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辨析

2016-11-28 02:45罗孝军重庆文理学院体育学院重庆402160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族群民俗民间

罗孝军(重庆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重庆 402160)

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等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辨析

罗孝军
(重庆文理学院 体育学院,重庆 402160)

以哲学认识基础和逻辑学方法差异为出发点,对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概念及其相互联系研究中出现的各种观点思维方法特征进行梳理与归纳,认为论争有助于研究的深入,但是研究者应该反思目前研究方法导向下的认识差异,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认识争论各方的研究路径与思维特征,厘清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各自概念的本质特性及其内在联系。研究得出民间体育是上位概念,传统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是其下位概念,既相互包含,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在现有基础上,应借助人类学田野调查实证研究方法,让文化回归生活,从质性研究出发揭示民族传统体育各相关主体的文化本源。

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

长期以来,我国体育界学者对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概念及其联系的争论,时至今日也没有形成相对一致的认识。究其缘由,原来论争各方更多的是在方法论上各持己见,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路径与思维特征。笔者有幸拜读赵进的《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及其他》[1]、涂传飞、陈志丹和严伟3位作者合著的《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2](以下简称涂、陈、严合著文),陈红新与刘小平两位作者合著的《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概念及其关系》[3](以下简称陈文),王俊奇撰写的《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4](以下简称王文)及涂传飞[5]的《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以下简称涂文)等多篇有关民族传统体育相关主体概念的辩论佳作,颇受启发。但是这些争论方兴未艾,不可能在一时之间得出令人信服而放之四海皆准的结论。笔者从理性、辩证的哲学思维视角出发,借用哲学方法论概念理论,对争论进行解构,阐明各自的哲学基础与方法论依据,找出各自研究路径与思维特征等问题,以期为求解体育领域相关概念、解释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有所启迪。

1 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论争的解析

1.1 概念的争论焦点

对于民间体育、民俗体育和民族体育的概念划分,学界主要是基于其包含的内容范畴及其本质属性来进行界定。民间体育是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的上位概念。所谓民间主要是针对官方而言,指广泛存在人民中间的一切来源于生产生活的体育活动形式,是针对对于民族体育的概念阐释主要集中在以民族学的概念范畴阐释其下位的体育活动内容,以生活中常见的民族传统体育代替民族体育,用广义的民族体育和狭义的民族体育等对民族体育进行诠释。其中,以广义民族体育和狭义民族体育两种分法较多。广义的民族体育,主要是指在历史进程中基于民族共同心理特征所创造的反映族群文化特质的体育活动内容,而这一族群是宏观的成员整体,并非具体的某一民族或部落。狭义的民族体育则是针对某一具体的民族所创造出来能够充分反映该民族文化特质与地域特色的体育活动形式。按照民族体育在传承中得以延续和传承的特点,又可以将民族体育划分为民族传统体育与民族非传统体育两大类。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烈的传承性、民族性、创造性、地域性、健身性等特点,因而,在如今的民族体育称谓中,常常将民族传统体育等同于民族体育。有学者也对民间体育进行了民间传统体育与民间非传统体育的划分。对于民俗体育而言,则是与人民的传统生活中民风民俗活动息息相关,指在一定区域内的某一族群人们在生产生活的传统习俗或者祭祀等活动中沿袭下来的集传统性、习惯性、集体性、仪式化、模式化等于一体的体育文化活动。

1.2 相互关系的论争

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关系长期以来成为困扰学界的一大难题,但要用简洁清晰的语言对其内涵和本质进行厘清并非易事。目前,学者们主要是从各自相互之间的包含关系及其所属领域进行划分,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民间体育是民族体育、民俗体育的上位概念,包含其所有内容。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都有传统与非传统之分,所谓传统的民间体育与传统的民族体育就是指依据历史划分,随着社会演变由族群成员共同创造的具有一定传承性的稳定地存在于民间某一民族内部的体育文化活动内容。而非传统的民间体育或者民族体育就是指不具有传承性的那部分体育文化内容。民俗体育重点体现出一个“俗”字,其内在内容与本质就完全显示出其构成主体的特质,意指在百姓生活之中依附于一定民风民俗活动而形成的为了一定目的的模式化、仪式化、组织化与集体性的体育活动。所谓的传统体育包含了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民俗体育,民间体育涵盖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中既有民俗体育也有非民俗类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是相互促进、相互支撑的关系,一定时空内可以互相关联与交叠、相互促进与辅助,甚至可以相互转化。

2 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争论的缘由

2.1 认识基础的分歧

体育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作为人类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的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其内在存在关联性[6],对其概念的划分与相互关系的厘清是体育学术界、文化界与社会学界旷日持久的争论话题,时至今日,也没有形成一致意见。纵观体育学术界对于一些学术词语的概念解释争论,真正产生分歧的根源,其实在于每一位学者所占立的哲学认识分歧与不对等的理论基础。时至今日,体育一词的概念仍未有定论;体育本质的内涵定论无法形成一致;再回到本文论及的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解释上也是如出一辙,不能得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结论。从源头上来看,笔者认为实际上是各位学者所坚持的东西方两种截然不同的哲学思维方式(直觉思维与逻辑思维)之间产生激烈碰撞的结果。

就涂、陈、严合著文,陈文,王文以及涂文对于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的概念解释而言,四文皆从民间、民俗、民族之内涵与外延[7],以及民间之“间”、民俗之“俗”、民族的广义与狭义落下个针锋相对而彼此间绝不信服的境地。然而,纵观几篇论作可以发现,从民间、民俗、民族这个单一的词语概念下所附加在体育一词之上加以阐述与解释,以站在追求体育之“本真意义”的逻辑起点之上来探寻各自的本体属性,是知识主体思维结构的显现,但从语言加词语构造结构角度对词语概念进行形式上的解释,是对词义的语言学释义,因而也难以让众学者达成对民族体育学内部发展主体内容概念的共识。因此,对于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概念的解释,应该跳出大家一贯采用的简单语言加词语构造来解释术语的语言学认识视域,应从学科本位出发,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哲学认识为基础,更加注重存在与思维之间的联系,坚持不同时空条件下体育概念内涵之间的变化与发展,寻找可循的规律。

2.2 逻辑学的方法差异

方法论是以解决问题为目标的一种体系或者系统。马克思在对康德与黑格尔对方法论认识的基础上,经过演化发展,把理性认识阶段的思维过程明确地表述为由感性具体到抽象思维和由抽象思维再到思维具体两个阶段。长期的争论并没有使人们对于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概念及其相互关系达成共识[8]。究其原因,固然与体育作为社会活动存在形式的复杂性有关,但在研究方法论上的局限性,也不能不说是制约人们揭示这些至今仍未一一作解的体育概念的重要障碍。正是由于在方法论上的认识局限性问题,从而导致阻碍了人们对传统体育内部各发展主体的厘清思维,导致人们对传统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的内容构成,乃至其他体育构成元素的理性认识,仍然停止在知性思维阶段。正是在这样的思维结构之下,对于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认识,及其在此种观念下对于各个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组成主体之间的认识,仍然只能停留在对它们的表层理解。要想切入深层次的认识,就得直接快速地进入理性思维阶段。

这种理性思维阶段主要体现在以坚持形式逻辑的概念研究方法为基础,找到被解释对象的种差与邻近的属概念,以求找到被解释对象的本体属性;遵从自然语言逻辑的研究思路,以人们日常所使用的语言为主要工具,树立概念解释没有绝对与标准之说,不仅为概念解释提供新的立论基础,而且能够从方法层面上揭示概念的特征,以及概念、术语与实践之间的关系;以历史概念类集的定义与特征,引入库恩范式理论来解释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9],可以在变化中正视体育概念的内涵,逐步揭示它们的内在共性特征,同时也可以描绘出不同时期体育概念的形成与过渡,揭示体育的发展历史进程,促进认识体育各个分支内容演变的具体共同体的形成。通过民族历史的纵向纬度与民族社会的横向纬度两个不同纬度的比较思维,逐步揭示民族体育、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的社会结构形态、历史演进、文化特质及其生活关系等。

2.3 虚假繁荣使得共识难以达成

在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中,存在着多元化虚假“繁荣”景象[10],从而带来在基本概念厘清与关系划分问题上缺少合作与交流,致使对基本概念的离析难以达成基本的共识,其主要原因:首先,坚持“区分”而不是“统一”的思想致使争论各方的视角分歧越来越分化和尖锐。在方法学研究的范畴,若要对某一事物本质特征进行厘清,不仅要重视研究对象的外在区分,同时也要关注对象的内在统一。而对事物比较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取得某一确定范畴对象的内在统一,促进搭建起研究方法认识的有机统一。因而认识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概念及其相互关系的外在区分必须落实到它们内部的统一之上。须在已有研究基础上,从文化学、人类学等学科背景出发,借用田野调查与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让文化回归生活,才能有助于揭示其本质。其次,争论研究缺乏历史感与立体感。在这场争辩之中,几位学者都集中在探讨概念解释与相互关系的具体表现形式上,没有人从体育文化本质、体育文化生态结构形成、文化生活发展进程以及文化生态形式等入手,遵循体育文化内生规律的逻辑研究方法对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加以区分与统一。再次,缺乏对社会结构、文化变迁、族群发展过程中的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本质及其相互关系现实存在形态的逻辑分析,未能构建起内部协调完整的“文化生活概念图式”,缺乏对各自生长土壤的追溯与生活生存环境的比较,缺乏对文化哲学的借鉴与应用。

2.4 规范与标准的缺失

长期以来,当人们致力于研究体育是什么的时候,却未能得出令同仁一致认可、清晰明确的概念或者定义。在人们30多年的追寻中,却仍然面对体育释义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窘境,在已有体育概念的研究领域,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我的视域范围对体育进行阐释与定义,把体育还原成具有体育属性的同质异构状态。面对体育领域出现的新现象、新问题和新挑战时,常常显现出体育思想苍白、学术失语、理论失范和话语缺位等,致使体育概念研究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自发与自为状态,至今仍未形成相对完善的理论体系和研究范式。范式的缺失直接导致该领域与其他领域之间的界限消失,从而区分该领域的事物与其他领域的事物的标准也就不复存在,最后此事物也就消失了。在体育这片无政府主义“荒野” 和缺失自身文化价值的公共自由不设防领域,体育类属的事物与不属于体育范畴的事物之间的区分变得模糊,致使体育概念范畴研究缺乏共识基础与学术规范。因此,在民族体育、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与传统体育等体育下位内容的概念阐释中,致使其内容所属与关联区分尚未建立。除了民族、民俗与民间“三民”关系的千丝万缕难以清晰明辨之外,主要还在于区分体育与非体育之间的标准与尺度尚未建立,体育与非体育之间的界限模糊不清,体育概念范畴研究范式的缺失。

3 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辨析

3.1 树立方法论哲学思维,构建正确的体育文化发展观

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是体育内部存在的现实形态,在体育概念与民间、民俗、民族概念仍未得到学术研究一致认同的现实情景下,对其内部各个子系统进行加以区分是难上加难之事。争论有助于研究的深入,在大力倡导体育学术争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时,学者们应该坚持科学发展意识,树立正确的体育文化发展观。从多个层面、多个视角对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与传统体育概念加以区分,以“概念图式”逻辑厘清各自内涵本质。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除了形式逻辑上的概念区分和自然语言上的词语构造来加以解释,还应该拓宽对其本质的认识,跳出一味地以求概念而追求概念的窠臼。通过考察各自的起源和词源,揭示其本质,并结合当前体育实践,树立起体育范式认识方法论,辨析传统体育与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各个主体间的发展与变化,进而论证其相互之间的异同现象和本质差别。

3.2 人类学范畴下的差异

人类学是研究人类本质的学科,是从生物与文化的角度对人类这一群体进行研究的学科。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都属于人类创造的社会文化成果,是人类在进化过程中为了一定目的而创造的不同形式但又相互联系的体育文化内容。因此,借助人类学视角对3者概念内涵及其关系进行分析,有助于更深层次找出几者间的联系与差异。人类学视野下的民族体育,是指某一族群成员在不同进化与演变阶段为了满足族群的生存、生活与发展提高的要求,通常以整个族群的共同群体认同意识为核心,伴随时间与空间的演进由低级向高级,由分散向集中、由单一向多元逐步形成的具有族群共同意识和心理特质的体育活动。民间体育主要是针对人类进化过程中由单一个体的成员为了满足自身的生存、生活需要,在人与人的沟通交流中所形成的非正式化的、自发性的体育活动。民间体育更多的是追求满足自身的需求,如生活娱乐、休闲拾趣、成员机会、民风仪式、祭祀拜会等多样化的场域和丰富的民间活动内容中自然孕育产生的基层自组织体育活动。民俗体育是特指在人类进化过程层中广泛产生于民间的传统民风习俗活动中的体育活动,其产生时间与空间具有针对性与排他性,所包含的既定内容与运行模式固定,所发挥的功能也与依附的民俗活动息息相关,具有强烈的传承性、目的性、针对性和组织性特征。所谓的传统体育,则是指人类在繁衍进化过程中能够在不同地域、不同阶段、不同种族间延续和传承的具有文化本源性的,能够代表族群成员共同心理特质的体育活动。传统体育体现的是人类进化中的通融性、传承性和本源性特征。

3.3 本原的共性

人类学存在的两大主要流派分别是体质人类学与文化人类学,而田野调查是人类学研究中公认的基本方法论。通过田野调查等方式,对民族体育、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4者之间的共性进行研究后,发现民间体育、民族体育、民俗体育与传统体育之间存在人的主体能动参与性、身体活动形态、族群认同、传统文化等本源共性。这些本源共性根植于各种体育活动形态的起源、扩展、壮大、兴盛,甚至消亡之中。无论是宏观意义整体上的中华民族体育,还是汉族、各个少数民族的民族体育,都离不开族群成员的主体参与性和身体活动形态,以及对本民族的认同心理。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族群成员在与自然的适应抗争中,乃至在社会发展演进中,族群成员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共同身体参与形态内容,这种身体形态内容都起源于传统的祭祀仪式,带有强烈的传统文化。这种传统文化在时空的转移过程中又具有强烈的通融性,故而在人类社会的沿袭和演进中,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族体育与民俗体育都成为广大族群成员内在认同和共同心理本源。无论是民间体育还是民俗体育,亦或是传统体育或者民族体育,它们在起源之初都是伴随着某一族群的祭祀文化仪式,是族群成员共同的崇尚与信仰心理表征。这种共通的文化起源和族群心理,正是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传统体育与民族体育的本源共性。

3.4 本原下的从属关系

研究认为,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都是体育这种社会文化活动的构成内容之一,各自概念之间处于相互联系、相互辅助与相互促进的关系,但是每一个概念所指的主体又具有自己的个性特质。依据民族学中民族所指的广义和狭义之分,民族体育也包括广义的民族体育和狭义的民族体育之分。广义的民族体育主要是在一定自然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具有相同认知、心理的族群实体,为了一定目的,在生产生活中所形成的体育运动项目及活动方式。狭义的民族体育是指某一地区的某一具体民族在历史演进中所形成的体育运动方式,如汉族体育、蒙古族体育、藏族体育、壮族体育等。依据民族体育形成与演变的特点,又可以分为民族传统体育和民族非传统体育。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烈的民族性、传承性、时代性、地域性等特点,是相对近代所形成的体育而言的,在社会生产生活环境改变下依然被人们延续下来的体育项目。民间体育是发生发展在人民中间的、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体育形式以及活动内容,包含民俗体育与非民俗体育。而民俗体育则是一个族群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世代相传所形成的、为了一定目的与风尚风俗有关的体育活动内容。民俗体育是构成民间体育、民族体育的璀璨明珠,也是各民族、各地区传统体育的文化遗产,是来自于人民、规范于人民和传承于人民的体育单元,又是根植于人民语言、行为和心理的族群共同体认同力量。因此,可以说民间体育是上位概念,包含了民族体育、传统体育与民俗体育。民间体育与民族体育都有传统体育与非传统体育之分,民俗体育是民间体育中的特有存在形式,民族体育中也包含着民俗体育,4者之间既有相互联系又有从属关系,相互辅助,相互促进。

4 结语

我国体育学界对于传统体育、民族体育、民间体育与民俗体育等相关概念界定及其相互关系的研究从未间断,但是大多数研究者都以单一化的视角对其进行梳理和厘清。这种研究虽然在某种层面揭示了研究主题的部分内涵,但缺乏整体观和哲学方法论逻辑思维。通过借用哲学认识论和逻辑学方法论相关知识,对以往研究模式和方法进行综合比较分析,吸收各自研究获得的成果积淀。从实践论的研究视角出发,认为我国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研究应该树立人类学与民族学研究思维,让民族体育文化回归母体本位;从实证研究出发,强化田野调查法,以质性研究让民族体育文化回归生活,多从社会结构与文化变迁视角逐步揭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与民族体育的内在联系与差异性、自我个性特色,扩散民族体育类研究方法,采用较为微观的社会文化整体描述法揭示其文化模式与文化类型。

[1] 赵进.“民族”、“民族传统体育”概念及其他[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0,26(10):43-48.

[2]涂传飞,陈志丹,严伟.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的概念及其关系辨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8):24-31.

[3]陈红新,刘小平.也谈民间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概念及其关系[J].体育学刊,2008,15(4):8-11.

[4]王俊奇.也论民间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传统体育概念及其关系——兼与涂传飞、陈红新等商榷[J].体育学刊,2008,15(9):101-104.

[5]涂传飞.民间体育、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族体育概念再探讨[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11):27-33.

[6]托马斯.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M].金吾伦,胡新和,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21-22.

[7]王俊奇.关于民俗体育的概念与研究存在的问题——兼论建立民俗体育学科的必要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7,24(2):16-20.

[8]孟凡强.体育概念争论的方法论特征[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9,43(2):22-26.

[9]娄方平,李国泰.由《对“中西体育文化差异论”的质疑》等论文引发的方法论思考[J].体育学刊,2008,15(6):4-6.

[10]张磊.范式理论观照下的体育概念研究之反思[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2,36(3):32-38.

[11]韦晓康.关于民族体育、民族传统体育、民俗体育、民间体育等概念及其关系的思考[J].运动精品(学术版),2011(2):13-16.

责任编辑:郭长寿

Concepts and Mutual Relations of Sports in Folk,Traditional Sports,Folk Sports and Minority Sports

LUO Xiaojun
(Institute of Sports,Chongqing University of Arts and Science,Chongqing 402160,China)

Based on the difference of philosophy and logic methods as the starting point,the author sorted out and summed up the various views and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among concept and interrelated study of sports in folk,folk sports,minority sports and traditional sport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roversy help deepen the research,but researchers should reflect the cognition difference under the guidance of current research methods.Us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ways to understand the research path and thinking characteristics which the parties disputed with,the author clarified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inner link of their concept among sports in folk,folk sports,minority sports and traditional sports.The conclusions are that sports in folk is the upper concept,and folk sports,minority sports and traditional sports are the lower concepts,in which they are mutually inclusive,complement each other and promote each other.On the existing basis,we should make use of the empirical research methods in the field of anthropology to make the culture return to life,and reveal the cultural origin of the main body of the National Traditional Sports from the qualitative research.

sports in folk;folk sports;traditional sports;minority sports

2015-12-12;

2016-01-15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编号:13BTY021)。

罗孝军(1970—),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体育社会学。

G852

A

1004-0560(2016)02-0135-05

◀民族传统体育学

猜你喜欢
族群民俗民间
从彭阳姚河塬卜骨刻辞看西周早期西北边域族群关系
清远非遗民俗日历
民俗中的“牛”
论《白牙》中流散族群内部的文化冲突
归来吧!精灵(大结局)
浅析不同层次的认同是巩固和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基础
漫画民俗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
高人隐藏在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