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江县癸能大寨村的保护性开发探析

2016-11-29 04:02王艳歌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人间 2016年16期
关键词:空间形态开发策略自然资源

王艳歌(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 昆明 650000)



墨江县癸能大寨村的保护性开发探析

王艳歌
(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云南 昆明650000)

摘要:本文基于墨江县哈尼族自治县癸能大寨村的现状调查资料分析基础上,对于村落自然景观资源、人文景观资源以及非物质文化资源进行实证分析,查阅相关文献典籍,提出传统村落保护性开发构想

关键词:癸能大寨村;自然资源;空间形态;开发策略

墨江县哈尼族自治区癸能大寨村是位于癸能河谷的中部的哈尼族豪尼支系聚居村,具有源远流长哈尼族历史、古朴纯真哈尼族风情以及厚重宽广哈尼族文化。依托传统方式和村落形态,村落文化以富有生命力的生产、生活方式和鲜活的起居形态在历代生息繁衍中,形成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它的生存条件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在现代信息化的影响下,自然资源与居住空间受到急速的改变,空间规划开始涌向村落。目前,村落开发并没有完善、标准的开发制度,如何基于现状的基础之上,研究村寨文化的保护与利用,对于民族特色文化持久生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现状资源分析

(一)村落自然景观资源分析。

在开发的过程中,修路、建房等行为疏于指导,破坏了大寨村原有的生态坏境,植被边界形态被打破,大量树木被砍伐,植被数量在减少,对于古树名木没有进行有效的统计和保护措施,有可能会在无序的砍伐中造成资源的流失;其次大寨村内目前设有排水沟,村内生活污水有引流的沟渠但未设置污水处理点,最终污水流入坝田内或水塘中;村内设有垃圾桶数个,但数量较少,村民大多数将垃圾置于排水沟内,虽有村委会定时进行清理,但由于管理的疏漏,垃圾桶功能没有使环境卫生得到有效的改善,形如虚设,造成污染的同时也使得自然景观遭到破坏。

(二)村落人文景观资源分析。

基于自然地理条件的基础上,大寨村在物质空间上人文景观是社会经济、意识观念、伦理道德 、审美情趣 、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等投影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以及在地域空间上的折射。从村寨的原真性与整体性角度观察,村落的自然布局以及空间结构未遭到严重的破坏,寨内保留着“寨心”2处、村寨入口处的寨门3处、淘金园1处、水癸桥1座、仙人洞1处、水井3处,62%的民居建筑属于传统建筑;另外,生活基础设施,水、电、网已铺设完成。

由于村民文化自觉性不高,致使村寨的古建筑、神石、古井等文物保护都不到位,重点遗产如寨门、神石、淘金园遗址等败落、萧条;巷道内神石没有明显的边界分割和有效的维护,村民随意将垃圾堆放在神石边,造成环境破坏的同时其宗教信仰地位也备受质疑;北寨门破败不堪使得村寨入口标志的作用并不显著;土掌房的修缮、扩建缺乏专业指导致使土掌房整体风貌遭到破坏,如巷道两侧安装现代性门窗,使用空心砖、石棉瓦等现代性材料裸露在建筑表面等。

(三)非物质文化资源分析。

大寨村非物质文化是村民与自然环境长期交往的历程中形成的风俗习惯,以非物质的形态为载体世代相传的文化。癸能大寨地处边疆,经济相对落后,作为脱贫致富手段的旅游业引起了对于本民族文化的重视,如对传统祭祀活动、民族服饰、民族舞蹈的二次创新,村民们会在节日当天穿着民族服饰,唱跳哈尼族歌舞庆祝自己节日如“祭竜”、“苦扎扎”、“日告度”等;另一方面也客观的加速了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冲击,造成传统技艺、语言、生活传统习俗面临失传的危险。

二、大寨村保护性开发构想

传统村落的健康持续发展首先需强调文化资源、景观资源延续的发展;其次应联合周围村落间的资源,消弱地理上的缺陷,具体开发构想如下:

(一)基于旅游地形象提升。

1.提要居民自觉性和自豪感,减少对传统村落的人为破坏。由于绝大多数村民思想僵化,不能认识到地方性文化的重要性,常常发生不自觉的破坏传统建筑或对传统风貌产生不利影响的行为[1]。如村内外的卫生建设、传统民居的修缮与扩建等。可以通过开展教育活动,开放居民的思想,引导和增强主人翁意识,激发村民对于乡土文化的热爱,从而建立居民的自觉性和自豪感。

2.对于传统民居的改造和保护,要充分征求村民对居住条件的意见。民居的使用主体是人——有着自己文化奠基和生活习俗,有什么样的需求,需要什么样的改造不仅仅关乎外界对于传统村落的特色性认知,同时更关乎当地居民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如对于“火塘”的改造,不仅仅是从建筑选材、结构、空间上进行修缮,同时对于采光、通烟透气的条件给予改善,还需考虑当地人“火塘”文化的对于建筑空间改造的需求。

3.完善市政设施。基于现状调查的基础上,科学规划村落,村落间的和谐发展的定位需要首先关注村庄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污染物的处理;同时应当与满足居民的需求、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为目标,如配备垃圾收集点或垃圾处理厂、给排水、电力消防、防震防灾等基础,保障村民基本的生活需求。

(二)基于旅游地开发定位。

1.分时度假基地。以特色经济作物——紫米产业为主农作物景观、以森林——村寨——梯田为主四时不同的大地景观、以传统节日“祭竜、苦扎扎、日告度、春节”的庆祝、载歌载舞为主题的民俗艺术人文景观,分时分段度假,不仅可以有效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还能大大缓解旅游的中可能出现的交通问题,创建设自然与文化旅游村综合示范基地。

2.开发养生基地。发展具有山地哈尼族文化及乡村田园特色的生态旅游村。建设以乡村生活体验、生态农业深度体验、民俗风俗体验、康体养生、乡村特色饮食为主的综合服务型“生态农庄”。对土掌房进行民宿改造设计,满足服务于现代生活的艺术审美需求,开发高中端养生基地,带动地方经济发展。

3.创建教育基地。癸能大寨特色文化在与外界交流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着文化的接触、碰撞、取舍和融合,在原生文化的基础上,由特定区域的人群再产出次生文化。创建教育基地一方面增加地方文化交流的机会,巩固地方文化根基;另一方面使旅游者深入体验地方文化的特色,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融入到地方文化的生活中,减少外力的直接冲撞,保护民族生态文化的原真性。

(三)基于旅游地开发路线。

1.开发以体验特色聚落文化为主体的游览路。欠发达地区的传统村落单独一个村落发展旅游业前景不甚乐观,可结合附近周围其他村落形成组团式旅游干线[2]。以体验哈尼族文化为主,传承和创新哈尼族文学艺术,联合周边哈尼族聚落建设特色文化体验旅游路线,各村各寨各有不同侧重点的展现地方性文化,而且还可以举行主题文化交流节,扩大宣传。

2.综合地方民俗文化,建设“活体”村寨博物馆

规划村落内部旅游线路,将现有闲置的民居建筑选择4~5处修复设计,将村寨中具有历史性和民族特色的文化资料、村寨的变迁史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入展列;或建设成为村民活动交流的空间,如室内舞蹈、歌唱、艺术品作坊等,作为民居旅游者活态生活展示的一角。

三、总结

在社会不断反思过程中,人类已经意识到文化的重要性,文化已经成为一种不可复制的奢侈品。民族文化以其自身独特的民族元素以及文化风俗在旅游开发市场中显得弥足珍贵,古朴优美的自然风光与民居建筑的特色性与稀缺性成为了吸引旅游开发商闪光点,使得村落旅游成为了新时代的宠儿,同时于不同主体利益权衡相较下,旅游开发策略为村落的带来利处的同时,也加剧了千百年来的乡土风貌和文化景观的消亡。如何在此重要关头,研究村落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为传统村落的开发建言献策,这是一个亟待解决又意义深远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田家兴. 传统村落的区域保护与发展探索研究——以昆明市传统村落为例[A].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1-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2013:9.

[2]戴路 谭良斌,欠发达地区非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的思考——以大理云龙师井古村为例[J]]. 价值工程,2014:153-154.

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6)06-0020-02

作者简介:王艳歌(1990.09-)女,汉族,河南开封人,硕士,单位: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研究方向:传统村落的保护性规划。

猜你喜欢
空间形态开发策略自然资源
澧水流域传统城镇街巷的空间形态文化
日常行为下的湖湘村落问题
论中国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方法
南京历史文化街区体验旅游开发ASEB分析
浅析越南经济发展展望
在“自然”课堂中探索幼儿教育新途径