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二级学院辅导员团队的构建

2016-11-26 00:40商圣虎
长江丛刊 2016年29期
关键词:专职辅导员职业

商圣虎

基层二级学院辅导员团队的构建

商圣虎

辅导员团队的出现是辅导员专职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们应该从专业化分工、专家化方向和职业化道路等三个逐步发展序列去理解辅导员团队的建设目标,构建“六化” 团队工作平台,为辅导员专职化发展寻求最佳的契合点。

二级学院 辅导员 团队

近年来,国家教育部和各高校大力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出台了很多政策和文件,但如何进一步推动队伍专职化建设是摆在各高校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处理不好,会失掉稳定性,陷入发展误区。基于以上形势,构建以基层二级学院为依托的辅导员团队则是推进专职化进程的重要支点,相比之下,在管理和工作长效机制延展性上有着更深远的意义。

一、高校辅导员团队研究概况

辅导员是高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辅导员职业定性说明了辅导员团队具有成熟的教师团队和管理团队的理论研究背景,但是把两者融合、形成一个独立体系——辅导员团队研究目前尚处在初级阶段,相关研究大多是集中在学校层面以部门为单位的或以总体任务为导向的宏观研究,从广泛的角度去探讨超出单个二级学院的具体措施,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例如:樊宁宁老师写的硕士论文《完善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研究》从团队结构、目标设置、团队气氛、信息交流、领导方式等五个方面提出建设对策[1];成华军老师的硕士论文《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研究》从加强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的领导,优化辅导员团队的素质结构,完善辅导员团队的管理机制,健全辅导员团队的运行机制,加强辅导员团队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和加强高校辅导员团队文化建设等六个方面提出辅导员团队建设对策[2];伍慷老师则认为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具有独立的两级团队组织与职级序列,有清晰明确的岗位职责,具有“纵”、“横”的发展空间[3]等等。从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些都应归为“队伍”的研究,而不是团队,真正意义上的团队由在实践基础上的一线专职辅导员为主体成员,以具体任务为导向,依附于二级学院辅导员队伍的整合而成,其他任何形式的出现都是一种临时性,与辅导员工作长期性、连续性特点相冲突。

因此从当前多数研究的本质上来看,属于在辅导员队伍的建立和完善等群体的研究,为数不多的辅导员团队建设研究主要集中在学校层面的管理办法,团队的分类等,等同于学校学生处的各部门团队研究,但在辅导员团队建设所必须的人数范围内对各分院的具体建设鲜有涉及,基于此,在实践操作层面,在具体二级学院的管控范围内,把群体研究转向团队研究,贯彻落实好中共中央国务院16号文件精神、教育部24号令《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及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是各高校非常紧迫的任务,也是积极推进辅导员专职化进程的重要理论支持和实践依据。

二、基层二级学院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目标定位

为什么辅导员团队建设是推进辅导员专职化建设最有效的途径呢?从团队理论的发展可以窥知一二。“团队”理念源于中国“和”的儒家思想。儒家思想认为,“和”是目标,是追求和谐统一,“和”也是过程,旨在解决冲突,统一矛盾,实现融和[4]。1924年霍桑实验的论断之一就证实了小组集体效率要优于个体效率之和,随后梅奥的人群关系理论和巴纳德的组织理论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团队建设研究,但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作用并使其流行起来的则是在日本。团队精神是日本企业文化的精髓,团队精神的实践运用对日本在二战后经济振兴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随后在欧美也逐渐得到了推广。1994年,斯蒂芬·罗宾斯首次提出了“团队”的概念:为了实现某一目标而由相互协作的个体所组成的正式群体。在随后的十年里,关于“团队合作”的理念风靡全球[5]。

团队历来都是与效率或质量是联系在一起的。团队建设起源于企业对于效率的追求,根本目的在于效率最优化。正是如此,各行各业都力求打造团队,以便达到预期效果。是否具有团队也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判断其是否专职化的最重要指标。在辅导员专职化建设过程中,辅导员团队就是结合工作实际和任务分工,整合资源,优化配置,团结协作,共享发展,针对辅导员某一专业领域目标进行实践研究,从而实现最优化工作模式的正式群体。

在当前辅导员队伍初具规模和国家政策扶持力度逐年加大的形势下,辅导员专职化建设最有效措施要首推团队建设,因为是否具有团队是判断其是否辅导员专职化的最重要指标。如果说教育部24号令揭开了辅导员专职化的序幕,那么教思政[2014]2号文则标志着已经走在了专职化建设的路上,因此我们不能把目光停留在规模群体的存在,要把着力点放在内涵深度建设上,把辅导员团队建设放在重中之重,其建设目标应定位为专业化的分工、专家化的方向和职业化的道路等三个逐步完善的发展序列。

专业化分工:教育部24号令从八个方面规定了辅导员职责,涵盖了高校辅导员工作内容,从内容的视角去界定辅导员工作职责;教思政[2014]2号文则从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和职业能力标准等三部分明确了高校辅导员专职化发展的具体目标,分为九个专业知识领域以及所需的能力素养。结合《能力标准》以及基层二级学院辅导员的工作实际,从内容角度对辅导员进行分类,至少可以分为思政辅导员(主题教育,党员发展,学习兴趣的激发等)、资助辅导员(各项评奖评优和资助工作等)、就业辅导员(职业规划指导和就业指导服务)、素拓辅导员(大学生素质拓展、统计和考核,创新创业指导等)和心理辅导员(心理健康的咨询指导等)等五个方面,组成了辅导员团队工作内容,每一知识模块独立而又统一于辅导员团队的工作职责,专业化的分工都是基于精细化管理的结果,也是专家化方向发展的必然选择。

专家化方向:随着全科化知识的积累,在专业化分工的基础上,专职辅导员需要针对某一领域进行选择,结合自己的兴趣和专长在某一特定方面进行研究,提升职业能力,这是辅导员工作的独特性所决定的,即既要做着全面性的实践工作,又要在某一方面理论研究有所专长,两者缺一不可,缺乏前者,就脱离了工作实际,缺乏后者,就无法实现专业化。《能力标准》规定的九大模块是我们专业小方向选择的依据,相应所具备的职业能力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在当前人数限制的前提下至少可以在思政教育、资助、就业、素拓和心理等五大方面进行选择所要发展的方向,相应知识和能力要求可以依据《能力标准》中的具体规定来衡量,这主要是在所选择的领域中要学会调查研究、咨询服务和学术交流,创新工作方式,发现规律,固化成果,成为某一领域的行家里手。

职业化道路:辅导员双重身份的界定使很多人误解了辅导员职业本身的发展,把出路当做职业目标,这种理解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出路只是个人的发展,而不能代替职业发展,否则永远只是临时性的过渡身份。只有走自己特色的道路,才是成为一门真正的职业,《能力标准》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出台了,解决了应然问题,走职业化道路是辅导员队伍存在的最终价值所系,这也是辅导员队伍发展的必然选择。《能力标准》明确规定辅导员职业名称、职业定义、职业能力特征、职业等级、职业知识、职业守则以及职业能力标准的具体规定等等,职业等级分为初级、中级和高级,由低到高依次递进,高级别包括低级别的要求,其中每个职业能力标准有相应的年限,经过培训,符合相应的职业功能,胜任具体的工作内容,达到相应的能力要求,掌握相关理论和知识,取得相应的证书,就可以定为相应的级别。

三、辅导员团队工作职责

从团队角度去考虑辅导员团队的工作职责,着重强调的是规律的归纳总结,起到示范化作用,构建“六化”平台,凸显团队应有的功能。

(一)日常事务的制度化

高校大学生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层次都有着不同的教育内容,辅导员团队首先就是要根据实践,找出规律,把现有的各项事务进行量化,把抽象变为具体,形成具有极强操作性的科学化方法,固化成果,形成制度,使各项事务有章可循,这是辅导员团队的首要职责。

(二)沟通交流的信息化

随着自媒体技术高度发展,受众对象交流的随时随地性要求辅导员掌握高度信息化的交流手段,多功能、全方位的信息交流平台的建立已经是高校辅导员的一项必备的技能。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已经不是主要沟通手段了,了解学生可以通过数据化智能得知更多的学生信息动态。辅导员要学会熟练使用QQ、微信、博客、飞信等等,掌握学生动态,辅导员团队则充当着网络媒体的意见领袖,增强正能量的主流意识。

(三)平台组建的年级化

由于在大学同一年级遇到的思想、专业等问题具有一致性,所以通常在组建团队时首先考虑同一年级辅导员组成一个小组,以便于对事务进行量化时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从而实现更加公正公平的评价,年级化平台也是协作共享的渠道,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工作手段,能够发挥好传帮带的作用,特别是心理上归属感的凝聚作用明显。

(四)课题攻关的协作化

辅导员工作是繁杂性和零散性的统一体,个人的课题研究很容易受此影响而搁浅,需要团队的通力协作,经常性的交流、督促,共同合作,配合好各自的实际工作,既可集中智慧,又可给予进一步研究的动力,因此团队协作化的研究模式是促使辅导员不断激发工作源动力的重要手段。

(五)思想教育的政治化

思想政治教育是辅导员工作的核心内容,辅导员工作的政治性特别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引领作用不容小觑,它是引导大学生骨干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的阶梯,传递着正能量,逐步带领广大同学提升思想道德水平。特别是大学生党员的培养发展开启了他们的政治生命,自此之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其学习生活的宗旨。因而辅导员团队以党员和大学生骨干为抓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是最有效方法和手段。

(六)学业指导的系统化

在大学四年每个阶段大学生学习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而具体每个阶段又会有相似的认知规律,所以我们一定要掌握规律,着重解决共性的问题,同时兼顾个性问题,因材施教。例如:大一学习方式转变教育,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转变的学习适应性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大二专业学习规划教育,大三学业分类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意识培养教育等等,这些内容有时会相互交叉,系统化的学业指导有助于构建积极健康的大学学习生活,有效地把专业和学习兴趣有机地结合起来,为幸福的职业生活打下基础。团队化协调开展学业指导活动则是大学生学业有成的重要推手之一。

四、辅导员团队组建的基本问题

辅导员团队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至今为止,很少有真正意义上的团队形成,就是因为面临着众多的现实问题,阻碍了应有的发展。

人数结构问题:目前所有高校都处于专兼职辅导员并存的格局,作为一个辅导员团队至少需要专职2人,专兼职总计至少5人,否则无法进行最基本的团队活动,这就要求基层二级学院学生大约在2000人以上才有可能组建。跨学院组建的统一性和多头领导等问题使其不可能成为一种长效机制。

年龄结构问题:从人的年龄发展特点来看,老中青搭配方式是最佳化结构,也符合团队的“传帮带”功能,所以至少要保证有经验比较丰富的团队核心成员,都是年青的或年老的都不利于团队的激情永驻。

制度化问题:制度是确保团队组织有效运行的重要手段,团队的制度化确保了组织核心的凝聚力。辅导员工作事务的繁杂性、时间和地点上的自由性、内容上的随时性等等,无不决定着对规范化的迫切需要,辅导员团队就是因其工作内容难以量化的独立性特点使建章立制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职业初始走向成熟的必要步骤。

内容设计问题:专业化分工,精细化打造都是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辅导员团队的内容设计存在着成员专业背景与所需的预想设计可能有不一致性,与个人专业兴趣也很有可能相冲突;在现实情况中,基本人数也无法达标的前提下,不可能达到大而全的理想状态。针对某一领域的精品化平台构建仍是当前存在的突出问题。

保障问题:在当前宏观政策比较明朗的形势下,省教育厅以及各高校采取什么的政策与《能力标准》相衔接,贯彻落实相关规定仍有很长的路要走,基层仍然陷入“出路”的盲区,没有考虑到职业本身的发展;团队的项目化打造缺少应有的环境支持,出现了动力源的断层,空白支票无法兑现。从上而下相配套的保障问题不解决,其他都是一纸空文。

总之,辅导员团队构建存在的诸多问题相信在未来的一段时间会有所突破,毕竟专业化发展是职业化的必经之路。我们一定要加强辅导员团队建设的研究,辅导员团队存在的必然性和重要性要求我们要正确认知团队建设的目标,着重从“六化”平台去夯实团队工作的基础,为辅导员专职化发展寻求最佳的契合点,实现辅导员职业化的光辉之路。

[1]樊宁宁.完善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研究[D].太原:山西财经大学,2013:3~4.

[2]成华军.高校辅导员团队建设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3:6.

[3]伍慷.高校辅导员团队工作模式及效用[J].高教探索,2012:127.

[4]栗全庆.集体主义与团队精神的比较研究[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1.

[5]杨毅宏.世界500强面试实录[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0:2.

(作者单位:皖西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

本文系皖西学院校级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WXSQ1423。

商圣虎(1975-),男,汉族,安徽六安人,单位:皖西学院机械与电子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高职教育。

猜你喜欢
专职辅导员职业
疼痛专职护士综合评定对癌痛规范化治疗的影响研究
专职科技特派员进驻架起农民与产业的致富桥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和辅导员谈谈节日活动的策划与组织
淬炼铁血丹心 践行使命担当——天津港集团公司企业专职消防队各项工作扎实稳步推进
加强企业专职消防队伍建设
带领中队辅导员做好少先队工作
职业写作
竞选作文辅导员发言稿
我爱的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