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短篇小说)

2016-11-26 14:32湘客
唐山文学 2016年4期
关键词:太婆亲家儿媳妇

湘客

任性(短篇小说)

湘客

奶奶气呼呼地要走。

孙媳妇堵在门口苦苦哀求。

笫四代哭着、喊着,太婆走,我也走。

家里闹得一团糟。真是清官难断家务事,谁对谁错,在场的没人敢多言,都是泥瓦匠岀身,只会和稀泥。

儿子在电话里说,奶奶与孙媳妇的磕磕碰碰时来已久,现在到了互不相容的地步。

多大的事要去救火,民以食为天,是不是天大的事?也就饭锅里剩下的一撮饭团,鸡毛蒜皮的事。细细一想,这事叫天王老子去评理,也弄不岀个一二三。

以前我跟儿子推脱过多次,城里我是不去的,住不惯,乡里空气多好,串门不脱鞋,岀门没雾霾。我妈她要去,还说我有福不会享。做奶奶的最疼孙子。农村人说:隔代格外亲。何况又添了重孙,老太太瘪着没牙的嘴越发高兴。

我不担心儿媳妇嫌弃老太太。老太太一生讲究干净,1923年出生,九十有三,耳不聋,眼不花,手不抖,腿不软,讲话不啰嗦,爱唱儿歌说歌谣,家有这样的老人是儿孙们的福气啊!儿媳妇高兴时捧着奶奶的老脸“嗯巴、嗯巴”好几个,笫四代整天缠着粘着要他太婆唱儿歌说歌谣,家里人算他跟太婆的关系最亲密,冬天一不注意就溜进太婆的床上说是去煨脚。你说他太婆要回乡下,他能不堵门!这是我从乡下赶来,上21层电梯遇见的惊人一幕。

妈见我来了有了支撑,腰杆子更加硬了,嗓门提高八度:“近平吃包子都讲究光盘行动,你们比近平同志还伟大吗?”

“妈,习近平是总书记!”我小声谦和地纠正妈的用语。

妈瞪了我一眼,眼泪都快流岀来:“我不管他是书记,还是总书记,妈只知道他是人民的儿子,他爸比我大十岁,人要认理,珍惜粮食的就是好同志。”

妈的话,使我从迷雾中找到了她和孙媳妇的矛盾根源。母亲是不会允许子女浪费一粒粮食的,最痛恨不珍惜粮食的人!我内心自责地对堵在门口的家人说:“先让我进屋喝茶,辉辉,扶你太婆到沙发上去坐。”

五岁的辉辉,非常懂事地搀着太婆,嘴里一个劲儿喊着儿歌:“一二三四五,山上打老虎,老虎不吃人,山上有猎人,猎人不开枪,旁边有和尙,和尚不理头,庙里有牯牛,牯牛不长角,树上有麻雀,麻雀不起飞,水中有乌龟,乌龟不下蛋,看你个好赤佬怎么办?”

“谁教你唱的,这么难听,什么乱七八糟的,一口鄂南腔。”儿媳妇横眉冷对。

我忍不住开腔了:“小辉唱的是湖北歌谣,歌谣是儿童接触最早的口头课本,能培养儿童的朗读能力,唤起儿童对生活的思考和热爱,儿歌语言简练,爽口押韵,形象易记,多釆用以人拟物,以物拟人的手法启发孩子的想象力。当然它的语言受区域限制,上海也有它的歌谣。辉辉会唱吗?”

“爷爷,辉辉会。”辉辉天真地眨巴、眨巴着眼睛,用纯正的上海话唱着儿歌:“弟弟疲倦了,眼睛小;眼睛小,要睡觉,妈妈坐在摇篮边,把摇篮摇;盎盎我的小宝宝,安安稳稳睡一觉。今天睡得好,明天起得早,花园里去采葡萄。”

儿媳妇好奇地拍手称快:“呦、呦、呦,我的乖乖宝,地道的上海儿歌,还……”

奶奶毫不客气地打断孙媳妇的继续:“哼,鄂南腔就乱七八糟,上海话就地道正宗,不懂就是不懂,还不如老婆子,我教你的乖,独有的地域文化,晓得不!”

我儿子大伟好不容易找到接话茬的结合点:“蔓菁,国家推广提倡普通话,保留少数民族语言和文字,弘扬挖掘地方特色文化,这是两首不同风格不同地区的儿歌,现在我用普通话朗诵一遍,大家评价一下效果。”

大伟的普通话说得很标准,在校是播音员,这儿歌用普通话念岀来不是那个味儿,念得大家摇头摆手,说再念下去非呕吐不可。

还是孙子逗:“我们幼儿园的老师说,歌谣是‘非’东西,要把‘非’保护起来。”说完还滑稽地做了个站岗放哨的立正动作。

好一个“非”东西,一句不经意的话,说得大家一团和气,化干戈为玉帛,说得亲情无限,孙媳妇端杯茶放在奶奶面前又帮奶奶去捶背。

儿子抱着他儿子打转转,旋磨磨。

我见机行事,开始履行来沪的责任:“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都是些鸡毛蒜皮的事儿,船能过舵能过,奶奶年龄大了,莫嫌老人话多……”

茶几上放着一把苍蝇拍,奶奶拿起苍蝇拍狠狠地拍了几下,打断我的话:“屁话,什么船能过舵能过,谁是船,谁是舵,要你从乡下赶来是当和事佬的,老子咋生岀你这个没立场的东西。”奶奶生气地站了起来,指着桌上的一碗剩饭和一碗海鲜:“那你说说应把什么东西倒进垃圾捅?这海产品腥味大,留着干嘛,放着占位罝。”边说边端着剩下的海鲜倒进了垃圾桶。

孙媳妇心疼地尖叫了一声:“这碗剩下的是鲍鱼羮,价值至少大几百上千,我要把剩饭空掉,奶奶要把鲍鱼倒掉,其实,关于……”

“关于是倒掉剩饭,还是倒掉剩菜的问题,俩人暗掐了很长时间。爸,你一定行!”大伟在踢皮球,当老好人,谁也不想得罪。

到了这份上,我是耗子钻风箱进退两难。干脆心一横把这事闹大算了,闹得一簸箕大,我拿岀手机拔通电话:“是、是啊!刚到。我要大伟来接你,亲家,我挂了,等你开饭。”儿媳妇听到电话里是她老爸的声音,吓得一愣一愣,也拨了个电话搬救兵。

城里亲家与乡下亲家年龄相仿,在一起唠嗑总有说不完的旧事:“我说大伟他爹,过去结婚,两床被子一张床,三斤瓜子四斤糖,简屋陋室,婚后日子过得长;现在的年轻人结个婚,房子车子要大奔,同床异梦,日子过得不称心。”

“是呀亲家,过去饿着肚子喊着要去解放全人类,现在吃饱喝足却盼着别人来解放自己。”

亲家母也上了劲,加入调侃大军:“过去吃点心,用手接住下巴,掉下的渣儿也得放进嘴里别糟蹋,碗里不能剩一粒饭,饭桌上掉下的饭菜也得重新放进碗里,说不准什么时候抽你一筷子,大跃进饿死的人好多哬!还有吃观音土屙不岀来被胀死的,呦、呦、呦吓死人啰!”

“妈!”儿媳妇嘟起嘴巴,狠狠地瞪了亲家母一眼。

“不过现在时代不同了,过贫穷日子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亲家母转过话题。

奶奶发话了:“铺张浪费是极大的犯罪,人是铁饭是钢,一餐不吃饿得慌,人生下来从喂米糊糊开始,到八十岁哪个不是吃饭长大的,鲍鱼你餐餐吃,天天吃,不吃得你厌食才怪哩!”

亲家公接过话说:“你们听听,奶奶说的句句在理。”

奶奶的气还没完全消停:“今儿你们得给个说法,剩饭还倒不倒?剩饭,五、六十年代炒剩饭,七、八十年代炒油盐饭,九十年代蛋炒饭,现在叫炒花饭,万变不离其宗,剩饭仍然炒着吃,无非内容充实了,花样变多了。哦,现在家里富裕了,口袋里有钱了,剩饭就不吃了,还胡说八道说剩饭产生细菌,吃了剩饭会生病,肚子痛。”

“奶奶您别气坏身子,我当着大家的面做个实验,同在高温下将剩饭和剩鲍鱼放在一起,存放二十四小时看容易产生细菌的是哪样。”大伟出来解和。

“以为我不懂,欺负我老婆子不认得字,电视节目里有《健康与食品》讲座,还有《舌尖上的中国》就是那个味,反正有一条,你要我倒剩饭,我就走,你不要我用家乡话唱儿歌,我也走,饱汉不知饿汉饥,草绳背麻袋一袋管一袋,大伟你不要说了,到了这份上我跟你爹回去,回老屋吃老米饭去,在这里吃点东西还受管。”奶奶唠叨完温柔地电了一下孙媳妇。

本来亲家母是来帮衬女儿的,听奶奶讲“革命”大都有理,摁了老公一下。

亲家公会意,站起来高一声低一句地指责女儿:“不敬重老人谓之不孝。不过,掉在桌子的饭菜,今后不要捡起来再吃,辉辉没喝完的牛奶,没吃完的面包蛋糕,包括剩汤剩水,奶奶,该浪费不要怜惜。”

“要得,什么都能倒,反正剩饭不能倒。”

“那……”大伟和蔓菁吱吱唔唔地说。

“那什么?我吃,牙没了煮稀粥喝。”奶奶的话没商量的余地。

“那怎么行!!!”两位亲家说。

奶奶火了,大声说:“不行也得行!”

辉辉就学着大人的样子,双手背在后面,在客厅里来回踱步,很严肃地突然冒岀一句话:“一个个都很任性啰。”

“任性”两个字一岀口,大家先是一愣,之后一家人哄堂大笑……

曾克平(笔名:湘客)湖南华容人。湖北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猜你喜欢
太婆亲家儿媳妇
儿媳妇比女儿还贴心
聪明媳妇
聪明的姑娘
细致描写 借物抒情
亲家如同自家
永远的亲家
太婆的笑容
称砣
妈妈的孝心
送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