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际模式对提高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启示*

2016-11-23 12:57吴永平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边际跨文化留学生

吴永平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教育中心,广东 茂名 525000)

边际模式对提高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启示*

吴永平

(广东石油化工学院国际教育中心,广东 茂名 525000)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过程复杂,受诸多因素的影响,由此产生诸多突出问题。跨文化适应的边际模式理论提出,跨文化适应的本质是异文化体之间通过持续的积极互动,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对异文化的尊重,逐渐建立一种和谐共生、动态平衡的跨文化适应体系。根据跨文化适应的边际模式理论和观点,高校可以从创建和谐平等的国际化校园环境、帮助留学生建立整体性的社交网络和提高留学生自身跨文化敏感力这三个方面提高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水平。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跨文化适应边际模式;跨文化适应平衡体系

目前,关于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策略方面的研究多侧重于从跨文化主体或者跨文化客体单方面的视角作出分析,忽视了跨文化主客体的整体性和交互性。跨文化适应的边际模式理论提出,跨文化适应需要跨文化主客体之间持续的紧密联系和相互交流,增加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对异文化的尊重、以及延伸相互接受的空间,最后建立动态平衡的跨文化适应体系。文章将结合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从跨文化适应的边际模式理论视角,思考如何提高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有效策略。

1 留学生跨文化适应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1.1东道国的接纳度

国外一些研究表明,东道国对留学生的接纳度会直接影响他们的适应状况。有对上海某些高校的研究表明中国学生普遍存在这样一个文化偏见,在对待不同国家和不同文化群体时,追捧强势文化,歧视和排斥弱势文化,对来自发达国家的留学生表现尊崇和逢迎,对来自发展中国家的留学生出现蔑视和冷漠的情感[1]。相应的调查显示,中国人比较喜欢接近的发达国家的留学生在中国的适应状况比较好;来自第三世界的亚洲国家或者文化距离比较远的非洲国家的留学生表示在中国感到受冷落和歧视。这种不协调的国际校园文化对于来自东道国接纳度不高的国家的留学生在华适应增加了很大的障碍。

1.2东道国的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影响留学生适应的一个重要的社会环境因素。所谓社会支持,是指一种让个人相信自己被关心和喜爱,觉得自己有价值和受尊敬,感觉自己属于一个沟通网络和相互有义务的人际网络[2]。

东道国的社会支持能增强留学生的社会归属感。留学生来到中国,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快速建立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不容易。在目前,中国高校对于帮助留学生建立社会人际网络所做出的努力十分有限,有些高校因为担心文化差异导致留学生与社会人士之间产生冲突,而减少留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因此在华留学生普遍会感到缺乏社会支持,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适应问题,逐渐孤立人群。

1.3留学生自身因素

跨文化敏感(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是影响留学生在华适应的最主要的自身因素。跨文化敏感力是指交际者在跨文化环境中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六个阶段:否定、防御、最小化、接受、适应和融合,在情感上从拒绝到文化整合的一种能力。有学者对中外学生跨文化敏感度进行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留学生在“自身参与”“喜欢交流”“关注交流过程”和“尊重对方文化”方面都低于中国学生,部分留学生因为跨文化失败经历导致其在跨文化敏感意识方面有所退却,还有部分倾向停留在本文化圈交流,逐渐与东道国社会交流脱节[3]。另有学者对东南亚来华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做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东南亚来华留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跨文化敏感度,但不是很明显,在构成跨文化敏感度的5个因素中,受访者的差异认同感最低,原因是喜欢“扎堆”“抱团”,很少与其他文化群体成员交流,其次为交际专注度和交际信心较低[4]。

2 跨文化适应边际模式和跨文化适应平衡体系

2.1跨文化适应边际模式

边际(Boundary)在跨文化研究里被定义为基于各种文化核心价值的差异所形成的一条隐形界限,它区分了来自不同文化的交际者,这里的“边际”概念具有模糊性和动态性特点。随着跨文化交际者的接触和互动,边际会被重新定义和扩张成一个狭小的空间,这个空间叫边界区(Border),即为两种不同文化交际者之间的接触区域,边界区的最大扩展可至一片边境(Frontier)。边境指更前沿的区域,即两个跨文化交际体的最大共同体[5]。

陈国明在边际概念的基础上,提出了跨文化适应的边际模式[6](见图1),具体化地展现了跨文化适应中边际线变化的动态轨迹。图1中的A和B分别代表两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又具有独立发展体系的文化实体。A和B之间的曲线代表区分A、B两个交际实体的边际线。A和B通过对文化的吸收、积累、更新,完成内部的转变,并不断重新定义边际线,边际线扩张为边界区,边界区继续延伸和扩张至椭圆形的A'和B'(A=A';B=B')的交叉区域线,也就是一片边境,这个动态轨迹展现了文化在两种相对的力量(如中心/边缘,强势/弱势)之间转变过程的动态特性,从对立到统一,体现了跨文化交际者相互适应和融合的过程。

图1 跨文化适应的边际模式

从边际线到边境区域的动态轨迹实质上是量和质的关系转变。跨文化交际者在不断地积累异文化知识的认知过程,从文化差异的辨识,发展到对文化差异的理解和尊重,逐渐产生对文化差异的认同,促进跨文化互动技能的发展,再到整合两种或多种文化,实现质的变化。

2.2跨文化适应平衡体系

图1中的A和B之所以能跨越边际线,持续地重新定义边际线,是因为这两个文化实体存在着紧密地联系和互动,他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动态平衡的跨文化适应体系,交际者逐渐具有了动态平衡的能力,动态平衡的跨文化适应体系的创建基于以下三个重要因素。

一是跨文化适应体系反对主客体之间的二元性[7]。否定二元性并不是否定两个文化体之间的差异,而是在辨识文化差异的基础上超越刻板印象,改变我族中心主义和文化偏见,消除传统中心和边缘对立的观念,实现平等共存。

二是跨文化适应体系强调文化实体之间互动的整体性(Totality)。整体性是指一个整合的体系,它强调全体参与、互相影响但又持续不断整合的过程。跨文化适应的整体网络可以用“文化间性”这一概念来描述,文化间性是指“文化成员通过协商和合作实现互惠互动的文化间的复杂结合”[8]。在这个结合体,文化具有共存、交流互识和意义生成等特征;文化间性是“不同文化视角相遇的空间”[8],是由交际者在跨文化适应过程中创建的从边际线到边境的空间,文化间性将孤独自守的交际者转变为与文化相关的人,在这个空间里,跨文化交际者实现了文化差异的整合。

三是在跨文化适应体系,跨文化交际者自身起到重要作用,跨文化交际者需具有“边际智慧”,主要指交际者跨文化敏感力的发展,从我族中心主义阶段发展到我族相对主义阶段,最后形成交际者多元文化的自我意识和管理边际身份的能力。

3 对提高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启示

跨文化边际的动态轨迹说明在对文化差异的相互理解、尊重和接受基础上的跨文化空间的扩大,在这个接触的文化空间里,不同文化交际者相互适应定义了文化认同,这是一个双向的跨文化适应,两个文化实体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互动共同创建了动态平衡的跨文化适应体系。结合跨文化适应平衡体系创建的重要因素,笔者认为高校应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提高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水平。

3.1创建具有国际理解力的平等、友好互动的校园环境

一个健康的国际化校园应该是具有国际理解力的,不同的文化实体之间的交流、互动应该建立在平等、友好的基础上。以下几个方面是从审视东道国自身的角度作出努力。

一是注重培养本国学生全球意识、提高国际理解力,让学生认识到世界文化多元并存、各有其独特价值,消除歧视和偏见,帮助学生学会从其他文化的角度来观察自己民族的文化,并获得最大限度的自我理解,这样才能在多元文化的校园里做到不卑不亢,才能更好地尊重、理解、包容其他文化。

二是提高在校人员包括老师、管理人员和本国学生的跨文化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良好的跨文化沟通技能有利于更有效地与来自其他文化的人进行互动,减少因文化差异而与来华留学生产生冲突。

三是鼓励本国学生自信、主动与来华留学生交流、互动。按照文化不同特征划分,中国人属于高情境文化人群,沟通形式是间接、含蓄的,中国学生在与留学生交流时表现的“含蓄”常常被误解为“不友好”和“不真诚”,同时,中国学生表现的不自信使其在主动交流方面退避三舍。因此,这种含蓄和不自信往往会造成中外学生沟通的障碍,给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适应过程增加压力和困难。

3.2建立来华留学生的整体性社交网络,提供全方位的社会支持

留学生的社交网络越多样化,了解东道国文化的信息量越多,越能更快提高语言能力和文化理解能力,加速跨文化适应的过程,渐渐融入当地的社会文化。学校在帮助留学生建立社交网络的时候,应注意建立社交网络持续运行的机制,避免只是一些“蜻蜓点水”“走过场”的形式化活动,充分调动社交网络里的成员参与互动的积极性。根据留学生来华的不同阶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帮助留学生建立社交圈。

首先,学校可以充分利用朋辈互助的力量,在留学生来校初,组建一支生活和学习互助队伍,帮助留学生熟悉校园生活和学习,尽快进入状态。

其次,充分发挥大学生组织的作用,为促进中外大学生友好交往创造机会。笔者观察到中外学生之间缺乏积极的交往和互动,关键是双方缺乏交流的渠道。学校可以利用大学生组织积极发展留学生成员,组织丰富活动,增加留学生与中国学生交往的机会,使留学生在参加活动和交流中培养对大学的认同感。

再次,学校还应帮助留学生扩大交际领域,使他们有机会参与社区文化交流,增强群体归属感,与当地人接触和交流会促进他们对异文化的认识,更促进两个文化体的相互了解,融合和认同。留学生与周围环境的融洽与否将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关注度,决定他们的中国观,对中国文化亲和性和认同感。

最后,从“隔离式”的留学生管理模式逐渐过渡到“无界限”管理模式。有研究资料显示,创建“无界限”的国际化校园,是促进留学生尽快融入当地社会有效的办法[1]。目前,中国由于观念相对保守,文化比较传统,制度的建设还不够完善等国情,还没办法实现。但是在国际交往和合作日益频繁,“地球村”的人民相互间越来越了解,联系更密切,对建立和平、融合的世界大家庭的愿望越来越强烈的背景下,“无界限”的留学生管理模式是未来的趋势,我们应该逐步往这个趋势努力作出改变。

3.3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和文化体验活动,提高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力

刚到中国留学的部分学生处于文化差异否定和抵制阶段,他们通常不愿意主动了解异文化,对异文化的了解不足往往给他们跨文化交往带来障碍,因此产生跨文化交往焦虑,在情感上更加抵触异文化。

Jackson的研究表明一个人感受到的文化差异越多,他的跨文化处理问题能力越强[9]。跨文化人群对异文化的敏觉力的发展关键在于对不同文化间相似性和差异性的习得。高校可以通过加强课堂教学和文化体验活动,提高留学生跨文化敏觉力,从而培养留学生的“边际智慧”。

一是提高文化教学的多样性和趣味性。虽然目前部分高校为留学生开设了中国文化概况课,但是内容粗犷,形式乏味,无法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兴趣。针对这种现象,高校可以结合留学生的兴趣,开设一些贴近生活、趣味性强的文化选修课程,例如中国画赏析、汉字书法、汉语歌曲、民间艺术鉴赏等。

二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一方面学校在校内举办一些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方面的体验活动;另一方面组织留学生体验当地的习俗文化活动,组织留学生出游等,在这些文化体验活动中,引导留学生认识新文化,并鼓励高层次的留学生进入深层文化的学习。

留学生通过课堂文化学习和社会文化体验后,增加对新文化的了解,提高对不同文化进行对比的能力,从而正视文化的差异,并将移情技能应用到跨文化交往中,随着留学生自身对新文化更深层的学习和了解,多元文化意识开始建立,逐渐形成管理边际身份能力和跨文化能力。

4 结语

跨文化适应过程由于涉及参与跨文化交际双方,因此是一个双向的动态过程。跨文化适应边际模式从整体和谐的角度认识跨越文化差异和差异融合的内涵,分析了跨文化交际的两个文化实体通过紧密联系和互动,实现相互渗透和相互认同的本质过程,这也是解密跨文化适应的关键。

无论是旅居者还是东道国的文化成员,为了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都需要从尊重了解对方开始,建立一个能够接受多元文化共存的包容心态,共同搭建跨文化适应平衡体系,顺利度过跨文化适应阶段。

[1]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2]Cobb S.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J].Psychosomatic Medicine,1976(38):300-314.

[3]安然.跨文化传播与适应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

[4]王毅凤,农梅东.东南亚留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调查——以广西高校为例[J].科教导刊,2015(5):186-188.

[5]Prescott J R V.Political frontiers and boundaries[M].London:Allen&Unpin,1987.

[6]陈国明.跨文化适应理论构建[J].学术研究,2012(1):130-138.

[7]Chen G M,Starosta W J.Communication among cultural diversities[J].Internetional&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nnual,2004(27):3-16.

[8]Dai X D.Intersubjectivity and interculturality:a conceptual link[J].China Media Research,2010(1):12-19.

[9]Jackson J.Globalization,internationalization,and short-term stays abroa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2008(4):349-358.

Elicitation of Intercultural Boundary Modal to Improvement of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WU Yongping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Center,Guangdong University of Petrochemical Technology,525000 Maoming,China)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is affected by complicated factors.The Intercultural Boundary Modal proposes that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is essentially a developing statement of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ors,which finally forms a balanced system of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under three key conditions.With the elicitation of the theory of Intercultural Boundary Modal,Universities are suggested to improve the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 China by creating an equal and friendly environment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s,by assisting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o build up social network,and by developing intercultural sensitivity of international students.

International student;Intercultural adaptation;Boundary modal of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Balanced system of intercultural adaptation

G2

A

2095-2562(2016)05-0063-04

2016-05-25;

2016-09-20

2016年广东石油化工学院教育教学研究项目(660711)

吴永平(1982—),女,广东茂名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跨文化交流与传播。

(责任编辑:冼春梅)

猜你喜欢
边际跨文化留学生
浅议导数和边际在量本利经济分析中的应用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追求骑行训练的边际收益
社会治理的边际成本分析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能源投资基本功之正确认识能源的边际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