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体课程1+3+1新模式①

2016-11-28 03:52秦丽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4期
关键词:奥林匹克应用型俱乐部

秦丽

(营口理工学院 辽宁营口 115014)

构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体课程1+3+1新模式①

秦丽

(营口理工学院 辽宁营口 115014)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着同质化倾向严重;毕业生就业难、就业质量低;生产服务一线紧缺应用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人才培养的结构和质量不适应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等问题。国家和政府对我国部分高校提出改革,要求部分高校需要转型。该文采用文献资料、问卷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对我国应用型本科院校公体课程体系如何构建,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该课题通过探讨提出改革的对策,为应用型本科院校更好的进行公体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使高校公体课程能够更健康、更科学、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应用型本科 公体课程 新模式

该课题是在(教发[2015]7号)文件中的《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提出的,国家引导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那么原有的课程体系不适应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中公体课程体系需要重构,以适应培养人才的目标。

1 改革的主要内容

该文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理念,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体课程改革以俱乐部教学模式为平台,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面向学生开设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俱乐部,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提出具体从3个层次开展俱乐部教学。课内俱乐部的初级班、课外俱乐部的中级班、高级班。公体课程改革立足于服务社会为目的,加强学生拓展训练、校企合作、实践技能的培养。高校应充分发挥体育人力资源优势,树立服务社会的思想,在完成学校体育活动组织和管理的同时,充分利用自身的理论和实践经验,加强对社会体育的组织和引导,促进地方经济发展。该课题重视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建立,从3个层次具体实施及多元评价模式的落实。

1.1应用型本科院校公体课程改革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理念

奥林匹克运动的内涵已经远远超出体育竞技的范畴,它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盛会和文明遗产,它的丰富内涵和它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正在与日俱增。作为奥林匹克精神的另一种活动形式,体育运动已经成为各国文明与文化共同进行精神创造的盛会,并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不断丰富,不断增添新的内涵,成为人类不断创新、不断增长的宝贵精神文化遗产。

奥林匹克精神渗透到我国高校体育教育、课程改革中意义十分重大,这不但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和高校体育发展的需要,奥林匹克教育具有培养大学生的精神、发展完满人性、丰富审美情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应用型本科院校公体课程改革应以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为核心理念,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培养目标,为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思路。

1.2应用型本科院校公体课程改革以俱乐部教学为平台

公体课程改革以俱乐部教学模式为平台。根据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体育教学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学生具有自主选择俱乐部,自主选择任课教师,自主选择上课时间的权利。实行俱乐部制,将学生的体育课、运动训练与竞赛、课外体育活动和教职工的体育活动进行整合,所有体育活动在俱乐部内进行教学、训练和指导。

1.3应用型本科院校公体课程改革俱乐部教学课程设置的3个层次

公体课程改革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课程设置应包括3个层次:课内俱乐部的初级班、课外俱乐部的中级班、高级班。各俱乐部以“快乐体育”为宗旨,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增强学生体质。初级班以基本技术教学为主,面向学生;课外俱乐部中级班是课内俱乐部的延续和补充,主要以提高基本技术、掌握基本战术为主。课外俱乐部的中级班。进行选拔,择优上课。学员主要是院队学生组成,代表学院参加各级各类的比赛,以战术训练和裁判培训为主。

1.4应用型本科院校公体课程评价体系

公体课程评价系统由技术考核、体质健康测试、平时成绩3部分组成。技术考核根据各俱乐部开设课程特点,各俱乐部教师设定3~5项考核内容,学生课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2~3项进行考核。体质健康测试内容主要以耐力、力量、速度等身体素质为主。公体课程评价体系突出奥林匹克精神。评价理念从展现甄别,选拔功能变成强化激励与发展功能;评价标准从定量、绝对性评价提升为定量与定性相融合、绝对性和个体差别性评价相融合;评价方式以综合性评价为主。

1.5应用型本科院校公体课程改革立足于服务社会

高校应当成为当地体育运动的重要组织力量。应当承担群众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的领头雁,“全民健身,健康健身,文明健身,志愿健身”是高校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应面向全市人民开放共同的体育运动的条件和资源,包括体育设备设施、体育教师、体育教育理论以及接受过系统体育教育和训练的大学生。通过有组织地开展交流和竞赛活动,为全市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提供必要的、必须的支持;还要“请进来”,将一批爱好体育运动的志愿者培训为群众体育项目的教练或指导员,让他们以点带面带出一批群众体育运动的志愿者,使群众体育活动分散到社区、机关、企事业单位,真正惠及全市人民。

2 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的目标

该文以奥林匹克精神为核心理念,以高校转型文件为指导,通过提出应用型本科院校公体课程改革的“1+3+1”新模式来实现以下目标。

(1)使应用型本科院校公体课程体系更适应当下我国人才培养的目标。以学生为主体,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培养学生向应用型和技能型转变,增强学生实践能力,使之更好的适应社会,与社会接轨。

(2)使学生深刻体会并尽量达到体育的最高境界“友谊、团结、公平竞争”,培养学生意志品质,提高学生精神追求,塑造完美人格。

(3)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明显提高。使之掌握2~4项体育运动项目,为其终身体育打下基础。

(4)切实提高高校教职工参加业余体育活动的兴趣。学校为教职工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持。实现只要有教职工参与俱乐部,就有教师指导。

(5)立足于服务社会为根本目的。增强体育方面的校企合作。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1]徐家林,秦纪强.应用型本科院校体育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探究,2012(4):71-75,93.

[2]张凤玲,张兴泉,王亚乒.“开放型”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探讨[J].高教探索,2012(2):76-80.

[3]陈飞.应用型本科教育课程调整与改革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4]杨新生,李明学.以“终身体育”为指导加强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4):109-111.

G807.4

A

2095-2813(2016)05(b)-000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4.001

①秦丽(1983—),女,汉,辽宁朝阳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健美操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奥林匹克应用型俱乐部
OBE模式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与实践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应用型高校混合式新型网络课堂教学改革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头脑奥林匹克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