发现主要存在以下几个具体问题。

第一,学生对社科类课程认识不准确,学习兴趣不高。社科类课程是学生认识社会和接触社会的重要手段之一,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发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学习目的仅仅是为了考试通过,严重地影响了教学效果。在调研中发现,由于学生很少能够依赖社科类课程获得专业技术和证书,学生认为社科类课程比如财政学课程对以后的择业作用不大。于是,学生大多将时间和精力用于考证或与就业相关紧密的课程,忽视基础课程,学生从实用性和功利性角度对财政学课程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应该向学生介绍社科类课程的重要性和实用性,使得学生能够主动地自觉地去学习社科类课程知识,提高学习效率。

第二,教学方法单一,教学效果不佳。在具体的社科类课程教学工作中,教师仍然采取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教材进行课程讲授,学生通过记笔记的形式进行记录,机械地听讲。但是,通过调研发现,教师讲授理论内容的时候,学生仅仅是在机械地记笔记,头脑中没有进行思考教学内容,在下课之后,学生很难回忆起教师的授课内容和重点。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不断尝试新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积极性,使其能够在课堂中思考问题和发现问题,通过教师的讲解和点拨解决问题,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和任务。

第三,教材内容应用性差,时效性不强。社科类的课程教学有着时效性,我国的社会情况、法律和经济政策等内容都在不断地进行变更与修正,因此,教师在课程的教学中要与时俱进地更新内容。但是,在现实的教学工作中,教师仍然以教材为准绳,由于受到出版发行等因素的影响,教材出版很难跟得上实际情况的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内容与实践脱钩现象严重,导致课程教学中理论性较强、实践性较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不高。

第四,课程设置体系性差,缺乏灵活性。高校的专业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专业素养的形成是多学科和多课程共同努力配合的结果。在课程体系的建设方面要明确不同课程的教学重点和关系。对于社科类课程的教学而言,在课程讲授之前,学生应该具有政治学、管理学和经济学等学科的基础,如果不具备相关的理论基础,很多社科类课程是很难进行讲授的。但是,在高校的教学中各个课程和专业各自为政,教师和课程之间的交流较少,在教学中经常出现课程教学重复或遗漏,使得专业和学科建设体系性不强。对于社科类课程的教学而言则是学生缺乏基本的理论基础,在课堂上很难理解相关的理论和概念,如果教师在授课中进行理论知识补课,则会造成教学任务紧张。

三、高校社科类课程运用STS教育思想模式探讨

(一)运用STS教学思想规律指导教学过程

STS教育思想强调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一致性,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强调通过理论、知识的讲授能够具体地应用于实践,并且解释与解决现实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直观性和学习效率。在社科类课程的教学中,STS的教育思想规律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指导教学工作。

第一,认知动力规律指导教学过程。STS教学模式强调学生学习的动力是内在的,即学习是为了满足个人的某些需要,当课程教师讲授的内容符合学生需要时,学生就会产生学习动机,从而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STS教学思想将其称之为认知动力规律,即学生的学习动力=学生的需要程度×教师讲授内容满足需要的量。在社科类课程教学中要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教学内容的需要程度与关注的点,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地强调课程的重要性与实用性,在课程教学中要多用案例和实务内容体现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激发出学生的个人需要,从而形成学习动机,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根据STS教学思想的指导,只有自觉主动的学习过程才是高效的,传统依赖于应试教育的课程教学不能真正解决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问题,通过认知动力规律的指导可以使学生主动自觉地学习,在学习中体会学习的乐趣,从而愿意学习专业知识,学有所用,学有所成。

第二,师生配合规律指导教学过程。在教学中的主体性问题一直是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有的学者认为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有的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在这个问题上争论不休。STS教学思想强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主体,在教学中应该共同合作配合。在具体的社科类课程教学中应该遵循以下步骤:一是以教师为主导讲授课程基本理论和内容;二是以学生为主导进行提问,对不懂的问题进行教师与学生的互动讨论研究;三是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习题训练和实践操作;四是在下课之前让每一个学生填写学习心得与学习建议,最后教师要布置下一次课的课程预习内容。通过STS师生配合规律的指导,能够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和学生是合作与配合的关系,对课程内容进行共同学习与探讨,实现教学相长,提高学习效率。

第三,知识扩展规律指导教学过程。STS教学模式强调学习活动的系统性,能够将各个学科的学习方法和知识进行整合,鼓励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找出不同学习科目之间的联系,从而综合各学科的知识进行实践,系统地实现知识的应用。对于社科类课程的教学而言,在课程的教学中不仅仅要讲授本课程的内容,还要举一反三,根据课程知识去解释相关的社会、经济和文化现象。同时,鼓励学生将社科知识应用于生活和相关学科中,系统地理解我们的社会和经济状况,对我们的日常消费、投资和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运用STS教学思想指导教学方法

STS教学思想要求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要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

第一,提问式教学方法。STS教学思想强调在教学中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而不是机械地听讲和记笔记。提问式教学就是一种促进学生独立思考的教学方法。在社科类课程教学中每次课前都应该给学生布置思考题,使学生带着问题预习课程内容,在课堂讲授中也使得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在教师讲授理论知识结束后,要让学生回答之前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够理解的部分教师进行点拨与指导。STS教学思想要求在教学中要以问题为主导,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和思考,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

第二,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方法是提问式教学方法的延伸。在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教师提出的问题主要可以分为两个类型:一是具体问题,对于具体问题的回答仅仅需要对于某个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就可以进行解决。二是系统综合性问题,这种问题的回答需要综合各个学科的内容进行系统性分析。因此,在解决系统综合性问题的时候,教师要应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进行讲授。在教学中,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若干个探究小组,每个小组成员不超过8人,对综合问题进行资料搜集和小组研讨,在规定的时间内将研讨结果进行分享,并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在研讨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是组织者和服务者,帮助学生去搜集相关资料,并对学生的研讨结果进行点评和总结发言,提高学生处理综合问题的能力。

第三,情境式教学方法。STS教学思想强调教学的直观性,在教学中要尽量引入直观的产品、模型和图形。在社科类课程的教学中也要遵循直观的教学方法,可以采取两种情境式教学方法。一是宏观情境模拟。在教学中要通过具体案例使学生模拟具体的财政情况,分析现象,提出针对实际情况的解决方法。二是具体情境模拟。例如让学生模拟担任政府中的预算员等职位进行工作模拟,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学习效率。

(三)运用STS教学思想指导课程实践

STS教学思想强调课程的教学内容要能够指导和应用于实践。因此,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习效果来讲至关重要。在社科类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一是相关从业人员现身说法。在教学中,可以邀请相关职业的从业人员进行具体工作经验分享,提高学生对具体工作的兴趣和学习经济性。二是要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去参加工作见习。教师在社科类课程的教学中要联系政府和企业的相关部门,带领学生去参观和体验现实中财政工作的具体内容,提高学生对于财政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教学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要在不断实践中进行摸索,STS教学模式是西方国家成熟的教学思想,在具体的课程中要结合不同高校和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应用,从而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反作用于理论的辩证发展,不断提高高校课程教育的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杨明全.主要发达国家STS课程研究与实践述评[J].比较教育研究,2010,(10).

[2]李真真.STS的兴起及研究进展[J].科学与社会,2011,(03).

G642.0

A

1671-2862(2016)01-0098-03

2015-09-25

杨浩,男,江苏省宿迁市宿迁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社科类课程改革。

猜你喜欢
社科类教学方法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一束光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一束光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一束光
社科类学术期刊应坚持的四个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