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得不能再X”结构考察

2016-11-29 04:02张彦群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桂林541000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单音节例子现代汉语

张彦群(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0)



“X得不能再X”结构考察

张彦群
(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广西 桂林541000)

摘要:“X得不能再X”结构的形成是语言认知驱动和语言经济原则共同作用的结果;“X得不能再X”结构中的“X”既可以是单音节词又可以是多音节词,在词性上形容词占绝大多数,其次是动词,名词和区别词相对较少 。

关键词:X得不能再X;结构;得;再

“X得不能再X”是我们日常交际和写作中常见的一种述补结构,目前已经有很多学者对这个结构进行过探讨,本文将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北京大学语料库语料为分析根本,从历时和共时的角度对“X得不能再X”这个结构的形成和结构特点及功能进行再次探讨。

一、“X得不能再X”结构的形成及动因

(一)“X得不能再X”结构的形成。

根据北京大学语料库和国家语委语料库搜索得到“×得不能再×”结构出现的较早的用例有:

(五爷)来到碧霞山时,天光大亮,救了三太等,此时天气平西,肚内也饿啦,又战了四五百回合,实在是累得不能再战啦,但是心火助着还可以支持。(清末《三侠剑(中)》)

随着社会的进步,书包的材料也在进步。早些时候,人们大抵是用穿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改制的。(《1996年人民日报》)

(扈郎小妾)面目极冷峭,与人也不合群,脚也小得不能再小,都能藏在裤子里。(民国时期《古今情海》)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能够进入“X得不能再X”结构的既可以是相同的内容也可以是不相同的内容,我们可以把相同内容的例子看成是不同内容的特殊情况。另外对进入该结构相同内容的部分进行细分,我们可以发现能更进入该结构的词类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下面我们对这三种情况进行逐步分析。

把①描述成“X得不能再Y”(Y可以时短语),将“X得不能再Y”分成两部分我们可以发现“X”和“得不能再Y”之间是存在着因果关系的。“累”是“不能再战”的原因,“不能再战”是“累”的结果。这是述补结构常见的表达情况。

把②描述成“V得不能再V”,那么我们就可以把“V得不能再V”看成是“X得不能再Y”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动作不能持续的一个特定结构。其中“穿”是“不能再穿”这个动作不能持续的原因,“不能再穿”是“穿”导致的结果,前后两部分也存在着因果关系。

把?描述成“A的不能再A”,表示性质或状态程度的不可再加深,“A的不能再A”既可以看成是“X得不能再Y”演变而来的特定结构,又可以看成是“V得不能再V”演变而来的特定结构。“小”是原因,“不能再小”是结果。另外汉语中还存在着表示极性概念的“不能再X”结构,因此“A得不能再A”结构也可以看做是“A得不能再Y”和“不能再A”结构的融合,从而表达程度的进一步加深,例如:

他受了重伤不能再继续说下去。(《心灵鸡汤》)

士兵虚弱得不能再继续说下去,所以林肯代他签了。(《心灵鸡汤》)

这时母亲已经不能说话,只能有泪眼可怜巴巴地看着我,用虚弱得不能再虚弱的手抚摸我。(1995年人民日报)

从上面的三个例子可以看出第三个例子表达的虚弱程度明显高于前两个例子,而且在结构上也可以看成是前两个例子的融合。

(二)“X得不能再X”结构形成的原因。

对于“X得不能再X”出现的原因,可以粗浅的归纳为以下两点。

1.认知驱动。认知语言学认为汉语中存在着普遍的概念隐喻现象,隐喻是跨概念域的系统隐射。当X的动作义比较强的时候,“V得不能再V”表示的就是动作的不能持续。当X动作出现的频率很高时,相应的程度就会不断加深,因此可以把“A得不能再A”看成是表动作的“V得不能再V”向表性状的“A得不能再A”的延伸。另外“X得不能再X”的形成也符合了人类从具体到抽象的普遍认知规律。

2.语言的经济原则。语言的经济原则是1983年leech在他的《语用学原则》中提出的一个规则,指语言信息编码、传输、解码的过程中,在语言信息准确性不受影响的情况下,可缩短文本内容,从而减少说话人和听话人编码和解码的时间和精力,从而使交流更加顺利。前面提到的“A得不能再A”结构可能是“不能再X”和“A得不能再Y”融合而成,就是人们利用原有结构进行重新组合,从而表达更为复杂的意思而又使交流简单的有力证明。

二、“X得不能再X”结构的特点

上面对“X得不能再X”结构的形成和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初步认识,下面对该结构的各个成分进行描写,进而揭示出该结构的特点。

(一)“得”字考察。

《现代汉语八百词》把“得”字的意义归纳为5项:“①助词,连接标识程度或结果的补语;②助词,用于标识肯定、可以、允许;③dei,助词,标识情理上事实上或意志上的需要,用于口语;④dei,助词,会,估计必然如此;⑤作为动词的一个构词成分,如“记得、认得、晓得、觉得、显得、值得、省得、免得”,等等。”①“得”在“X得不能再X”这个结构中作的是补语标记,连接程度或结果补语,前面既可以是动词也可以是形容词,但是出现在“得”字前的动词和形容词又有一定的限制。第一,有较浓书面语色彩的动词和形容词不易进入该结构,因为该“得”字结构口语化色彩较强。第二,“得”字前的形容词一般是性质形容词,因为状态形容词本身就具有较强程度义,这样进入表程度的述补结构中就比较难。例如:

1.帽子简直糟得不能再戴了,有好几处都裂了缝。(《福尔摩斯探案集》)

2.灯在冒烟,四面的墙对此已很习惯,这些墙黑得不能再黑了。(《安徒生童话故事集》)

前面这两个例子“得”字做的都是补语标记,是对“糟”和“黑”的补充说明,其中①连接的是糟的结果,②连接的是黑的程度。“糟”和“黑”都是口语色彩较弄的字眼,而且都是性质形容词。

(二)“再”字考察。

《现代汉语八百词》把“再”字的意义也归纳为5项:“①表示一个动作(或一种状态)重复或继续,多指未实现的或经常性的动作;②表示一个动作将要在某一情况下出现;③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增加;④“再”和否定词合用;⑤另外,又。”②而在“X得不能再X”结构中,主要考察“再”字这两个义项:一是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或状态的重复或持续,二是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的增加。如果笼统的看无论是动作的持续还是程度的增加都可以看成是重复义的引申。首先由于某些动作是瞬间完成的,是不能简单分开的,如果这一动作在短时间内不断重复,那么这一瞬时的动作就可以看成是行为的持续。其次一个动作或状态如果重复进行,那么表示的量的概念自然会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例如:

①现在最长的70厘米,最短的仅仅40厘米,120把十字镐,已经磨得不能再用了。(《1994年报刊精选》)

②那个时候我们已经是好得不能再好的朋友了。我把手搭在他肩上,他把手搭在我肩上。(余华《十八岁出远门》)

③我不知道我离哪个梦更近一点。如果我在NBA再打10年或 10年以上的球,那我的事业会是很成功。(姚明《我的世界我的梦》)

④这件上衣再大点儿,就不合适了。(口语)

①中的“再”字是用在动词“用”前,表示用这个行为不能再重复或持续进行。②中的“再”字用在形容词“好”的前面,表示程度的加深,把我们是好朋友这一关系的程度进一步加强。③中的“再”字用在了动词“打”的前面,由于打这个动作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因此既可以理解为像以前在NBA一样重复打球这个行为10年,也可以理解为继续留在NBA持续打球这个行为10年。④中“再”字,表示的是大的程度的加深,意思是这件大衣如果在现在这个基础上再大一点,就会不合适。

(三)“X”考察。

“X得不能再X”结构在北京大学语料库共搜索到137个用例,其中X是单音词的共有71例,X是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共有66例。若按词性划分形容词116例,占总数的85%;动词16例,占总数的11%;名词4例,占总数的3%;区别词1例,占总数的0.7%。因此“X得不能再X”结构中的“X”既可以是单音节的又可以是多音节的,就词性而言形容词占据着绝对的优势,其次是动词,名词和区别词出现的较少。如果在形容词内部在进行细分就会发现能够进入“X得不能再X”结构的形容词大都是单音节的性质形容词,116例中有87例,占形容词总数的75%。如果在动词内部细分就会发现动词内部也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动作义比较强的动作动词,另一种是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心理活动动词。具体情况可参看以下例子:

①大家都知道,我开始的几年,观众听我唱歌的反应是差得不能再差。(《作家文摘》)

②抢救工作负责人克里斯托夫·杰林斯基医生说,“情况已经糟糕得不能再糟糕”,克莱斯蒂尔的命运未来 24 小时内可能就会有定数。(《2004 年新闻稿》)

③随着社会的进步,书包的材料也在进步。早些时候,人们大抵是用穿得不能再穿的旧衣服改制的。(《1996 年人民日报》)

④不,不是那个意思。我一直是爱你的,爱得不能再爱了,特别是……是啊……”他没有把话说完,因为两人的目光相遇了。(《战争与和平》)

⑤为什么在舒婷和席慕容诗歌中都能找到的意境、语言、情调相近的诗歌,前者被认为是“先锋”、“新潮”,后者却是大众得不能再大众呢?(《读书》)

⑥央行是管宏观的,这第二套住房贷款首付事项,可以说是商业银行微观得不能再微观的事,由银监会发文是合适的。(人民网《新房贷政策补丁表明宏观调控措施的不严谨》)

上面所举的6个例子中,有3个是单音节的,有3个是双音节的。①②是形容词进入该结构的例子,其中①中的“差”是单音节性质形容词,②中的“糟糕”是双音节性质形容词;③④是动词进入该结构的例子,其中③中的“穿”是动作动词,④中的“爱”是能够受程度副词修饰的心理活动动词;⑤是名词进入该结构的例子;⑥是区别词进入该结构的例子。

参考文献:

[1]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

[2]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

[3]张国宪.现代汉语形容词功能与认知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年.

注释

①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123页.

②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第206页.

中图分类号:N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97-02

作者简介:张彦群(1990-) 男,汉,河南驻马店,广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汉语语法。

猜你喜欢
单音节例子现代汉语
现代汉语位移终点标记“往”
“楞”“愣”关系及“楞”在现代汉语中的地位
山西省2019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团圆之后》:“戏改”的“一个鲜明的例子”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现代汉语
“V着呢”中单音节动作行为动词“V”的语义特征
在农村小学语音教学中提升学生认读拼读能力初探
如此乐观
《穆斯林的葬礼》中单音节动词重叠考察
商界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