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2016-11-26 01:14
唐山文学 2016年6期
关键词:情景交融造景古代文学

平 措

浅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

平 措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情景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范畴,情景交融是我国古代文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之一。古代文人写文章表达思想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需要写景——自然界的或周围的景,来引起情,把情感传达给读者,而此时的景往往就是情的载体。“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融合景物渗入于情感。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情景关系占据着重要位置。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是叙述生活的艺术,是人生哲理的艺术反映,在浓郁的感情中有社会风云、人世经验、理想信仰、生活智慧的闪光。

一、古人笔下的情景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最讲究意境,意境指文艺作品中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一般由情景关系构成。古代文人用文章来表达思想情感。“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融情感于景物。情与景,是古代文学作品创作的两个要素。谢榛曾言“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孤不自成,两不相背”。情因景生,景以情合,二者相互生发与渗透,从而达到融和无间的状态,于是美妙的作品意境便产生了。中国古代文人的情感特别丰富,造就了浩如烟海,风格各异的文学王国,他们所抒之情无所不及。有李太白的不慕权贵、豪放洒脱;有辛弃疾的矢志报国、慷慨愤世;有杜甫的心忧天下、忧国忧民;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等。许多文学作品由于篇幅等各方面的限制,且抒情方式讲究含蓄蕴藉,所以文人作者的情感情绪往往通过景物来宣泄。

二、景与情的组合方式

诗言志,歌传情,诗歌多寄托志向,抒发感情。古代文人骚客常借助景物描写来传情达志,写景是手段,而抒情才是目的,这就有了景与情的关系。从景与情之间的距离,景与情的关系总结有触景生情、借景抒情、因情造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这是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意境创造的基本途径。

(一)触景生情

孟浩然的《春晓》意象单纯,诗人只是听到春天清晨的鸟鸣声,突然想到昨夜的风雨是否吹落了花朵,把珍惜春天的感情自然地流露出来,隐含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肯定与赞美。在景的触动下引发情思构成意境,形成了一种张力结构,韵味无穷。

(二)借景抒情

借景抒情是人对某种景象或客观事物有所感触时,把要抒发的感情、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此景此物中,通过描写此景此物予以抒发,这种抒情方式叫借景或借物抒情。有的写景抒情的作品不以描写的景物作为诗篇表现的主体,而着重表现诗人因描写的景物而产生的思想感情,借此表达主题。如杜甫《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也染有作者自己的感情色彩,在常人眼中,百花争艳、百鸟朝鸣,是令人赏心悦目的美丽景色,但让处于战乱中的作者看来,却成了“花溅泪”、“鸟惊心”,此时的花、鸟再也不能让作者快乐抒情。安史叛军占领动摇的长安城,荒凉、凄惨、破败不堪,忧国忧民的作者仿佛看到花开也在感叹时事而流泪,鸟鸣也在为离别而惊心。

(三)因情造景

苏东坡说王维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是因情造景。因情造景需要善于选择和描绘适合表现自己思想感情的景物。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这一句可以理解:举头望月,月呈伤心之色;侧耳闻铃,铃响断肠之音。月色本是客观存在,或柔美和谐,或暗淡蕴藉,所不同的是人的心情,人伤心,所以月色令人伤感,人断肠,所以铃声听来格外凄惨。作者因情而造景从而使文章情景交融。

(四)寓情于景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的景与情,一般来说,景指景物,情指人的感情。寓情于景的关键还是情,如果没有真挚、深刻、饱满、激烈的情,那么它所描写的景,不过是一幅没有艺术加工的风景画。这种方式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如唐代诗人张九龄有“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的佳句,寓情于景,出句写景,对句由景入情。诗人用朴实而自然的语言描绘出一幅画面:一轮皎月从东海那边冉冉升起,展现出一派无限广阔壮丽的动人景象。正因明月深奥莫窥,遥远难测,就自然而然地勾起了诗中人的不尽思念。他设想,遥隔天涯的远人,此时可能也在对月相思吧。

(五)情景交融

情景交融,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它将感情融会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来抒发感情。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首诗的末两句有三个意象:“孤帆远影”“碧空”“长江”。这些意象组合成这样的意境:诗人站在长江边,遥望载着朋友远去的帆船,直到它在碧蓝的天空中消失。而诗人面前的长江水正滚滚滔滔地向东流去。从这些景象中,我们可以领悟出诗人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情景交融,是作者在文学作品中没有把自己的感情直接说出来,而是通过景物描写,蕴含感情于其中。

中国古代文学最讲究意境,巧妙运用情景关系,可以让作品达到更佳境界。古代文人通过这种方式表达思想情感。“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寄托情感于景物之中,景物中渗入情感。

作者单位:西藏大学农牧学院公共教学部汉语文教研室 860000

猜你喜欢
情景交融造景古代文学
手法、奇观与现代生活:胡雪岩故居的园林造景
基于水族箱造景与水草养殖探究外界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论弗吉尼亚·伍尔夫《伦敦风景》中的情景交融
古代文学作品鉴赏思维与视角的转换
狠刹“移石造景”的歪风
网络环境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模式探究
论园林植物造景的性质与特点
新时代的音乐教育
语尽意不尽,意尽情不尽
论情景组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