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培伦和他打造的“夜郎古国”

2016-11-28 06:34王玉琴
新西部 2016年9期
关键词:夜郎石头村民

王玉琴

一头披肩的花白头发,个头不高却声若洪钟,瘦瘦弱弱但精神矍铄,在众人眼里,宋培伦老人颇有几分仙风道骨。有人说,他的故事就是一个现代版的“愚公移山+桃花源记”。

从1996年到2016年,宋培伦在深山中隐居二十年,凭借惊人的恒心与毅力,与一帮老伙计打造出了梦中的“夜郎谷”。此时,他已是须发花白的76岁老人。

海归老人山谷筑梦

宋培伦1940年出生在贵州省湄潭县,是一位著名漫画家、木刻大师。他的绘画和雕刻作品曾获“金章奖”等国际大奖。中国美术馆收藏其漫画作品4件,北京国际艺苑收藏他的木雕面具20件。

打造一个城堡,是宋培伦儿时的梦想。在记忆里,家乡对面的山上就有夜郎国的古屯堡,那些藏在杂草间的石头古堡,激发了他对于夜郎文化极大的好奇。早在少年时期,打造一个“夜郎王国”的瑰丽梦想,就在他心底埋下了种子。

两千年前的夜郎,曾是汉朝时所谓西南夷中最大的一个方国部落。汉武帝因意图攻打南越国,事先通夜郎以制南越。汉使唐蒙出使夜郎,见其首领多同,并厚赐财物,期间多同因有了“汉孰与我大”(汉朝与我相比谁更大一些)之问,而成为“夜郎自大”成语的典故。助汉灭南越后,夜郎才被武帝封为国。该古国存在三百多年,其文明发展在西南地区有较大影响,这里是中国稻作、鼓楼、巫傩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区,千百年前延续至今的“竹崇拜”、“牛图腾”与斗牛、斗狗等独特民族风情,构成了内涵丰富、扑朔迷离的夜郎文化。

但宋培伦真正萌生建造“夜郎谷”的想法是在1993年。当时,他作为旅美艺术家,参观了美国“总统山”,当看到那尊170米高的印第安英雄“疯马”的巨型雕像时,他被深深震撼了。“疯马”酋长是印第安人心目中的英雄,后世一位印第安首领为纪念他,带领妻子和十个儿女每天“挖山”不止,经过这个家庭三代人的不懈努力,才劈山雕像,打造出一座惊世之作:“疯马”骑在一匹怒马上,长发飞扬,目光炯炯,手臂所指乃是昔日印第安人的家园……

中国有愚公移山,外国有疯马巨石。宋培伦在被印第安人版“愚公移山”故事所感动的同时,也想到自己一直关注的贵州少数民族文化。他觉得自己应该停下脚步,去全神贯注做一件传世作品,比如实现自己“复活夜郎国古貌”的梦想!

早在1986年,宋培伦就曾在家乡建过一个画家村,试图把艺术家引入农村,以艺术带动经济的方式来保护古村落,可惜画家村被拆了,因为“艺术村落”理念太超前。这次,痴心不改的他又要大胆出击了。

1996年,宋培伦在贵阳最偏僻的党武乡一个角落,穷毕生积蓄流转了300亩山林。与此同时,他辞去了国外大学教授的工作,告别美国的优越生活,在党武花溪河畔的山谷里生活下来。他要摒弃浮华,用剩下的时光和生命,以及故乡朴实的山水去修建一座“夜郎谷”。

伟大“石匠”的惊人之作

宋培伦与老母亲定居在思丫河穿流的斗篷山下。

据史料记载,斗篷山就是夜郎王后裔金筑府所在地,山顶上至今还保留着古夜郎城墙屯堡的残垣断壁。隐居在此的老宋,整日看日暮青山,伴流水潺潺。双手摩挲着山上的石头、把玩着周围农家烧制的陶器,有关古夜郎的想象,便一点一点在他脑海中清晰起来,最后生长成一张张生动的画面。

宋培伦开始四处收集一块块最粗犷的岩石,并引导当地村民以最原始的手段,不停地锤打这些坚硬的石头。村民们没文化,但态度相当认真,觉得尖石不好看,就用工具打磨平整些;歪歪扭扭的石柱可能不稳定,他们改成四平八稳的模样;石头人形脸太长,垒上又取下……在村民眼中,认定拿了这位老人的工钱,就要努力地修建出最漂亮最高档的建筑。

但宋培伦却不高兴了,要求他们按照自家修猪圈或者砌石墙的方式来建造,“想怎么弄就怎么弄。”还带着他们去垃圾堆里找宝贝,村民们无法理解这样怪异的想法,纷纷叫他“鬼老板”。

宋培伦选择用石头来构建内心的奇幻世界,不用木头,因为木头会腐烂且消耗森林;也不用金属,因为金属会生锈,采矿会造成污染。“夜郎谷”所处的土地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漫山遍野都是石头。石头是最廉价、普通、自然的材料。

宋培伦把自己的艺术归结为“大地艺术”:作品应该自然、环保,与大地融为一体。要知道,无论是欧洲古堡、玛雅神庙,还是吴哥窟,都由石头铸就。他希望打造一座屹立千年的城堡,石头是最好的选择。

开山炸石是当地村民的重要营生,每个人都练得一手好石艺。宋培伦对他们说:“炸石头卖多没劲,我们一起用石头‘搭积木吧,工钱不会少给你们。”他把心中的图像比划出来,教村民艺术地修建石头城堡,村民们则教他如何堆砌石块更牢固……

起初,工匠们不理解宋培伦大胆的艺术构想,总会习惯性地按照建筑普通房子的办法去干,而忽略了必要的外观造型。无奈,宋培伦只得亲自下手垒石抹泥,与大家一起劳作。很快,他那双握惯了画笔的手就被石头的棱角磨出了血泡,身上也经常受伤。但他坚持了下来,直到双手磨出一层厚厚的老茧,再也不惧怕大小石块的“挑衅”。慢慢地,宋培伦把村民们训练成了“大地景观”的建筑师,村民也把这位充满奇思妙想的艺术家,熏陶成了吃苦耐劳的老石匠。

他们用铁杵翘起石块,叠成高大而突兀的石柱,先民的男性崇拜直抒胸臆;捡来废弃的陶片,给雕塑贴出眼睛嘴唇,粗犷线条凝结出神秘微笑;用几何化的图案,拼接出各族逝去的图腾,有的已记不清,有的已深入人心……

城堡、拱门、小桥、凉亭……这二十年里,宋培伦和这里的村民就地取材,用随处可见的石块和捡来的材料,搭建起了这一切。除了基本的钢筋水泥是购买的外,其余的材料都是他们捡来的。

但他苦心修筑的这座“夜郎城堡”,却被有些人视为粗俗不堪的生殖崇拜,毫无章法可言的幼童涂鸦,甚至还有人认为这些原始落后的画面怪力乱神,会给贵州带来负面影响……宋培伦没有去理会这些议论,他认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是赤子之心,是道法自然,是返璞归真。既然天真烂漫的想象,鬼斧神工的造型别人都不接受,那就躲进石屋自成一统,管它春夏与秋冬。

猜你喜欢
夜郎石头村民
走进苏村,共赏苏村民歌
盏盏路灯照亮村民“幸福路”
别小瞧了石头
非暴力
石头里的鱼
地球村民们的笑容
黔湘多县争夺“夜郎国”
我可以向它扔石头吗
夜郎自大
谁才是真正的“夜郎故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