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十三五”期间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

2016-11-22 11:19吴迎春
河南图书馆学刊 2016年10期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十三五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泛在化服务;图书采编;新业态发展

摘要:文章从图书馆泛在化服务、创新图书采编服务以及公共图书馆新业态发展实践三个方面,就如何提升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进行了探索。

中图分类号:G25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6)10-0019-03

“十三五”时期,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将面临全新的政策指导、技术挑战和行业规范的要求[1]。如何快速转变并适应新阶段的客观环境要求,提升公共图书馆服务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将是公共图书馆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简单地以需定供、适销对路,而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提高人文素质、培养大众审美、引导文化需求,实现高水平的文化供需平衡。充分利用优质的环境、多样的服务和良好的体验评价,吸引人们走进拥有公共文化设施的场所,享受公共文化服务,实现更多的有效供给,促进人们提高欣赏水平,改进“需求侧”,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占领文化主阵地,进而促进和完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

1图书馆泛在化服务成为常态化,构建智慧图书馆

泛在化服务模式最初是由国外提出的一种新型图书馆服务模式,它是基于无线网络的覆盖发展,使用户能够通过移动终端设备获取所需信息的数字图书馆服务;它是一种全新的服务理念,更是一种存在的服务形态[2]。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尤其在“互联网+”的引领下,给读者带来的不仅仅是阅读载体的变化,同时也在不断改变着人们的阅读观念、阅读习惯和阅读思维,这些转变都是泛在化网络不断构建的产物。同时,随着5G时代的即将到来,使图书馆泛在化服务模式更加常态化,构建一个以数字化、网格化和智能化的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联、高效、便利为特征,以绿色发展和惠民为主题的现代智慧图书馆,通过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实现公共图书馆服务的优化升级。

1.1图书馆泛在化的基本特征

图书馆泛在化的服务借助无线网络技术平台构建,达到图书馆用户服务全覆盖,无缝、交互、动态地融入用户行为之中[3]。与传统的图书馆相比,泛在化的服务具有自身的特点:一是开放式,即这种新型的服务模式能够提供全天24小时的服务。二是网格化,通过互联网就能够在线获取图书馆资源,直接向用户传递信息资源。三是多种格式化,可以为用户提供多种格式的信息资源,并且服务无障碍。

1.2图书馆泛在化创新服务模式

泛在图书馆是公共图书馆深入发展的方向,借助Web3.0网络技术平台的支持,图书馆依据自身特色,可以开发出用户方便使用的公共图书馆应用的APP软件,充分考虑用户需求,遵循用户的需要,适应用户的行为变化,构建不受时空限制的智能资源平台。只要是图书馆的资源,任何用户、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方便使用,打破了传统图书馆囿于固定时空的限制,把图书馆打造成为理想中的无处不在、超越时空的信息资源中心[4]。

1.3构建智慧图书馆服务

智慧图书馆是在物联网环境下,以云计算、大数据分析技术为基础,运用智慧化设备,实现书书相联、书人相联、人人相联的用户智慧化服务。图书馆的服务模式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首先是最基础的文献服务,其次是信息传播服务,再次是知识服务,最后是以用户的智慧产生为核心,培养用户运用并创新知识的能力,进而实现智慧创造的服务,通过各种信息平台的优化整合,从而满足用户不断变化的信息需求。

2“互联网+”时代下采编服务的创新

采编工作是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的灵魂工作,是文献流通的基础[5]。然而,进入互联网Web3.0时代,信息资源表现出内容无序化、形式多样化、生产零散化等特征。

2.1图书采编服务观念转变

按照惯例,以往的图书馆编目人员通常参照采购、查重、分类、编目、验收、典藏的工作流程,而脱离了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接触的机会,没有分析和处理用户日常搜索的海量数据,从而无法真正了解各阶层读者的需求,导致文献的采购服务缺乏合理性。在新网络时代下,图书馆要转变这种“书本位”思想,切实以挖掘读者信息检索需求出发,树立用户思维的新探索,每个环节都要以读者为中心,参与读者关注的方方面面,借助“图书馆+读者决策采购(PDA)”资源采购模式,能够有效提高馆藏文献利用率,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经费效用,满足读者需求[6]。

2.2采编服务新模式与时俱进

当前“你选,我购,图书速借”以及“彩云服务”等就是具有典型示范意义的活动。通过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与书商及第三方服务平台合作,开展图书网络采购、借阅平台建设,力争实现线上线下“一站式”服务的图书外借服务,努力使“惠民服务、精准服务、提档升级”落到实处,最终达到可持续化、常态化的发展。

吴迎春:探索“十三五”期间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3图书馆新业态发展实践

在图书馆业态整个变化的发展历程中,有专家指出,20世纪的图书馆是静态的图书馆,人们聚集在固定的场所,被动地去搜索、查阅或聆听。而21世纪的图书馆能够造就新的图书馆业态,是一个创新、探索和分享知识的地方。新业态的发展能够推动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使服务优化升级,满足读者新时期的需求。

3.1图书馆创客空间的探索

创客空间是一个聚集相同爱好的人们为了相同的目的通过线上互联网在线分享或线下“头脑风暴式”交流,共享彼此的创意和想法并开源硬件从而激发创造激情,促进全民创造的地方[7]]。创客空间服务是图书馆服务内容的补充和延伸,通过融入馆藏资源、技术资源、服务资源“三位一体”,将人们的创意付诸实践改造。尽管我国图书馆创客空间开发的时间并不长,但却呈现出相当大的发展趋势,在各种类型的图书馆中都得到了快速推广。如:杭州图书馆打造“藏书于民”“城乡一体”的第三文化空间;上海市图书馆构建的“创·新空间拥有开放的阅读区域、专利标准服务空间、共享空间、创意设计展览空间、全媒体交流体验空间”等。创客空间的出现和发展提升了传统图书馆的社会公益职能,补充和拓宽了现有公共图书馆服务用户的模式,使公共图书馆在适应现代市场化发展的需求下,在促进交流与创新的过程中发挥出更大的主体功能[8]。endprint

3.2真人图书馆的探索

真人图书馆以真人为“书籍”,通过“真人书”与用户之间“face to face(面对面)”的相互交谈,可以让用户切实感受到不同领域的知识、生活阅历、人生感悟等[9]。这与以往的讲座、学术报告的不同之处在于:真人图书馆是一个平等对话、探讨的平台,组织者、用户、真人图书所具备的首要条件就是平等面对、真诚交流的开放心态。真人图书的达成是一种志愿行为,真人图书的采集也必须有一套完整的筛选程序,一般从读者需求出发,邀请那些热衷于公益事业、同时具有积极的人生观和正确的价值导向,以及那些拥有丰富人生经验的志愿者担当真人图书的角色,最重要的是能够保证提供的真人图书对读者的视野或心理起到正面的引导作用,能够传递丰富、健康的正能量\[10\]。

3.3馆中馆建设的探索

以南京图书馆为例,在“十三五”期间,为了贯彻落实十八届五中全会对公共文化事业提出的战略思想,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的资源优势,有效提高服务水平,优化读者体验,南京图书馆将在原有的江苏作家作品馆的基础上,有序地建立24小时借阅馆、国学馆、6岁以下少儿馆和馆史馆。如:24小时借阅馆能够让上班族、学生、自由职业者等城市各类阅读群体都可以充分享受到便捷的文化服务;国学馆的开放能更好地为读者提供国学图书和历史文献的阅览、咨询、文献传递和跟踪服务;南京少儿图书馆扩建工程旨在打造江苏少儿图书馆界的示范馆,确保将少儿线上线下活动、新技术与新媒体应用体验、少儿家长和教育工作者参与等内容在6岁以下低幼区实践;馆史馆主要介绍从“八千卷楼”入藏江南图书馆至今,南京图书馆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探索馆中馆建设的不断完善和丰富,最大限度地满足读者新时期的不同需求。

4结语

探索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服务道路,要立足于图书馆自身的资源(馆藏特点)、技术(Web3.0时代)和服务(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这是公共图书馆服务优化升级的落脚点和出发点,也是图书馆发展的“三驾马车”。资源和技术作为图书馆“硬实力”的保障,服务作为图书馆“软实力”的体现。将这些关键要素“保值”“增值”,要以服务为先导,满足公共文化服务建设的新要求,提升服务品质,这将是公共图书馆供给侧改革发展的方向。

参考文献:

[1]李国新,刘炜,王世伟,等.“十三五” 时期图书馆事业展望: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思考[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5(5):3-6.

[2]Chen Pu,Li Tao.Based on New Media Platform to Build the Ubiquito us Library Service System[J].Network Security Technology & Application,2014(9):148.

[3]张雪梅.泛在知识环境下图书馆的信息服务模式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5(11): 116-118.

[4]Yue Chunjie,Ou Yangho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biquitous Service in Libraries and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Ubiquitous Learning of Users [J].Journal of Academic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2015(2):18.endprint

猜你喜欢
供给侧改革十三五
房地产去库存有何妙招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人才领域也需“供给侧改革”
韩媒:抓住中国“供给侧改革”新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