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

2016-11-26 00:40杨康贤
长江丛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杨康贤

理解文化自信的三个维度

杨康贤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国民对于自身文化的价值、生命力和影响力的坚定信念。文化自信不仅关系到中华文化的认同和正确文化心态的树立,更关系到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现。要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文化自信,须从文化以何自信、为何自信、何以自信三个维度出发。

文化自信 以何自信 为何自信 何以自信

文化自信是国家、民族、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是对自身经久不息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和执著。[1]文化自信也就是国民对于自身文化的价值、生命力和影响力的自信。十八大以来,习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我们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持文化自信。”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再次强调要坚持文化自信,其语境更为庄严,观点更为鲜明,态度更为坚决,传递出这既是文化理念又是指导思想。文化自信于是成为继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之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第四个自信”。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攻坚期,经济社会发展面临新常态的时代背景下,只有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华文化以何自信、为何自信、何以自信,我们才能理性对待历史虚无主义、文化复古主义思潮,树立正确而积极的文化心态,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在传承和创新中发挥中华文化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以何自信

广义的文化,是指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这个角度讲,文化自信即是对中华民族在五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创造优秀的中华文化的自信。

(一)坚定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自信

对于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中国而言,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正是我们文化自信的底气所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成为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和基因,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的滋养。当古罗马、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玛雅的文明都消失后,只有中华民族以独立姿态屹立于世界东方的主要原因在于我们的文化没有断层。中华文化中“和为贵”、“天人合一”、“民贵君轻”等和合思想成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思想源泉;中华传统道德中忠、孝、节、义、礼、智、信和修己慎独等内容成为影响一代又一代人的重要道德规范。世事变化万千,但中华文化深深地烙印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深深影响着每一代中国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历史积淀而源远流长、因内容丰富而博大精深、因推陈出新而历久弥新。当今,经济全球化以惊人的速度推进各国文化的交流、交融和交锋,我们需要坚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

(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自信

1840年以来,伴随着帝国主义的入侵,独立的中国变成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中国人民没有在屈辱中沉沦,抗争风起云涌。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都以独立的姿态登上了历史舞台,提出了自己救国及施政的主张,但均以失败而告终。最后,革命领导权交到无产阶级手里。无产阶级在紧要关头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在革命斗争中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产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在毛泽东思想的指导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辟了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赢得了国家的独立、人民解放。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个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指引中国不断实现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历史和革命的实践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作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历史的选择和人民的选择;在实践中不能照搬照抄马克思主义,而是要与时俱进。

伴随着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社会上也出现了马克思主义过时、社会主义将终结的思潮和言论。但是,2008年的金融危机证明了马克思所论证的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日益扩大的生产方式与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的社会失调。希腊、埃及等国家的危机也证明了资本主社会固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证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正确性。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的举世瞩目的变化更证明了21世纪马克思主义依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因为马克思主义给世界提供的不是一层不变的理论,而是给予这个世界以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中国要在21世纪在激烈的世界竞争中赢得主动和跨越式的发展,必须与时俱进的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果的自信,将马克思主义信仰转化为自觉地精神追求。

(三)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我们没有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苏联模式成为我们的最佳选择。但在实际中,照搬照抄苏联模式导致了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错误。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我们党认识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必然趋势和必由之路,而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因此,党中央及时提出了我们要建设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大众、民族的和科学的文化。特别是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繁荣和发展文化艺术事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努力,思想文化领域“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已经形成;各类文化艺术作品极大丰富;各项文化艺术事业大发展大繁荣。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许多优秀的文化产品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并赢得一致好评。特别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了传统与现代、人文与科技的结合,向全世界呈现了一场精美绝伦的文化盛宴。中华文化在与时代巧妙结合后正在复兴之路上扬帆起航。

二、为何自信

坚持文化自信,并不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只有在了解当前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的情况下,深刻把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面临的挑战的基础上,才能对为何坚持文化自信有一个全面而清晰的认识。

(一)文化自信是应对复杂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硬实力不行,一打就败;软实力不行,不打自败。人类继资源、管理和科技的竞争后,进入了文化软实力竞争的阶段。谁掌握了文化的主动,谁就在世界竞争中占据主导的地位。有人很形象的认为美国通过INTEL芯片、薯片和好莱坞大片控制了整个世界。特别是好莱坞大片,我们年轻的一代无不受其影响。通过文化产品输出,西方文化、价值观念深入人心。久而久之,年轻人中对西方顶礼膜拜者比比皆是,认为西方的月亮总是比中国圆者数不胜数。这样的结果将不利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因此,要应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需要坚定文化自信。只有对中华文化强烈认同,才能产生对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和尊严感;才能自觉抵制西方价值观念影响、甚至侵蚀;才能自觉捍卫中华民族的利益、捍卫社会主义制度、捍卫我们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二)文化自信是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的精神保证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是新时期新一届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和方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必须坚持文化自信。当今时代,经济社会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和大调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尤其今天的中国,利益格局多元化、社会意识形态多样化和人民利益诉求多样化相互交织,机遇前所未有、挑战也前所未有。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过程中,需要坚定文化自信来凝聚共识,积聚人心,在人民群众中形成最大的思想共识,推进各项事项不断向前发展。

(三)文化自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内在动力

中华民族自古有文化自信的基因,但近代以来伴随着帝国主义的铁蹄,文化自信荡然无存。在新世纪、新阶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新一代领导集体提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习近平国总书记强调指出: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其中弘扬中国精神乃是弘扬植根于中华民族血液中、深深不息的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人们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对中华文化大复兴,就需要我们坚定对中华文化的自信,用中华文化激发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定走中国道路的信心和步伐;用中华文化激发全社会的创造活力;用中华文化成为统领和融通各族人民的文化血脉和精神家园。

三、何以自信

(一)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凝心聚气

文化自信的核心是价值观的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我们的重要战略目标,也是中华民族实现复兴的重要标志。一个国家文化复兴既表现为文化辐射的范围、影响力有多大,更表现为具有强大的文化精神和文化自信。而文化自信的核心在于价值观的自信。

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价值观的多元化是不可避免的发展趋势。因此,我们需要统一的核心价值观念来凝聚共识、集聚智慧。十八大从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了诠释。24个字既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同时也是对未来国家、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重要部署。但是,要增强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信,前提就是不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教育。用群众喜闻乐见的语言、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

(二)创造性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传统是针对传承而言,传统只有发展才有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具有影响力了,国之强大才有持续的生命力。坚定文化自信要以与时俱进的态度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要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实现现代性转化。在普及和宣传中华传统文化时,要辩证分析、区别对待、批判继承。在内容上,选择那些既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又与时代精神紧密契合的思想文化资源。既要把握中国优秀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观念,特别是能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的思想观念。在方法和手段上,利用互联网、微信、微博等信息平台,采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生动活泼的语言进行宣传。

(三)树立正确的文化心态

近代以来,中国长期遭受帝国主义的侵略,造成国民深深怀疑甚至对中国文化存在深深自卑。改革开放以来,伴随中国经济前所未有的发展,这种文化自卑的状态未得到根本性的变化,甚至变本加厉。进入21世纪,随着西方强势文化的入侵,崇尚西方节日和崇尚西方文化、价值现象观的现象比比皆是;以西方文化的标准否定社会主义文化,以反思的名义批判民族文化传统的现象屡见不鲜。在怎样对待传统文化的问题上,有的人信奉历史虚无主义,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有的人崇尚文化复古主义,封闭保守、墨守成规。因此,构建正确的文化心态显得尤其重要。

正确而积极的文化心态,应该是既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着眼将来”的态度对待中国优秀文化、外来文化。根据时代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与时俱进地实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外来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个人生活实践中,树立文化的自信与自觉。

要让人民群众树立文化自信的心态,需要进一步的加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1]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J].红旗文稿,2010:15~17.

[2]李月明.文化自信的意义、来源和表征[J].实事求是,2015(5).

(作者单位: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

杨康贤(1979-),女,白族,云南大理人,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中华民族马克思主义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聚焦中华民族之瑰宝“非遗”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