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研究①

2016-11-28 05:40许兰刘苏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00
当代体育科技 2016年13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课考核模式优化

许兰 刘苏(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00)



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研究①

许兰刘苏
(中国药科大学体育部江苏南京210000)

摘 要:作为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合理的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模式是评价体育教学质量优劣的决定因素,考核标准的客观性和准确性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进而会阻碍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形成和“阳光体育”的有效开展。为此,该文对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核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模式创新和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高校 公共体育课 考核模式 优化 创新

全国自2003年正式实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以来已有十几年的时间了,教学大纲基本上是按照《纲要》和各省市(包括直辖市)颁布大纲的精神和要求制定的在考核模式上,都是按照“结构考核、综合评分”。《纲要》对课程的性质、目标、结构、内容和方法等给出了说明,以人文关怀为主线贯穿全篇,尤其是对高校特殊大学生的体育考核做出了特别的规定,极大程度上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从《纲要》实施情况看,已经取得一定效果,各高校在课改中基本上都将体育课程目标更加向“运动参与”“运动技能”“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靠拢,更加注重受教育者的人文发展和“人文合理性”,不再单方面强调“技术合理性”。为了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2006年12月20日教育部联合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发布了《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活动的通知》[1]。此通知的实施就是为了吸引广大青年学生走向操场,走到阳光下,走进大自然,积极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并借此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同时,为了更好地及时掌握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从2007年开始,教育部、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全面实施《国家体质健康标准》,并将测试成绩纳入学生档案,作为学生评优、评价的一个指标。高校体育考核模式是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和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考核模式的改革也将势在必行,形成科学的、合理的、规范的、能够全面体现体育教学目标和客观、准确反映教学成果的完整体系。以往传统的高校体育公共课程考核模式过多偏重考试结果,评价手段单一,从评价功能来看,已经不能满足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的要求。

1 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从现有文献的研究综述来看,虽然各个高校都在成绩考核的内容、方式、途径上向新课标的要求靠近,但仍然没有统一的评价考核模式,而且也没有具有代表性和值得推广的优秀模式。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是采取传统的考核模式:技术考评+考勤+素质考试,有些学校还有理论考试。都是以客观指标评定和主观经验评定。将考核标准量化,考核形式操作简便,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但长久会使学生形成定性思维,觉得参与体育就是为了达到考核标准,影响“终身体育”的落实。同时也无法反映学生在体育活动及考核中的心理状态和学生的努力程度,先天条件的差异导致运动能力和水平相差很大,后期的努力可以弥补差异,但量化标准往往忽略掉了学生为了缩小成绩的差异而付出的努力程度。

1.1过于量化考核模式影响学生的运动参与度

高校体育考核仍采用百分制打分,60分为及格,这种“客观公正”的方法,实际上是过分依赖量化标准,使学生处于被动评价的状态,使学生达不到快乐健身的目的,甚至造成学生的考试逆反心理。片面地追求考试成绩,就违背了参与体育课的意义。虽然,2002年颁布的《纲要》中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学习过程的评级和评价方式做出了具体规定,主要从运动技能、认知能力、学习态度和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方面,通过学生自评和教师评定等方式进行。评价中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评价内容”[2]。但是实际的体育课程评价方式较单一,过多地强调技术考试或过多强调运动素质,忽略学生的心理健康、努力程度及社会适应等方面的评价,也会使一些原本先天不足的学生即使在付出更多努力的情况下,未能通过考试,造成学生的心理问题和降低运动参与热情。

1.2专项运动技能评价缺乏客观性

在高校公共体育考核中,专项技术的考核沿用传统方法。考核时,考核教师往往带有个人的主观性,依据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对学生的动作技术做出主观评价,这难免出现评定与实际技能水平不符的情况。

1.3忽视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大学体育教育是众多大学生在人生中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在其教学和考核过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为国家培养全面发展和身心强健的人才。但客观事实表明,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在其体育能力、体育意识、参与体育兴趣等方面都与教育目标有明显的差距。在高校的公共体育课教学中缺少对这一方面的考核。

1.4现行考核模式缺乏过程评价的指标

虽然传统的体育教学评价只对学生进行定量评价,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学生已经取得的学习成果的检验上,但是《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对评价的方式做出了具体的规定:新的体育教学评价中体现学生运动参与的过程,不仅要评价学生的最终成绩而且还要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及进步的情况,评价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级组成”[3]。但是,现行的实际考核模式中仍是只反映学生对某项专业技能的掌握程度和自身的体育素质,很少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进步情况纳入考核过程中。对于一些有先天优势的人来说,专业技能简单易得,放任自由便能得到一个好成绩,而对于那些不易掌握这项技能的学生来说,即使付出更多的努力,得到的仍是比别人低的分数。此外,由于身体健康状况、场地设施或天气原因影响到考试成绩,这都会造成学生的心理不平衡等现象。新课标要求普通高校体育课评价方法要突出多元性和综合性,但由于传统思维的限制,体育课对学生的评价仍旧注重专项技术的掌握程度[4],注重一次性评价。

2 优化与创新路径

2.1制定合理的课程考核目标

体育课考核,应以“健康第一”为导向,科学地选择考核内容,以促进学生的专项技能、心理健康水平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考核不是为了评价而评价,并非一个简单的数字就能体现出教学成果和学生的成长。目标是考试评价的重要依据,评价是对教学目标情况的检查、鉴定和总结,为调整、改进目标,反馈及时可靠的信息[5]。改变考核内容、方法的基本目标,就是要每个学生都能在体育课得到成长,在考核中体现自身的价值,激发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使学生增强自信,从而实现终身体育的目标和为国家培养健康人才的要求。

2.2实行综合性和多元化的考试方式

普通高校大多采用定量评价的方式,不能全面反映体育教学的实际效果。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考试几乎是考什么,教什么,练什么,评价角度单一。由于个体差异、身体因素以及天气等各项不可抗因素造成,考试结果不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合理性。体育课并不是高考,并非是通过一次简单的考核就能说明学生运动水平的提高情况,而应制定细化的过程考核指标进行过程考核。因此,体育课的考核应该根据“纲要”和“标准”的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形式多样,内容多元。让学生不是为了考试而运动,而是自愿、热情地参与到体育活动中去。注重个体评价,淡化定量的评价标准,考虑定性因素的影响,从而得到客观、真实的考核结果。体育教学中的许多因素是无法定量评价的,考试的标准不应该过于量化,需要结合定性评价方进行整体评价。将如下定性的标准:学生的心理状态、课堂表现、进步幅度,以及天气因素和场地的硬性条件等加入考核中,忽略这些定性因素的考核是不科学的考核模式。将定性与定量进行有机结合,会是未来高校体育考核的重要改变。同时,对大学生的个体差异、天气等自然因素,以及学生的进步情况等各项做出合理评价,让学生参与到对自身的评价中去,逐步改变教师的评价主体地位,与教师评价相互协调,增加评价结果的客观合理性。

2.3细化考试成绩

考试成绩,并非仅仅是为了说明学生的掌握情况、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还应该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态度、进步情况、课堂表现、终身体育意识等。成绩出来后,还应重视考试结果,对结果进行有意义、有价值地判断,可以了解学生的考试心理,制约进步的因素,从而设计更为合理的教学方式。通过对结果的分析鉴定,了解学生的共同特点和差异,在以后的教学中运用得到的结论,有的放矢,提高学生学习的效率。

2.3.1平时成绩

平时成绩的设置是为了体现学生在受教育过程中的表现。但现在大部分学校将平时成绩的判断仅仅局限于考勤和课堂表现,然而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也是公共体育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更多的是课外时间,体育锻炼不能仅是课堂的90 min。因此,对于平时成绩的构成,不仅应该包括考勤和课堂表现,还应将课外赛事和体育锻炼纳入其中。在课堂表现中,还应注重学生的努力情况、进步情况和学生的个体差异,使每位学生都能得到一个合理、客观的分数。

2.3.2专项技能成绩

专项技能评价是对教学目标达成情况的重要体现,是检测课堂成果的直接呈现,但是除了一些定量标准外,还应考核学习过程。龙生九子,各有不同,每个人的身体情况是不同的,有些人拥有先天优势,就能在考核中表现出色,有些人即使付出别人10倍的努力也不能达到相同效果。这就要求在专项技能考核中考虑个体差异和努力程度。

2.3.3心理健康和终身体育意识

育人之先,应为德育。每位教师都应将培养一个心理健康的学生放在第一位,尤其是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在平时的体育教学中,应有意识地教育学生成为有品德、有理想和高尚节操的人。提高学生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是新时期公共体育课的目标之一,大学作为大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最后一个阶梯,应在所有的课程教育上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除外,终身体育意识也是目标之一,在教学过程及考试中,都应有意识地培养。

2.3.4理论成绩

由于传统思维的影响,众多的高校体育考核中,理论成绩的比例都非常少。因此,大部分学生认为理论无关紧要。其实,体育理论中科学的训练方法、运动损伤紧急处理都与体育生活息息相关。运用理论的科学性,才能更好地避免体育运动中伤害和科学处理意外损伤。此外,理论考试还有助于学生了解体育历史、比赛规则等,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有一定帮助。

参考文献

[1]王则珊.中国学校体育改革新思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

[2]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2002.

[3]董金果,赵宏亮,孙宝全.普通高校体育课成绩评价方法分析[J].赤峰学院学报,2014(19):163-165.

[4]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郭英,许砚田.普通高校体育课学习评价指标体系及方法的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1):110.

中图分类号:G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813(2016)05(a)-0074-03

DOI:10.16655/j.cnki.2095-2813.2016.13.074

基金项目:①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重点自筹课题(T-b/2013/029)阶段成果。

作者简介:许兰(1970—),女,汉,江苏东台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课程论。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课考核模式优化
超限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与优化思考
民用建筑防烟排烟设计优化探讨
关于优化消防安全告知承诺的一些思考
一道优化题的几何解法
高校《税法》课程考核模式的现状与改革的思考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试析我院公共体育课选项教学模式的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