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夏中南部樟子松区域化造林试验研究

2016-11-25 02:32王莹玲左立鹏
甘肃林业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临夏樟子松物候

王莹玲,左立鹏

(1.临夏回族自治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甘肃 临夏 731100;2.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甘肃临夏 731100)

临夏中南部樟子松区域化造林试验研究

王莹玲1,左立鹏2

(1.临夏回族自治州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甘肃 临夏 731100;2.临夏回族自治州农业科学院,甘肃临夏 731100)

通过对临夏州中南部不同区域试验林物候期、树高生长量、抗逆性及林地生态因子的测定分析,结果表明:①在临夏海拔2 400 m以下,年降水量大于500 mm、土层厚度大于50 cm的川山区,樟子松均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其最佳立地条件为:年降水量600~700 mm,海拔在2 200 m以下,土壤为黑土等肥沃土壤。②在樟子松苗木移植中,应选择地下害虫少、土壤肥沃的土地。③在樟子松造林中,尽可能采用大苗造林,同时应加强中华鼢鼠的防治。

樟子松;区域化造林;生态因子

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系松科松属。天然分布在俄罗斯东西伯利亚、蒙古和我国大兴安岭、呼伦贝尔草原海拉尔区、鄂温克族自治旗红花尔基一带。樟子松具有主干通直、树形美观、抗盐碱、耐寒、抗旱、耐瘠薄及抗风力强、材质优良等特点,是我国北方地区营造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用材林及城乡绿化的主要树种之一[1]。多年来人们的研究表明,樟子松对干旱、风沙、低温的极强适应性是毋庸置疑的[2]。2000~2006年,临夏州林科所完成了“樟子松引种试验”项目,结果表明:樟子松对临夏川塬灌区、刘家峡库区沿岸和临夏中部山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3]。为了进一步探索樟子松对临夏中南部(湿润区)不同造林地的适应性,为该区域樟子松发展提供科学依据,2011~2015年,笔者开展了“临夏中南部樟子松区域化造林试验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试验点概况

共确定了5个造林试验点,其中川塬灌区3个,湿润区2个。各试验点概况见表1。

表1 樟子松区域化造林试验点概况

2 试验方法

2.1试验材料准备

造林所需苗木均来自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培育的营养杯苗,苗龄3年,苗高30 cm左右,顶芽饱满,无病虫危害。初植密度确定为8 333株/hm2,即株距1.0 m,行距1.2 m。采用小穴整地,即按照造林密度,确定栽值点,以栽植点为中心,挖小穴。规格:直径50 cm,深50 cm。

2.2栽植

栽植时将营养杯拆解去掉,尽可能使原有土团不受破坏,将带土团的苗木置于定值穴中心,定值穴底部衬垫一定的熟土,使苗木根茎部低于林地地面5~10 cm为佳,再在苗木周边拥填熟土并用脚踏实,穴内土壤略高于苗木根茎部,然后浇足水,待水完全渗干后,扶正树木,穴内拥撒细土,使定值穴土壤与林地土壤平整。

2.3幼林管理

樟子松幼林的管理主要为土壤管理,因降水量、灌溉条件的不同,其管理方法也不尽相同。对无灌溉条件的幼林地,除定植时进行浇水外,以后不再浇水,主要管理工作为林地除草和地下虫鼠害的防治,每年除草2次,时间为5月下旬和8月上旬;防虫害2次,时间为4月中旬和9月中旬。对具灌溉条件的幼林地,幼林管理的主要内容有灌水、除草和防虫,造林当年灌水3次,时间为定值后灌水和5月下旬,以后,每年灌水1次,时间为5月下旬;除草与防地下虫害时间与对无灌溉条件的相同。

2.4观察记载项目

2.4.1物候期观测

物候期是反映一个引进树种对陌生地区气候等诸多生态环境因素适应能力的主要指标之一。樟子松的物候期主要有芽萌动期、新梢生长期、展叶期、封顶期、落叶期、幼果形成期、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等,对于樟子松幼林来讲,物候期应为芽萌动期、抽穗期、高生长期、展叶期、封顶期、落叶期。物候观测标准:①芽萌动期:从芽开始变大至穗长3~5 cm止。②抽穗期:从穗长出现5 cm左右至新枝上出现针叶止。③展叶期:自出现针叶到所有针叶全部形成。④封顶期:从顶芽完全形成至高生长完全停止。⑤高生长期:从出现3 cm左右的长穗至高生长完全停止。⑥落叶期:从3年生老叶开始变色至所有老叶完全脱落止。

2.4.2新梢(树高)生长量测定

造林后,及时测定幼树树高作为林分基础数据,以后每年11月初,测定树高生长量[4]。为了确保调查数据的正确性,在调查时,对顶芽受到破坏的树木选择生长量最大的侧枝进行测定。

2.4.3抗逆性测定

树木的抗逆性是指树木对生长地各种自然因素的适应能力,特别是对极端条件的适应性。对樟子松而言,主要有抗寒性、抗旱性和抗病虫鼠害性。

3 结果与分析

3.1物候期分析

2012年,对临夏县大西滩农场、州林科所营造的樟子松试验林进行物侯期观测,其结果见表2。表2说明:大西滩农场与州林科所虽有气候差异,但对樟子松物候期无明显影响,除芽萌动期推迟5 d、抽穗期和树高生长期缩短5 d外,其它均无明显影响。就辽宁章古台地区物候期进行比较,樟子松在临夏的萌动期早5~10 d,展叶期基本一致,高生长期大体相同。这就是说,从物候期分析,临夏州高寒湿润区、川塬灌区均优于辽宁章古台,完全能适应樟子松生长。

表2 樟子松物候期观测结果

3.2生长量分析

生长量是反映树木对林地综合适应性的主要指标[5]。2011~2013年,连续测定试验林树高生长量,各试验点树高生长量统计见表3。就3年的总生长量看,各试验点间生长量虽有差异,但差异不大,这说明樟子松对各试验点的环境条件都能适应。

表3 各造林试验点樟子松树高生长量

为了分析影响樟子松生长的主导因子,则对土壤肥力、海拔、降水量、无霜期、年平均温度等5因子分别统计分析。结果见表4。表4极差比较中,出现海拔、年降水量、平均气温并列第一,这是因当地的特殊地类造成的,即海拔与年降水量呈正相关,与年平均气温呈负相关。海拔的变化对樟子松生长量有一定影响,相比较而言,2 100~2 200 m的高度更有利于樟子松生长;在具有灌溉条件的地方年降水量对樟子松生长的影响不大,经比较,在年降水量650 mm以下时,降水量与高生长量呈正相关,降水量超过700 mm时,反而对樟子松生长不利,也就是说,降水量在600~700 mm的范围内,最有利于樟子松生长;年均气温对樟子松生长是有一定影响的,年均气温低于5 ℃,则对樟子松生长不利,年均气温达到6 ℃以上时,完全可以满足樟子松生长发育所需;无霜期中出现低于145 d生长量最大,这是因为樟子松天然分布在高纬度地区,对短生长季具有很强的适应性,本试验范围内的无霜期完全能满足樟子松的生长,出现无霜期低于145 d生长量最大是因其它因素所致;土壤肥力状况对樟子松的生长有一定影响,树高生长量与土壤肥力呈正相关,这说明樟子松虽是抗旱、耐瘠薄的树种,但在土壤肥力状况优越时,还是表现出很强的喜肥性。综上所述,在本试验范围内的所有林地,均能达到樟子松生长发育所需的生态条件,相对来讲,在海拔2 200 m以下,年降水量在600~700 mm,年均气温在6℃以上,土壤肥沃的林地,更适于樟子松生长。

表4 各环境因素对樟子松树高生长量的相关分析

3.3抗逆性分析

3.3.1抗寒性分析

樟子松的抗寒性是极强的,这从其分布的地理位置中可以看出,但以往的抗寒性是在低海拔高纬度的情况下形成的或是在中海拔荒漠气候条件下形成的,而对其在高海拔湿润气候条件下的抗寒性还未做测定。本试验的5个试验点中,尚未发现因春寒、极端低温等寒流造成的死亡、干梢、芽干等现象,这说明樟子松对高海拔、高湿度引起的寒冷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3.3.2抗病虫鼠害分析

樟子松的抗病性较强,到目前为止,在临夏州栽植的所有樟子松,还未发现病害现象,这一方面说明樟子松的病害还未传播到本地,另一方面亦说明,樟子松对各种病害有较强的抗性;危害樟子松的地上害虫目前在临夏州还未发现,但地下害虫对樟子松幼树的危害亦有发生,据2013年对康乐县鸣鹿乡鸣关村2012年春季栽植的樟子松裸根苗生长情况调查,成活率70%,地下害虫蛴螬危害严重,在生长期常出现因主根被虫咬断枯萎死亡现象,一年中,有8%~15%的苗木被地下害虫危害死亡,因此在樟子松育苗中,一定要选择地下害虫少的土地,而且要加强土壤灭虫和地下害虫的防治;樟子松对鼠兔的危害抗性较差,临夏县大西滩试验点栽植的樟子松经常受到中华鼢鼠的危害,据调查3年内因鼠害而损失的幼树占24%~27%,故在樟子松造林中,一方面要选择无兔鼠危害的宜林地;另一方面要采用大苗造林和用机械、药物防治鼠兔。

4 讨论

通过对樟子松试验林的生长量、物候期、抗逆性等树木指标的观测及各试验点环境生态因素的综合分析,初步得出如下结论:

1)在临夏海拔2 400 m以下,年降水量大于500 mm、土层厚度大于50 cm的川山区,樟子松均能完成正常的生长发育。相比较而言,在年降水量600~700 mm,海拔在2 200 m以下,土壤为黑土等肥沃土壤上,樟子松生长量会大幅度提高。

2)在樟子松苗木移植中,应选择地下害虫少、土壤肥沃的土地,同时在生长季应加强地下害虫的预防和防治,降低因地下害虫造成的苗木缺失。

3)在樟子松造林中,尽可能采用大苗造林,同时应加强中华鼢鼠等兔鼠的防治,以确保造林成效。

[1] 惠晓萍,洪涛. 甘肃三北荒漠地区樟子松引种与推广[J].甘肃林业科技,1997,22(1):39-42.

[2] 洪涛. 甘肃干旱荒漠区樟子松育苗技术及林木的适应性研究[D]. 甘肃农业大学,2005.

[3] 韩启宏. 临夏高海拔地区引种樟子松试验研究[J]. 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9):131-133,139.

[4] 刘新民,荔克让,董树弟. 荒漠绿州樟子松造林试验研究[J]. 甘肃林业科技. 1994,19(1):5-9.

[5] 李永多,王之迹,国丰富. 红花尔基樟子松生长状况及结实规律的调查研究[J]. 林业科学,1981,17(3):306-313.

The Study on Regionalization Afforestation Trial of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 in the South-Central of Linxia

WANG Ying-ling1, ZOU Li-peng2

(1. Station of Forest Pest Management and Quarantine of Linxia Hu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Region, Linxia Gansu 731100, China; 2. Linxia Hui Nationality Autonomous Region Academy of Agricultural Sciences, Linxia Gansu 731100, China)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phenophase, tree height growth, resistance and forestry ecological factors of the experimental forest in different areas in the South-Central of Linxia.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at an altitude of 2 400 meters,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s greater than 500 mm, thickness of soil layer is greater than 50 cm of mountainous area,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 are completed to the normal growth and development, and the best site conditions for 600~700 mm annual precipitation, less than 2 200 meters above sea level, the soil for the black soil fertile soil, etc. The second, in the process of transplanting should choose less underground pests, soil fertile land. The third, as far as possible use robust nursery stock, at the same time should strengthen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the Myospalax fontanierii in afforestation.

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 Litv.; regionalization afforestation; ecological factors

S791.253.05

A

10.3969/j.issn. 1006-0960.2016.01.008

1006-0960(2016)01-0022-04

2016-01-29

临夏回族自治州2007年科技计划项目“樟子松种子园建设及区域化造林试验示范”

王莹玲(1962—),女,甘肃省临夏市人,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应用技术试验和经济林病虫害调查防治工作。

猜你喜欢
临夏樟子松物候
GEE平台下利用物候特征进行面向对象的水稻种植分布提取
海南橡胶林生态系统净碳交换物候特征
我爱临夏
临夏·福地
相约临夏花海中
寻觅临夏至味
樟子松造林成活率质量研究
塞罕坝樟子松幼林抚育与管理
初探北方樟子松栽培关键技术
我眼中的樟子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