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子》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2016-11-29 04:02李晓旭谭延梅山东理工大学山东淄博255091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管子当代价值

李晓旭 谭延梅(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91)



《管子》治国思想的当代价值

李晓旭谭延梅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255091)

摘要:《管子》是中国一部著名的古代典籍,依托管仲之名而成书,是“管仲学派”从春秋到战国及至秦汉时期的论文总集,它既有管仲思想的记录和发挥,又有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和运用,是一部经邦治国的百科全书。其法治思想,重视民众,主张立法应“得民心”“顺民心”;主张把法治与礼仪道德相结合,既提倡法治,又注重道德的作用;有别于其他法家思想,充分体现了齐文化恢宏阔达、兼收并蓄的特点。

关键词:《管子》;法制思想;当代价值

一、《管子》法治思想的基本内涵

《管子》中多处提到法的概念:“尺寸也,绳墨也,规矩也,衡石也,斗斛也,角量也,谓之法”、“法者,天下之仪也。所以决疑而明是非也,百姓所悬命也”。意思是,“法”是衡量人们言行是非、功过、曲直的客观标准,是人们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这类定义虽然是形式上而非实质性的,但强调了“法”的客观性和公平性。《管子》强调法律的地位,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法》篇曰:“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指出法律面前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群臣上下皆守法。作为春秋战国时期法家的先驱者管仲最早提出了“以法治国”理论,这一思想的提出,在当时专制等级森严的社会背景下是非常了不起的。

《管子》描述了法律的重要作用:“法者,所以兴功惧暴也;律者,所以定分止争也;令者,所以令人知事也。”这些作用归结到一点,即“法者,上之所以一民使下也”,也就是君主用来劝善止暴、确定人们权利义务、保护私有财产、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这里已经涉及到法律的本质问题,但没有把统治者与人们利益统一起来,认为法律是适应国家统治需要而产生的。这正是当时新兴地主阶级反对奴隶主贵族专制,要求建立保护自己利益的国家与法律的反映。

二、管子法制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管子》法治思想对法治社会建设的借鉴意义。

1.借鉴《管子》“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树立法律威严。在《管子》中,“法”首先是国家机器的组成部分,又是保卫国家机器的重要工具。《管子》特别强调法律面前必须人人平等,所有人必须严格遵守。《任法》篇云:“君臣上下贵贱皆以法。”“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思想,为法律威严的建立指明了方向,这一先进而又超前的执法理念,对今天法治社会建设和依法治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以深刻启迪。。

2.借鉴《管子》“对执法者严格执法”思想,完善法治建设。《管子》强调对执法者执法,提出了“五死”之禁,只有对执法者严格执法,法律才有威严,执法者才忠诚于法律,依法行事,良好的社会秩序才可能建立。《管子》“对执法者严格执法”思想对当代社会法制建设,提供了重要启示:我们要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建立文明的法治社会,必须加强对执法者执法的监督工作。这是解决目前社会一系列矛盾和问题的关键所在。加强对执法者监督,对执法者失职、枉法行为进行严惩势在必行。只有建立起高素质的执法队伍,很多社会问题才能根本解决。

(二)《管子》“德法兼治”思想对反腐倡廉的借鉴意义。

《管子》认为“廉”是治国纲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把“廉”提到立国执政的崇高地位。“廉”顾名思义是指“廉洁、清廉”。即指人们对待金钱和物质利益的一种正确态度,也指依法行政的清明度、准确度。“廉”的基本要求是不取不义之财,不贪不义之利,这是高尚的义利观。这种义利观指导下,行使公共权力的行政过程就是廉洁从政,简称“廉政”。

廉政文化建设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道德层面,包括人们对廉政的认知、廉政的思想素质和价值取向等;二是制度层面,包括廉洁从政的规章制度、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前者目标是培养社会主流价值观,后者目标是建立清正廉明社会秩序,二者分别契合了德治和法治的内在本质要求。

加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牢牢把握道德精神和法治精神,树立道德和法治相一致的文化理念。认真贯彻以德治国方针,加强党的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对公职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用先进的道德理念培育人、塑造人,丰富人们精神内涵,提高人们思想道德境界。贯彻依法治国的方针,加强法治意识、民主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宣传教育,用先进法制观念武装人们思想,指导人们行为。把德治和法治结合起来,德法并举,促进人健康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三)《管子》治国思想对构建和谐社会的作用。

《管子》认为在治国方略上应树立“以人为本”意识,政策法令必须顺乎民心,礼法兼用;在人与自然关系方面主张“人与天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启发作用。

1.借鉴《管子》“民本”思想,坚持“以人为本”。《管子.霸言》说:“霸王之所治也,以人为本,本治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以人为本”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准则,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管仲在政治实践中,充分认识到民众力量的巨大和可畏,明确提出重民的思想。认为得天下与治理天下的首要任务是“得民”,重视人的作用。

“以人为本”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以人为本”就要注重人的全面发展,把人放在社会主体的地位上,真正做到忠民、爱民、富民、利民、惠民,给百姓以实惠。百姓富足安康,则能产生巨大的凝聚力量,社会才能健康和谐发展。

2.借鉴《管子》“义利”观,建设和谐社会要公平正义。《管子.禁藏》中说:“夫凡人之情,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其商人通贾,倍道兼行。夜以继日,千里而不远者,利在前也。”即利益是人们所追求的,但是追逐利益不是人的唯一选择,为人要讲仁义、讲礼节、讲诚信、讲道德。《管子》强调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体都应注重利与义的统一,不然就毫无正义与公平可言。今天,政府应在公平正义建设中率先垂范,成为规范公共生活的道德标杆,为全社会实现公平正义提供强大保障。

3.借鉴《管子》“化民成俗”思想,建设和谐社会要诚信友爱。《管子》认为道德有利于实施国家政令,形成良好社会风尚。《管子》认为历代先王都是诚信的,“临事不信于民者,不可任大官”。在《乘马》中还指出:“非信士,不得立于朝。”

一个国家、一个官员,必须讲诚信,才能使国家稳固、政治昌明。诚信友爱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而且是人类的普遍价值。诚信友爱不仅可以给社会带来功利化的物质成果,而且也有极高的精神价值。有利于增强社会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使人们在彼此信任中相互关爱,感受做人的价值和尊严,体验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幸福,激发生命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赵守正.管子注释.广西:广西人民出版社,1982.

[2]谢浩范、朱迎平.管子全译.贵州:贵州人民出版社,2009.

[3]茅于轼.中国人的道德前景.广东: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谭延梅(1991.11-),女,汉,山东,学生,研究生,山东理工大学,中国画研究。

中图分类号:F81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139-01

作者简介:李晓旭(1989.05-),女,汉,山东,学生,研究生,山东理工大学,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管子当代价值
管子引发的游戏
巧取乒乓球
管管相连 连通你我
巧取乒乓球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
滚球游戏
搞不定的水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