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桶之殇

2016-11-26 08:46编译姚人杰
喜剧世界 2016年12期
关键词:读者文摘隔间尔巴

★编译/姚人杰

马桶之殇

★编译/姚人杰

假如你要问我怎么会把自家的马桶一把火烧了,我会用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回答你:《读者文摘》。

我指的是今年二月号的《读者文摘》杂志,这本杂志是一位警惕性极高的读者杰夫·杰瑞尔寄给我的。杰瑞尔在杂志中发现了玛丽·罗琦撰写的一篇很吓人的文章。

那篇文章的题材是微生物,也就是非常非常小的有机生物,事实上到处都能发现大量的那种玩意儿。为了弄明白我这番话的意思,请按以下操作:

微生物的科学实验:弄来一台显微镜及若干唾液。将唾液放在载玻片上,再放在显微镜镜头下方。现在通过目镜观察。假如你仔细看的话,你会注意到自己什么都看不见,因为你丝毫不懂如何操作显微镜。然而在你看的时候,显微镜的上一位使用者在目镜上留下的数十亿个微生物会前呼后拥地进入你的眼睛——对于那些微生物来说,你的眼睛就是一处十足的豪华度假村——开始通过狂野的细菌性爱,像发了疯一样地繁殖。你大概会需要做手术。

再回到《读者文摘》:二月号上的文章报道了亚利桑那州大学的前沿微生物科学家恰克·杰尔巴博士,他在严肃地研究那些在卫生间里发现的细菌。想想以下均为绝对正确的事实:

他定期进入公共厕所,徒手从马桶里提取细菌样本。他儿子的中间名是“大肠杆”,是为了纪念大肠杆菌而起的,后者是粪便中常见的细菌。

无需多说,我一定要打电话给这位杰尔巴博士。

“你用细菌的名字给儿子起名?”这就是我的头一个问题。

“我儿子发现这是很好的聊天话题,”杰尔巴答道,“假如我们生个女儿,我们将会给她起名为‘莎莉·沙门氏’。”

杰尔巴告诉我,他的研究领域确实存在风险。

“当你花费很多时间在公厕隔间里跪在地上提取样本,”他说,“民众常常会喊警察来抓你。我只得费尽口舌来解释。我告诉警察:‘没事的!我是名科学家!’而警察们会说:‘对呀,对呀,咱们昨晚刚刚在这个隔间里逮捕了两名科学家。’”

杰尔巴还告诉我,他在研究过程中了解到一些关于马桶的惊人事实:

马桶事实第一条:基于对公厕马桶尺寸的科学测量,“美国人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屁股”。

马桶事实第二条:在任何类型的公厕里,进门第一个隔间内很可能有着最少的细菌,而位于中间的隔间很可能有着最多的细菌,因为多数人都会优先使用那些隔间(为了确定使用率,杰尔巴进入公厕,给厕纸做了编号)。

马桶事实第三条:最干净的公厕在全国连锁的餐厅里,而最邋遢的公厕在加油站内。“我很惊讶,”杰尔巴说,“加油站厕所内竟然没有进化出全新的生命形式。”

马桶事实第四条:每一位如厕者都会留下独一无二的细菌格局;我们知道这点,得感谢杰尔巴研发出的一项名叫(我一点也没有胡编乱造)“便桶A图”的突破性技术。

“假如发生了对马桶犯下的罪行,”杰尔巴说,“我能告诉你是谁干的。”

当我问起杰尔巴,这种技术是否能用在O·J·辛普森案审判时,他回答说:“没法用,除非辛普森在马桶里洗了手。”

马桶事实第五条:在你冲马桶时,会发生一项名叫“气雾化”的过程,马桶会喷射出一团肉眼无法看见的小水滴,小水滴中有着大量微生物,会污染到厕所内的每个角落。在《读者文摘》中,作者罗琦引用了杰尔巴的原话,如果你把牙刷放在距离马桶六英尺内的地方,那么“你基本上就是每天在用马桶水刷牙”。

因此我们看到了马桶其实只不过是——用科学的说法——“恶心炸弹”。问题在于,你能对此做些什么?有任何让马桶变得真正干净的方法吗?这一提问令我们涉及到罗琦文章中真正令人心醉神迷的部分,杰尔巴与他的一家示范了唯一一种能杀死所有细菌的方法,也就是将实验用酒精倒进马桶,再点火烧马桶(假如你不信的话,这些内容就刊登在《读者文摘》的第64页上)。

让我们在这儿强调一下,杰尔巴是大众认可的马桶专家,他当时手边也准备好了灭火器,而且点火烧马桶是极度危险的。你们这些外行人如果真要尝试的话,就成了无责任能力的白痴。

幸运的是,我并非外行;我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幽默专栏作家,假如世上有样我会享受其中的东西,那么就是干干净净的马桶。于是,我尝试了杰尔巴的方法,我得要说,在昏暗的房间里,熊熊燃烧的马桶有着一种怪异的美感,并且只能以“一种怪异的美感”来形容。

我蠢蠢欲动地猜测,是否可以用这种方法来杀死其他物体表面上的细菌,譬如“烟草研究所”科学家的身体,但我觉得自己早已经身陷许多麻烦中,还是算了。所以,让我给你们留下几条重要的厕所健康警示吧:1.避开公共厕所中位于中间的隔间;2.拿走放在卫生间的牙刷;最重要的一条是:3.在马桶完全冷却之前,可千万别坐下来。

(摘自《译文》)

猜你喜欢
读者文摘隔间尔巴
你还在等“读者”吗?
公厕里哪个隔间最干净
公厕哪个隔间最干净
厕所恶搞行为大全
有多少只乌鸦
What We Say At Work办公室里的那点事儿
维吾尔文版《读者》的诞生
《读者文摘》改名为《读者》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